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善業道經講話 第二講

  第二講

  各位聽衆!今天的佛教之聲,仍由南亭法師宣講十善業道經,下面是南亭法師的話,由本臺代爲播送:

  各位聽衆!上星期一,已將十善業道經的題目講完了,現在再講翻譯這部經的人,因爲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典,在佛滅度以後,經過他的大弟子們的整理,都保存或流傳在印度地方。我國東漢明帝的時候,佛教才開始傳來,經典也陸續經人翻譯,而普遍的傳到全國。那末!這部經,是什麼人?在什麼時候?翻譯到中國來的呢?經上說:

  “唐、于阗(音田ㄊㄧㄢˊ)國叁藏(音葬ㄗㄤˋ)沙門實叉難陀譯。”

  “唐”、是國號。于阗、是西域的一個小國家的名字。叁藏是:經藏、律藏、論藏。沙門、是出家人的通稱,就和普通人都稱先生一樣。實叉難陀,就是十善業道經的翻譯者。譯、將梵文翻譯成中國文。

  中國曆史上,在東晉、宋、齊、梁、陳、隋的所謂六朝之後,有個唐朝,唐朝的開國皇帝姓李名淵,他在隋朝封唐公,滅了隋朝,統一中國,立國號就叫做唐。

  “于阗國”、據古典所說,當中國漢朝的時候,西域已有此國,可以說是一個古國了。地在蔥領之北,唐朝時,藩屬于中國。滿清時爲中國收爲屬地,名叫和阗州。民國以來,屬新疆喀什噶爾道。大概在新疆省的邊境,爲中印交通的要道。于阗國、固然老早就有大乘,而大乘之來中國,又多由此地。十善業道經的翻譯者,實叉難陀法師,正是于阗國的人。

  “叁藏”者: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之間,所說的佛法,可以分成叁藏:第一、經藏、經藏的內容,大部分是闡發宇宙人生之所由來,以及教導弟子們學佛的經過和方法。第二、律藏、律藏等于一個國家的法律,也就是佛弟子在行爲上所當禁止的戒條,如不殺生,不偷盜之類。第叁、論藏、關于研究討論,經藏律藏中許多問題的記載,稱爲論藏。叁藏也就是叁類,佛教所特別注重的叁個條件是:戒、定、慧,都分別包含在這叁藏之內。藏者、包容的意思。這叁類的典籍之中,含藏(音倉ㄘㄤˊ)了很多的功德,所以稱爲藏。實叉難陀法師,學通叁藏,所以稱他爲叁藏法師。因此、叁藏法師、也就等于某某學的博士一樣。

  “沙門”、印度的風氣,是凡出家學道的人,通稱爲沙門。沙門、翻譯成中國話,就是息心,息滅惡心而勤修善法的意思。四十二章經上說:“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故曰沙門”。

  “實叉難陀”,就是翻譯本經的人。他是于阇國的人。他的名字譯成國語爲學喜。高僧傳上說他“智度恢曠,風格不群。”不但博通叁藏,連外道的學說,他都知道。唐朝的女皇帝武則天,曆史上批評他許多壞處,可是他對于佛教,卻很有大功。他對于東晉時,翻譯的六十卷華嚴經,認爲不甚完備,聽說于阗國有華嚴經的梵文原本,于是乃差派使臣,到于阗國訪求,並聘請實叉難陀擔任翻譯的能手。因此、實叉難陀法師,攜帶梵文華嚴經和使臣,一齊來到中國,那時候,正是則天皇帝證聖元年。武則天就請他在東都大遍空寺翻譯。武則天親自到場拈香,做序文,題寫第一品的名字。到證聖二年,翻譯成功,共計全經八十卷。他先後翻譯的經,總有十九部,本經是其中的一部。

  “譯”,就是翻梵語而爲華文,這是大家應該知道的。以上將翻譯法師的名字講完了,以下就開始講經。每一部經不管經文的長短,都應該分個段落。講起來才有個頭序。所以我把這部經前後分成四分,再冠以甲、乙、丙、丁,使看的人,容易分清眉目。那四分是:甲一、證信分,甲二、緣起分,甲叁、宗要分,甲四、流通分。每分裏再各各分章分節,講到的時候再說。現在先講

