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章)▪P2

  ..續本文上一頁打了就沒有聲音。

  佛語阿難及諸大衆。汝今雲何自語矯亂。大衆阿難。俱時問佛。我今雲何名爲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雲何不名矯亂。

  “佛語阿難及諸大衆:汝今雲何自語矯亂!”佛就說:真奇怪!你們簡直在亂說話,不合邏輯嘛!“大衆阿難,俱時問佛:我今雲何名爲矯亂?”阿難就說:我們剛才講的話沒有錯哇!怎麼會是亂說話呢?“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唯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雲何不名矯亂?”

  佛說;在第一次、第二次敲鍾時,我問你們聽到嗎?你問就說聽到了。沒有撞鍾時,問你們聽到嗎?你們說沒有聽到。在第叁次。第四次撞鍾時,問你問有聲音嗎?你們說有聲音。沒撞鍾時,問你們有聲音嗎?你們說沒有聲音。我問什麼,你們就跟著我的嘴上轉什麼?這不是亂說話嗎?拿現在話來講,就是一點頭腦都沒有,不合邏輯。

  主客之間

  阿難。聲消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幹枯木。鍾聲更擊,汝雲何知。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爲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

  阿難!聲音消失沒有音響了,你把它叫做聽不見。假如真的聽不見。“聞性已滅,同于枯木,鍾聲更擊,汝雲何知”,假如聽的功能隨著聲音的消失而喪滅。那就像一根幹木頭一樣的沒有生機,起不了作用了。鍾聲再打時,你爲何又聽到呢?可見你那能聽的功能並沒有隨著聲音的消滅而喪失。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有時聽到有鍾聲,有時聽不到鍾聲,那是客觀環境有的時候有聲音,有的時候沒有聲音而引起的。“豈彼聞性爲汝有無”,那個能聽聞的功能,不屬于有聲或無聲,而是本來就存在的。“聞實雲無,誰知無者”,那能聽的功能,如你剛才的回答:“沒有了”。假如真的沒有了,斷滅了,你怎麼曉得沒有了。因爲曉得沒有了這個功能和那能聽到的功能是同一個作用。佛用各種教育的手法,只是要告訴人們,無始劫來我們本覺的自性從來未曾變動過,個個都是佛,只要你找到了生命功能的本性,你就成佛了。

  是故阿難。聲于聞中自有生滅。非爲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爲有爲無。汝尚顛倒。惑聲爲聞。何怪昏迷以常爲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佛在這裏繼續跟阿難講。在聞性的功能中,聲音的現象是客觀的,它有生滅,而我們自性的主體並不在聲音的生滅上,所以不能說它是空或是有。因爲這個道理你搞不清楚,所以修行起來不能進步。“汝尚顛倒,惑聲爲聞”,你現在最嚴重的錯誤便是把現象界的聲音抓得牢牢的,當成真實。這八個字很重要,尤其是修淨土宗念佛或密宗念咒的朋友。有的人迷信咒語的力量大得很,其實咒子本身是對的,音聲也有無比力量的作用,但它仍是心所,是物理的,客觀的現象,不是主體。

  “何怪昏迷,以常爲斷”,因爲你不懂這個道理,所以現在迷了。其實我們的本性永遠是不生了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清淨的,而你卻把它當成隨著聲塵的消失而斷滅。比如:年紀大的人,老化了,記憶力差了,其實你的本性一點也沒有差,只不過是由于腦神經老化,因此記憶力變差了。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做人而成佛或做鬼,那時所有或許多記憶力都會恢複,因爲那時不會受到生理機能的限製。

  由此可知,若修定得力把生理機能轉化過來,記憶力和悟性都會大大恢複。因此,要求智慧,求博學多聞,需要修定,有了定力生理機能一轉,智慧的現象就開了。“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拿聲音來講,聽到聲音叫動相;聽不到聲音叫靜相。“閉塞”,例如加了隔音設備使音聲不得傳遞。“開通”,撤掉了隔音設備,使聲音流暢。不要以爲離開了動靜、閉塞,開通這些作用,就找不到聞性的功能。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爲擊鼓。或複撞鍾。即于夢時。自怪其鍾爲木石呼。于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爲鼓響。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縱汝形消。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爲汝消滅。

  佛爲了說明聞性永恒存在,不會因爲離了動靜、閉塞、開通而失去它的功能。在這裏做個比方:有一個人睡著了,他的家人在他睡時舂米,那個睡覺的人在夢中把舂米聲誤以爲是打鼓或敲鍾。“即于夢時,自怪其鍾爲木石響,于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爲鼓響。”醒過來時,才知道是杵舂米的聲音,于是告訴他的家人,原來是你們在舂米喲!我剛才在夢中還以爲是擊鼓的聲響哩!“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這些故事暫不管它,重點在于當我們在睡覺時,旁邊有人做事(真熟睡時有時聽不見)萬一聽到了我們會做夢,而把聲音當錯了。雖然聽錯,但沒關系,最重要的是,人的形體雖然睡著了,但是能聽的功能卻是始終存在的。“縱汝形消,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爲汝消滅”,佛說:就是死了、肉都爛了,變成白骨頭了,然後化成灰了,形體消失,那個能問的本性卻沒有生滅。這說明本性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滅,學佛修道就是在于如何找到這個本性。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