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善業道經講話 第七講

  第七講

  各位聽衆!十善業道經,今天講到:

  甲字下第叁段,宗要分。

  宗要者,是一部全經的宗旨,也就是本經最緊要的所在。然而本經的宗要是什麼呢?這在緣起分中曾一再的說過。都如“一切衆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又說:“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習善業福德而生”。上面這兩段經文,已經將本經的宗要,隱隱約約的指示出來了。你看嗎!一切衆生,心想異故。這是指出不同的心想,爲一切衆生造業的動機。由心想的策動,發之于身、口、而造出善惡不同的業。業是因,當然感招到諸趣輪轉的果。諸趣、就是六趣,六趣就是六道。六道中的天、人、阿修羅,爲叁善道;畜生、餓鬼、地獄,爲叁惡道。在善、惡的兩個字上,我們可以看出六道的衆生,所受的果報,在苦樂上有天淵之別。再看!緣起分中,佛陀叫我們觀看,“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習善業而生”。這很明白的告訴我們,由不同的心想,造不同的善惡業,受苦樂不同的果報。而菩薩莊嚴清淨的妙色,純淨清潔,皆由修習善業而生。那末!學佛的人,應當知道,造善惡不同的因,受苦樂不同的果。與其受苦,不如受樂。如果不願意受苦而希望受樂的話,那末!大家就應該如諸大菩薩一樣,修習既純且淨的善業,可以獲得清淨莊嚴的妙色。妙色也就是身相好看。這兩段經文的中心點,就是在善業的兩個字,而修習善業、正是本經的宗要。

  宗要分中,我把他分成二十段;現在且講:

  乙字下第一段、示應修善法。

  經上 釋迦牟尼佛,告訴龍王說: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爲一?謂于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分毫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衆。”

  初步信仰佛教,有兩個必要的觀念。這兩個觀念,就是:善惡因果,六道輪回。造了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等的善因,就獲得投生叁善道-天、人、阿修羅的樂果;反之,造了殺生、偷盜、邪淫等等的惡因,就應該遭遇到叁惡道-畜生、餓鬼、地獄的苦果。信佛的人,沒有這一個基本信念,則一切的一切,都無起談起。

  善、惡、是決定人們行動是好是壞的一個標准。善就是善,惡就是惡,二者之間,如水火一樣,有著絕對的不同,絕不容許善惡不分。善惡不分,是非不明,這是這世界濁惡的原因。然而、在人事上,有時憑各個人手腕、技術、以善爲名,而僞裝他的惡行爲。這一類只顧眼前,不顧身後的冒險家,他決定要受到因果律的裁判的。根據以上的兩個原則,而後我們才好講解這一段經文:

  經文中的一法,是什麼法,而這一法的功用,是其大無比。爲的是要使聽衆注意這一法的偉大,因此、 釋迦牟尼佛,運用說話的技巧,先行將他的功用透露出來。所以、經上說:“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能斷一切諸惡道苦,就是這一法的功用。一切惡道,就是叁惡道。叁惡道,就是畜生、地獄、餓鬼。這叁道所以稱惡者,因爲都是殺、盜、淫、妄的惡因之所感招。惡道中以地獄爲最苦,一日一夜,萬死萬生。餓鬼道,則經年累月,不得一食。饑火中燒,痛苦萬狀。畜生道,則披毛戴角,負債含冤。或被役使,或充庖廚,刀砧割截,水煮油煎,那許多苦楚,絕不是我這拙口鈍舌,能道得出的。

  然而這一法,究竟是什麼法呢?可是、 釋迦世尊並沒有很痛快的告訴我們是什麼法,還只是象征性的表示了是一“善法”。所以經上說:“何等爲一?謂于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在這裏我要求各位聽衆注意!我們要注意,“常念”、“思惟”、“觀察”的這叁句警語。常念、就是要分明記取,不要忘記。思惟、就是思索和惟忖。這就是教我們對這一善法,要時時刻刻的不忘記,而且要思惟如之何而能使這一善法,百分之百的能兌現。所以、再加上一個“觀察”。觀、就是觀想;是向內的;察、就是察看,是向外的。也就是內心上的起心動念;身、口上所有的言語行動。時時刻刻,注意到他是善、是惡。是惡的,趕快要使他消滅;是善的,趕快要讓他實現。惡法、如魑(音雌ㄔ)魅(音昧ㄇㄟˋ)魍(音罔ㄨㄤˇ)魉(音兩ㄌㄧㄤˇ)一樣,在心光的照察之下,絕對不敢逞現他的鬼怪技倆。

  “善法”、固然是初心學佛者的中心工作,但、常念、思惟、觀察的工夫,是加一倍的要緊。儒家也有這一類的教訓。都如:“朝于斯,夕于斯,口而誦,心而微”。因爲、必得要有這樣嚴密的操守,善法才能漸漸增長;惡法才不致于,乘隙進攻,乘虛而入。必得要這樣的步步設防,才能進一步使諸惡永斷;善法圓滿,而後才有資格夠得上,親近諸佛菩薩,以及其他的聖衆。所以、經上說: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分毫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衆。向下去講到宗要分中

  乙字下第二段、善爲勝因。

  善、惡如同水火,兩兩不能相容,這在前面已經說過。而惡法染汙,善法清淨,染淨之間,又有天淵的距離。唯其既善且淨,所以才能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衆。因此、 釋迦世尊,又以很沈重的語氣而告訴我們,如經上說:

  “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爲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善法的本身,究竟是什麼? 釋尊到此仍然不肯爲我們說明。只是從他的作用上用烘雲托月的方法把他烘托出來。因爲、人天身,固然以這善法爲根本。而聲聞聖者,獨覺聖者是:小乘佛教的極果;無上菩提是:大乘佛教的極果。大小乘佛教的兩重極果,都以此善法而爲根本。那末!這一善法的殊勝,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什麼是人身、天身?什麼是聲聞、獨覺、以及無上的菩提呢?人、天、是叁善道中的兩道。修五戒,十善的人,這一期的壽命終了,仍可以這善法的力量,轉生人道。人死了而轉生人道的公案,在六道輪回錄中,以及其他講果報的書裏多得很。以時間關系,我不能引來作證。修十善法而兼修四禅未到定,可以生六欲天。修十善而兼修四種禅定,可以生四禅天。修十善而兼修四空定,可以生四空天。所以人身、天身皆以善法而爲根本。

  聲聞、因聞佛說法的音聲而悟道,所以叫聲聞。是二乘人當中的一種。聲聞乘的修證,有叁資糧、四加行、四向、四果。第四果,是斷盡叁界見思,真窮惑盡,具有叁明、六通、十八神變的聖者,離欲真淨、大阿羅漢。

  獨覺者、是山林水邊,孤身獨處,觀察自然界的花開花謝,而覺悟身世無常的真理,不一定出生于有佛之世,所以稱爲獨覺。也是小乘或二乘聖者中的一種。

  “無上菩提”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簡稱。“阿耨多羅”,譯成國語爲“無上”,“叁藐”爲“正等”,“叁菩提”爲“正覺”。“無上菩提”,也就是“無上正覺”。菩提者,覺道也。聲聞、獨覺的二乘聖者,對于所謂“道”或者稱爲真理,雖只覺悟了一半,但也照樣的稱爲菩提。大乘佛教的修證,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而後位登極果。具備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妙好,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的神通道力。這就是所謂叁覺圓滿的佛。信佛、學佛、以成佛爲最高目標,佛果以上,再沒有更高的位置,所以稱爲無上菩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