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釋四念處▪P2

  ..續本文上一頁。你做轉輪聖王的時候,你的那一念心是如此的驕慢、如此的充滿自信;但是你做一只小螞蟻的時候,你那一念心是如此的自卑。你怎麼能夠說“心是一樣”呢?那心中的我跑到哪裏去了?沒有一個常一的我,你的心有很大的轉變,就是過去心不可得。你過去那個轉輪聖王的心,跑到哪裏去了呢?不可得。所以說我們這一念心是隨業力,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心識就是這麼來的,也就是由業力的熏習而來。善業的熏習,你的心就充滿了功德;惡業的熏習,你這一念心就充滿了罪業、充滿了不安、充滿了苦惱。所以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明了的心,是由業力的熏習而來的。所以說觀心無常,來破除我們對于心的一個“常、一”顛倒。我們這一念心是刹那刹那變化的,我們這一念心也可能趨向于聖道、也可能會趨向于叁惡道,它是隨時在變化當中,有無量無邊的可能性,這叫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省庵大師

   諸法從緣起,初無我主張。

   因緣有生滅,念慮遂低昂。

   欲得翻成失,求閑反遇忙。

   畏寒冬不辍,苦熱夏偏長。

   貧憶富時樂,老追年壯強。

   有誰憎順適,若個好危亡。

   自在方無主,遷流豈是常?

   離根念何起,無識境還忘。

   內外無些子,中間有底藏。

   六窗虛寂寂,一室露堂堂。

   但得塵勞盡,居然大覺王!

  “觀法無我”,這個“法”,龍樹菩薩認爲,在宇宙萬法當中,除了“心”以外,其他的部分都是屬于“法”所收攝,就是心所受用的境界都叫做“法”。“無我”這個“我”,就是主宰義。就是我們內心當中,對于我們所追求的境界,會打很多妄想:我現在要幹什麼、明年我要幹什麼、十年以後我要幹什麼。但事實上,這個“法”的境界,它不是隨順你內心的妄想,所以佛陀講:“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在這裏,佛陀告訴我們說:這個“法”字“如夢幻泡影”。說你在做夢的時候,這個夢的情節變化,不是你能控製的,完全是業力所顯現。過去有一個修仙道的叫漢鍾離,漢鍾離他學了很多仙道的技術,他年紀大了,希望能夠把這個法傳下去。找了很久,終于在一家旅館當中,找到了呂洞賓。呂洞賓十年的寒窗苦讀,這一天要去考試,在旅館裏面跟漢鍾離接觸。漢鍾離一看:哎呀!這個是我的弟子。漢鍾離就走過去跟他說:你要幹什麼?他說:我要去考功名。考功名幹什麼?做官啊,享受榮華富貴啊。漢鍾離說:你不要做官了,你來跟我學仙道。呂洞賓說:不行,我這十年寒窗苦讀,爲了就是這麼一天,我一定要去考。漢鍾離沒辦法,好吧,那談到晚上睡個覺吧。漢鍾離就從他的背袋拿出一個枕頭:你睡我的枕頭好了。睡在這個枕頭,睡著了,睡著以後就開始做夢。在夢境當中,他去考試,哎呀!一考果然:十年寒窗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聞。考上了狀元,大家又敲鑼、又打鼓的報這個信。皇上請去,他長得一表人才,皇上把女兒嫁給他,做驸馬爺。哦!有名有利。他的家庭生活很快樂,就生了一個兒子;但是榮華富貴不會持久的,沒有多久他的兒子得到一種流行病,就死掉了。死掉以後,他的太太悲傷過度,心情不好,後來也死掉了。呂洞賓悲傷妻子跟兒子的死亡,整天哭,就把眼睛給哭瞎了。這個時候,一個人沒有眼睛的時候,你想想看,再好的榮華富貴對他來說,有什麼意思呢?他眼睛打開就是一片的黑暗。這個時候真是後悔,當初要是聽漢鍾離的話去修行,現在多好!這個時候,內心當中一感傷就醒過來:哦!黃粱一夢。(哈哈)這時候就想:哎呀!人世間啊,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榮華富貴是如此的脆弱,你要去受用快樂的果報,這當中一定要吃下毒藥。換句話說,你要受用功德天,你就要同時接受黑暗。這個時候呂洞賓就兩個都不要:好,我跟你學仙道去吧。所以“觀法無我”,就是要明白一切法,沒有主宰性,你可以在心中打很多的妄想,但是這件事情跟你的妄想,是絕對不一樣的。就是這一切的境界相,不是你能夠主宰的。是誰能夠主宰呢?就是業力的因緣在主宰。這當中牽涉到你個人的業力,也牽涉到衆生的共業,這當中曲折變化是很多的。所以說,我們觀法無我,能破除我們對法的顛倒,一種“我”的顛倒。我們總認爲這個境界就是我所安排的,我現在要幹什麼、以後要幹什麼,事實上我們是沒有主宰性的。

  這個“觀心”跟“觀法”是破除我見的顛倒,“觀身”、“觀受”是破除愛取的煩惱。這樣子是對治我們對身心愛見的煩惱,四念處。這個四念處觀,不管是在聖道門、不管是在淨土門,都很重要。因爲你站在聖道的角度,一個菩薩要在叁界流轉,你大悲心廣度衆生,你也是要修四念處來調伏你的愛見,你才“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你對這個果報體不能有愛見的顛倒,你才不會有痛苦的感受。所以龍樹菩薩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說:菩薩如果不修四念處,這個長時間的流轉生死,能受得了嗎?受不了,就要修四念處的光明來保護自己。站在淨土的角度,我們要厭離娑婆,就一定要對我們身心的愛取要調伏,所以這個四念處對淨土法門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破除我們的四種顛倒,使令我們能夠正確的看到我們身心世界的真實相。

  

   【弘化】雜志---10年第2期

  

《正釋四念處》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禅淨雙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