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
各位聽衆!十善業道經,十善的利益中今天講到:
丙字下第七段、不绮語的利益。
绮語的绮,指绫羅錦繡一類好看的,以絲、絨、毛、爲原料的織品。語,當然是人的說話。絲、絨、毛、的織品,本來只要經緯的兩種線,但是、織成功的織品,一定會平淡無奇。因此,富有技巧的人,會編造出很多的花樣和顔色,炫(音玄ㄒㄩㄢˋ)耀顧客的心目,而增加他們的銷路。人們的說話,本來應該有什麼說什麼,心口相應。但心存機詐的奸猾(音滑ㄏㄨㄚˊ)小人,大都富有說話的技巧。他要于某一件事欺騙你,他會編造出一批花言巧語,引誘你上他的圈套。再如、不講德行的文人,作出些情詞豔(音燕ㄧㄢˋ)曲,描寫男女間的情愛,繪影繪聲,使人看了、聽了、心蕩神馳,挑動欲念。或者關于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能曲盡其態的形于紙墨,使人看了,頓生喜、怒、哀、樂的情感。增加人世間的是非口舌。如織錦绮,所以都叫做绮語。宋朝有一位黃山谷先生,擅長(音常ㄔㄤˊ)文學。同時有一位禅師,法號叫法雲的,曾經對黃山谷先生說:你喜歡作豔歌情曲,蕩人淫心,使青年男女,幹犯禮禁,其罪豈止墮落叁途、受苦無窮呢!黃山谷聽了這話,甚爲惶恐。馬上一改已往的作風,專門寫作贊歎叁寶,和放生念佛的詩偈(音竭ㄐㄧㄝ)。都如:“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體性,只是別形軀。苦惱由他受,肥甘爲我需。莫教閻老判,自揣(音嘬ㄔㄨㄞˇ)看何如?”這首放生詩,就是黃山谷做的。绮語有惑亂人心,妨害風化的罪惡,在所必禁。不作绮語,當然有他的功德。因此經上說:
複次、龍王!若離绮語,即得成就叁種決定。何等爲叁:一、定爲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叁、定于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爲叁。
佛陀在講過了不惡口的功德以後,再呼娑竭羅龍王而告訴他說:龍王!人們如果能離開绮語,馬上可以獲得“叁種決定。”決定者,保證的意思,保證不作绮語的人,有此收獲,一點不會含糊,那末!那叁種呢?
一、“決定爲智人所愛”。智人、是有智慧的人。夠得上稱有智慧,唯有 佛陀和諸大菩薩了。愛、不是情愛,而是尊重的意思。
法華經上有所謂一切智、一切種智、道種智、無師智、自然智,這許多智慧,唯有 佛陀獨有。文殊菩薩稱大智,觀世音菩薩,亦稱悲智雙運。其他除開小乘中的舍利弗,稱大智而外,很少有人以智慧著稱。有智慧的人、眼界最高,不容易看得起一個人。唯有不绮語的人,爲有智慧的大士所尊重。孔夫子門下,有一位賢者,叫顔回的,他不但不绮語,他簡直不什麼說話。孔夫子曾經說過:我和顔回曾經成天的談話,他沒有反問過一句,好像是呆子一樣。孔夫子又曾贊歎顔回說:“賢者回也。”這是不绮語而爲智者所愛的證據。
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實者、實事真理。答問、就是答複人家的問題。
不绮語的人,誠誠實實,假如有人向他提出什麼問題來,他都能如其事,如其理的答覆你。也就是問題的本身是怎樣,他答複你就是怎樣。
叁、“定于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爲叁”。人、是人間,天、是天上。威者、威猛、或威勢。德者、德行。勝者、殊勝,也就是特殊的意思。
什麼叫做威猛呢?在人的方面說:譬如一個高級的將官,他統領了千百萬的雄兵,擁有很多的武器,他能攻城,能略地,能摧毀一切。這位將官的部下,對他固然是一呼百諾(音糯ㄋㄨㄜˋ),其他的人對于他,也因懷著幾分恐怖,感到自己微弱而渺小,而對他非常的恭敬,這就是威猛起的作用。在物質方面說:臺風、傾盆大雨、霹雳、大炮、以及偶爾從天空裏飛過的噴氣機,都能予我們以威脅,都可以稱威猛。但都不夠稱威德。由于德行卓著,受到任何人的尊敬,重(音仲ㄓㄨㄥˋ)視,那才叫做威德呢!
然而、什麼是德行呢?德者得也,換句話說,接濟他人的虧乏,使人獲得真實的受用,這才是道德的行爲。我們打開眼睛來看吧,人們缺少的是些什麼?如果說:缺少高官,缺少錢財,缺少穿的,吃的,或者兒女。可是給予他的高官,他不能做一輩子。贈送他、堆集如山的珍寶,他不能永遠用之不盡。接濟貧苦人的衣食,你能接濟多少人,而且你不能養活他一生。何況孔夫子曾經說過,“博施濟衆,堯舜其猶病諸!”求到了兒女,未必定能孝順。這都是不徹底的慈善,而不是真實的德行。那末!什麼才是真實的德行呢?這如金剛經上說的,“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這就是說:每一個衆生,我皆使他了脫生死,證入涅槃,永離世間一切苦惱。雖然做到了這樣的成績,而且不自居功。這正合老子哲學上的一句話:“上德不德。”這才是真正的德行呢?具有這樣的德行,除非是諸大菩薩。諸大菩薩具有這樣的德行,自然而然的有股莊嚴肅穆的氣概,在人間則群生仰戴;在天上則衆聖雲奔,所以叫“決定于人天中,威德最勝”。“無有虛妄”者!出其所以。菩薩所以有如此威德者,那就是由于他沒有虛妄绮語。經上接著說:
“若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授記者、諸佛授與菩薩、聲聞成佛的記別。唐捐者、徒勞無用。
上面的叁種決定,由于多生多劫不绮語而獲得的酬報。假如將這功德,回向而爲佛果上莊嚴的話,那末!將來成佛的時候,可能獲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如來、是諸佛十種德號之一,都如我們稱 教主爲釋迦牟佛,也可稱之爲釋迦如來。學佛、本來爲的是成佛,佛弟子們,或經過小乘而轉入大乘,或直接進入大乘,能夠達到不退轉的階段,諸佛如來,就爲他授成佛之記。就是說:你像這樣的向前努力,當中還要做若幹工作,到某一個時候,在某一個國土,你就成佛。名字叫啥,壽命多大,弟子多少,度人若幹。這是對學佛弟子的一種獎勵。這叫做授記。“諸所授記”者,諸佛如來,爲誘引衆生向前邁進,有時對一個弟子,在前後不同的場合,多次授與成佛之記,這是一種方便。皆不唐捐者,多生多劫的行菩薩道,修不绮語的行門,就能獲得如來授與成佛之記,那末!所有的辛苦,也不算白吃,不是一種勞而無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