..續本文上一頁多人事上做測驗,拿些問題要他們馬上答覆,我坐在那裏很急。不過我現在已經曉得了,有些人馬上答覆,有些人是慢叁拍的,有些人是慢五拍的,“這個這個……這樣才對”,半天才講出來。當然有些更笨的,要等到明天才答覆。當人事管理或小領導人,要了解每一個同事的個性,希望某個人辦某件事,就要計算他的遲鈍。
“任運自爾,非關根轉”,偶然聰明的人,變成偶然地笨;或者很笨的人,變成偶然地聰明,不要以爲一句話他說得很好,變聰明了,因此對什麼事都變聰明,那你就錯了!他的根器沒有轉,“非關根轉”。
“亦不數習”。永明壽禅師在這裏對古代成就大阿羅漢的佛的弟子,在佛經經論上所提出的理論有所批評,認爲他們的定論不對。忽爾聰明,忽爾愚笨,並不是根轉了,也不是數習來的。譬如學佛的都會念咒子,有些咒子非常拗口,呼噜哢啦、悉哩呼噜……,翻來複去搞不清楚,叁年念得滾瓜爛熟,半年不念又咕噜哢啦,哢啦咕噜記不得了!又譬如唱歌的人曲不離口,練拳的人拳不離手。久不練唱,唱不出來;幾年不練拳,那一套拳就丟光了,雖然練了幾年,丟了幾年照樣忘記。所以根性與數習也沒有多大關系,根就是根。
或者有些人“作觀不徹,因聽即悟”。有些人修行修了幾十年,叫他智慧地觀察,觀不起來,搞不懂。或者有些修密宗的作觀想,如黃教修大威德金剛,刹那之間(一彈指六十刹那)馬上把自己轉成大威德金剛,九個頭,每個頭上叁只眼睛;兩個角,十八只手,叁十六只腳,而且每只手上戴的金戒指、手镯啦、身上挂的各類裝飾……,每只腳踏的死人、老虎、美人、壞人……,都要在刹那之間就觀成功。你說先觀第一只眼睛,下面兩只像畫畫一樣慢慢畫,畫完了再畫鼻子,那不行,非要刹那之間觀成功。你觀想觀世音菩薩,刹那之間觀世音菩薩就站在你的意境前面。這個叫密宗的觀想。
據我所知,有學了幾十年的,你叫他講良心話,不要自欺欺人,觀成功了嗎?不僅要觀起全身,九個頭每個叁只眼睛、兩個角……,連旁邊許多東西都要在刹那之間觀成功,意境的敏利有這樣快,就像電子開關一樣,指頭一按就要跳出來。
不可限定的忽然之法
有些人作觀不能徹底,因聽即悟。譬如大家觀空,一上座,別的做不到,只覺得空空洞洞,其實你那空空洞洞的感覺,只不過一個人坐在大黑桶中,那個境界不叫空,因爲人體本身有放射性的光與電,它的寬度就是兩只手畫圈那麼大,不過自己沒有感覺。現在用克裏安攝影儀器,可以照得出來這個光圈,本來每個人都有。不但人,雞鴨豬也有,凡是有生命,活力還在的,形體外在就有這麼一圈光環。那麼大家覺得空空洞洞,不過是在這個影子裏頭覺得空空洞洞,實際上根本不是空,也就是說,你作空觀,空也不能徹底。
有些人雖然在意識上修觀,不能徹底,因聽即悟,忽然聽到人家講道理或聽到某個聲音開悟了!禅宗故事裏有一位香嚴禅師,參禅用功幾十年不能開悟,有一天挖到一塊瓦片,順手撿起一丟,瓦片碰到竹子,啪一聲,他開悟了!這就是“作觀不徹,因聽即悟”。
“或久聽不解,暫思即決”,有些人打坐,修數息觀,聽自己呼吸,還有些聽自己念佛的聲音,聽了幾十年也聽不出個所以然。西方極樂世界,鳥在念佛、念法、念僧,他根本沒有聽到,聽了半天,還是東方世界冷汽機,汽車的聲音。那麼“反聞聞自性”沒有聽到,越聽越氣,結果變成反聞聞自氣,修不成功,只好生氣。他說沒有關系,久聽不解,忽然用思維一參,由意識境界上來,一下,就到達淨土的境界,真正大定的境界。“暫思即決”,偶然運用一下思維心就解決問題。
“是故更論轉根安心”,因這個理由,修行人要自己把自己的根性轉過來,求如何達到明心見性以後,再論安心法門。接下來又是另外一節。
若法行轉爲信行,逐其根轉,用八番悉檀而授安心。若信行轉成法行,亦逐根轉,用八番悉檀而授安心。得此意,廣略自在說之。轉不轉,合有叁十二安心也。
他說有些法行人,專門喜歡講打坐,做功夫,或喜歡拜佛、行般舟叁昧,站著念佛,或專修一句佛號,也不研究經典。這些都是法行人,喜歡求修證的,法行要轉爲信行,什麼信行?由修行而證到佛法的境界,生起了正信,這個道理在這篇開始我們就講過。
“逐其極轉”,一般學佛修道,都落在這四個字上,自己跟著自己的個性轉。媽媽生下來以後先天帶來的個性,主觀非常強。有些人叫他這樣辦快一點,他說不行,偏要搞他的,跟著自己根器轉。那麼,爲了使他能夠見道,爲了使他能夠證得菩提,教授的方法,就要了解前面止觀所講,用八番悉植教授他如何安心。