  甲字下第一段、證信分。

  經上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婆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衆,叁萬二千菩薩摩诃薩俱。”

  這一段經文就是甲一、證信分。什麼叫做證信呢?證者、證據。信者、信仰。有這一段經文做證據,才能取信于天下後世。好像現在的開會,必須有紀錄簿,記載會的名稱,開會的時間、地點,出席人的簽到,決議事項的記載,在法律上才能生效。

  “如是”的兩個字,是指定以下的全部經文。我聞的“我”,是紀錄這部經的紀錄人,阿難尊者的自稱。“聞”就是拿耳朵來聽。“一時”、是說經的時間。“佛”、就是說經主席 釋迦牟尼佛。“娑竭羅龍宮”,是說法的地方。“八千大比丘衆,叁萬二千菩薩”,是在會的聽衆。

  阿難尊者,是佛的堂弟,聰明智慧,博學多聞。他出家以後,隨 釋迦牟尼佛當侍者,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經藏,他負有記錄的責任。

  說經的時間,應該有年月的記載,因爲 釋迦牟尼佛的說法,或在天上,或在人間。人間又有各國不同的曆法,所以不便記載,只好籠統的說是一時。一時者、聽者願意聽,而講的人也願意講的那個時候。佛教的術語,叫做機教相扣。

  娑竭羅龍宮,是說法的地方,而娑竭羅是龍王的名字。龍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的四生。其形似蛇,本應屬畜生道,因他過去的修行,夾雜著有特殊的福業,所以能飛行變化,隨意大小,興雲降雨,爲禍爲福。因此、這一類高級的龍王,其地位常與其他的天衆、神衆、並列爲八部之一。而且龍族衆多,又統治了水族,所以也有王。龍王是龍衆中最有福德的,所以也有宮殿的居處,金衣玉食的享受。法華經上,有八個龍王,娑竭羅是其中的一個。娑竭羅譯成國語是堿海,娑竭羅龍王,居住在這海中,以居處得名,所以叫娑竭羅龍王。法華經上說,他的女兒,年始八歲,受文殊菩薩的教化,即身而往南方無垢世界,轉變男子而成佛道。足見龍族,雖是畜生道攝,也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十善業道經,就是 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王宮中爲龍衆而說的法。

  八千大比丘,叁萬二千菩薩。八千和叁萬二千,這是比丘和菩薩的數目。 釋迦牟尼佛,有四衆弟子,四衆弟子中,進修的方法,又有小乘和大乘的不同。小乘偏重于自利,大乘多重于利人;比丘是出家衆中的小乘,菩薩多屬于大乘,而且不限于在家出家。比丘譯成國語有叁個意思:第一,是乞士。乞、就是乞化。佛製比丘,不許種田、做生意、或做工、做官、只許乞食爲生。因爲不事生産,才能專心乞求佛法,資養慧命。第二、是破惡。惡、指貪、嗔,癡愛的煩惱,比丘能破除這些煩惱,所以叫破惡。第叁、是怖魔。魔、是一種帶著邪見而修福的人,他也照樣住在天上,可是他專以破壞佛法爲能事。比丘、在乞授淨戒時,能使魔宮震動,因爲邪不勝正,使他恐怖,所以叫怖魔。菩薩、譯成國語叫覺有情。有情、就是指我們這些衆生,因爲我們都是有生命而懷有貪、嗔、癡、愛的情計執著。菩薩不惜犧牲自己,出生入死的化導我們,所以叫做覺有情。摩诃薩,就是大菩薩。當然、他的含義還多,這裏姑且從略。

  末了、讓我來攏總重說一遍吧。

  如是這部十善業道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來。是某一個時期,教主 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龍王宮中,爲龍族的衆生而說的。當時在座的比丘有八千人,菩薩有叁萬二千之多。這是本經的證信分。今天講到這裏爲止,下星期一再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