“若信行轉成法行,亦逐根轉,用八番悉檀而授安心。”相反地,有些人喜歡信行,喜歡窮理,先把佛學道理想透徹,生起正信,然後認爲自己慢慢可以證得,實際上他也受主觀作用的影響,等于有些學般若經的認爲般若對;講唯識的人認爲般若不對,只有唯識對;有些人認爲說空才對,講有不對。尤其宗教界中,往往這個反對那個;那個反對這個,講人家都是外道,他知道自己的主觀“亦逐根轉”,多生累劫帶來的習氣,自已被自己主觀的個性所左右、欺騙,跟著自己根器在轉。那麼這一類人怎麼樣去教育他呢?他說只有用八番悉檀教授他如何安心。
“得此意,廣略自在說之。轉不轉,合有叁十二安心也。”一個學佛的人。尤其是一個宏揚佛法,想利他、教化別人的人,這一方面非要仔細地研究不可了。“得此意“明白了這個意思,懂了這個道理以後。“廣略自在說之”,擴而言之,道理更多;簡單地說,隨便舉一點說,“轉不轉,會有叁十二安心也”,一個人的根器能不能轉化、教化過來,綜合起來,反反覆覆,正反的、相對的有叁十二種安心法門的原理。
自行安心者,當察此心,欲何所樂?若欲息妄,今念相寂然,是樂法行;若樂聽聞,徹無明底,是樂信行。
注意!這是教育人,也是教育自己。一個學佛的人要隨時注意反省觀察自己的意識和心理狀態。
“欲何所樂”,自己所追求、所喜歡的是什麼?我經常提到,中國人常常在小孩過周歲的時候,測驗一個小孩子未來的志向。比如《紅樓夢》,現代青年大概很少人會留意這部古典文學巨著。《紅樓夢》描述一個大家族的興衰,男主角賈寶玉周歲時,家族准備了筆、墨、胭脂、刀槍、書。……各類物品,放在桌上要賈寶玉抓,賈寶玉什麼都不要,只取了女人的胭脂。家人把胭脂拿起,再把書本、刀槍堆到他面前,他扒來扒去,還是只抓口紅,這就是賈寶玉,天生如此。賈寶玉的哲學是,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土做的,土見到水就化了!這是普通人個性的欲樂。現在講學佛的人根性的欲樂,自己可以檢查得到,也可以觀察別人。尤其年輕同學和年輕法師們,幾十年後我們老一輩投胎再來,看到你們叫老前輩、老伯伯,風水會輪流轉的,你們現在趕緊學會,將來讓人家叫老伯伯、老婆婆的時候,才知道怎麼樣教人家。
他說有些人的個性“令念相寂然”,腦子的思想控製不了,他希望腦子什麼事都不想,只要舒舒服服地坐在那裏就好,這一類個性的人是樂法行,喜歡走實際功夫的路子。譬如我們經常聽到有些出家人什麼都不要,請他當大方丈、法師,絕不幹!現在我也認識這種和尚,在大陸一輩子在山上搭茅棚住。在香港也有一位和尚在大嶼山上搭茅草棚,一個人住了叁十多年。我曾經在那裏住了七天陪他,我告訴他這樣搞不行的。但是他什麼都不要,請他下山也不幹。最近寫了封信給我,我寄了一本書給他。我說你再住下去也是個死漢。實際上他自了沒有?沒有了。
我當年也在大陸山上住過茅棚,第一件令我受不了的事是一天只吃一餐。其次是山上沒有電,做飯還得自己砍柴燒。砍柴要防下雨,山上有連下二、叁個月的雨,所以晴天就要連砍幾天柴堆積。砍柴已經夠忙了,每天還要忙做飯,也吃素,油、鹽、洋芋都帶上山。洋芋切片隨便丟在泥土中一定會發芽生長,很方便。所以菜是洋芋,飯也是洋芋,點心也是洋芋。洋芋和花生在那時是上品。洋芋放點油煎一煎,哈!比什麼牛排、豬排都好吃,那叫洋芋排。好吃是好吃,但是油鹽煎過的鍋難洗。做一頓飯吃兩天,吃完了碗筷懶得洗,我早就設想到了,一個人住茅棚買了五十多個碗盤挑上山,用完了丟到水裏,一個禮拜或十天清洗一次,最後越堆越多越看越討厭,洗碗要洗一天。一個人招呼自己原來那麼麻煩,不幹了!
一個人住茅棚,一天到晚沒得空,才感覺到人真是可怕!一天到晚爲了這個東西忙,所以《西遊記》叫它是無底洞——妖怪,孫悟空、唐僧碰到無底洞沒有辦法,上面裝進去,下面漏出來,裝了一輩子沒有填滿。
所以,住茅棚的人,光想“令念相寂然”,只想跑到山裏求個清淨,告訴你,沒有清淨!所以說,做自了漢是傻瓜做的,爲什麼叫傻瓜?根本人生自了,了不了在哪裏?這是我的經驗告訴你們。這些生活我都嘗試過,因爲我非要自己去過過這種生活,才曉得是個什麼東西!真的?假的!騙我還是沒騙我!騙我上當也要來一下,這叫做實驗。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十五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