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四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四十四章 夢醒夢還真
上次《宗鏡錄》正式介紹到《楞嚴經》“七處征心”,講到明心見性的最高原理。佛的說法是,心物一元的心性之體,涵蓋乾坤、包括整個宇宙。“宇宙”是科學上的名詞,在觀念上可以說是無量無邊的;但也可以說是有量有邊的,因爲叁千大千世界的宇宙觀念還是有限量的。此處是借用宇宙一詞來說明無量無邊的大宇宙,不過是本體心中的一點浮塵而已!
隨時反照——境惑不牽
所以,我們不需要閉眼打坐,守著屍體般的身體,在那裏做許多幻想,而把這個認爲是自己的心性,大的不認,反倒看牢小的。比如,面粉是麥磨成的,在麥尚未變成面粉以前,它的能既無形像又不拘于一處,結果我們沒有從這個立場去想,就把一個饅頭當成面粉或麥子,而且坐在饅頭當中,自己覺得是蓋天蓋地,不知天高地厚,洋洋得意。釋迦牟尼佛提示到這裏,最後他說了一句話:“如來說爲可憐憫者”,一切衆生認不清這個原理是最可憐的。
如上所說,見性周遍湛然似鏡常明,如空不動,萬像自分出沒,一性未曾往還。
《楞嚴經》上佛明白地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一切衆生的能見之性無所不在,周遍圓滿如大圓鏡一樣,永遠是清淨、光明的。好比在高山頂上或飛機上看太空一樣,萬裏無雲。
“如空不動”,這句話是比喻,像虛空一樣不動。大家看佛經,往往在這個地方上當,虛空在動,整個宇宙都在輪轉,不過動得太大,眼睛的感覺能達的範圍好像不動。讀經典讀到此處要特別留意!比如翻譯“真如”,往往把真如當成死板的東西,“如空不動”,“如”是借用詞,告訴我們這是個比喻,不要上當。
“萬像自分出沒,一性未曾往還”,萬有的現象出沒,即生死、生滅,好像這一下生、那一下死了。所謂百千萬念在一瞬之間,它只是時間、空間中的萬象變化。萬象的本身無自性,它自己分別出沒、生滅,至于能生萬象的自性並沒有離開。生固然不帶來,死也沒有散滅,它是如如不動在那裏。永明壽禅師要我們體會這一點。
但隨生滅之緣,遺此妙明之性,是以一切祖教,皆指見性識心,不從生因之所生,唯從了因之所了。
把萬象之體與用分辨清楚以後,他以告訴我們,一切萬有之起用依他起,“隨生滅之緣”,生滅是輪轉不停,所以叫輪回,永遠不停地變化。佛學對因緣是言其現象,在中國文化《易經》的觀念叫變化,萬物皆是變化。他說我們被生死迷惑,跟著生死的現象跑,忘記回來找自己,因此抛棄妙明的本性。
“是以一切祖教,皆指見性識心”,所以一切祖師教育的方法,只是指出要我們如何見自己生命本來的本性,認清楚此心起心動念的作用。那麼,如何叫悟道、成道、了道呢?以教理言,兩句話:
不從生因之所生,唯從了因之所了。
在座學佛修道做功夫的要特別注意這兩句話。一般人坐下來做功夫,下意識都是求“生因之所生”。比如有些朋友這兩天多用了點功,有時多坐一點,好像又多生出一個道了。
我們在璀上總認爲多用點功夫,道就來了,此謂“生因之所生”,如果真如自性能修得成功,那就跟世間的房子一樣,蓋好要修,不修就壞,那怎能叫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呢?那豈不是有增有減!所以此是現象界之事,做功夫今日做得好、明日做得不好,是境界變化、是生滅,而能使你做好與做不好的那個本體沒有動過,那個本體不是“從生因之所生”,只是“從了因之所了”,一切完了,一切了了,了不是沒有,講個了字早已不了!換言之,所謂一切空,不是你去空它。你說你坐得很好,心境很空,那是意識、境界,是假空,你那個意識是“生因之所生”,非“了因之所了”,自性本空。千千萬萬記住“不從生因之所生,唯從了因之所了。”
相粗易辯,性密難明,隨轉處而莫知,在照時而方了。
現在講到“了因之所了”。要怎麼樣去了它呢?注意哦!
“相粗易辯”,相是外在境界的現象,“相”是現象、境界,是很粗的,一般人學佛修道喜歡被現象所騙。比如昨天有位朋友來辭行,他說在國外講這個東西非常困難,他現在六、七十歲,看了幾十年,多數人學這個東西有兩個目的:一是想身體健康,求長生不老;二嘴裏說求真理,不要神通,結果只要一玩神通就高興,個個在追求神通,這都是在“生因”、“相粗”這方面走,因爲“相粗易辯”,容易搞得清楚。
“性密難明”,明心見性,了因了道,這形而上的本性是怎麼樣?是非常奧秘的,但不是秘密,人的智慧不夠,也懶得去推究它,搞了半天頭大不搞了!所以說“性密難明”。
“隨轉處而莫知”,一般人跟著現象轉。例如普通人一天到晚跟著自己的思想、情緒轉,或者今天有點感冒,身體不舒服,脾氣大,佛法也變成大脾氣。你講他,他說怎麼不好,金剛怒目也是佛法。他是跟著轉處而莫知,隨境而轉。有時候肚子餓一點,胃腸消化系統清理了一點,精神也舒服一點,心境很清淨,頓覺大有進步,菩薩加被,再不然是功夫用得好。這些都是跟著現象而轉,自己沒有智慧搞不清楚,一般人也懶得用智慧,只要境界好、現象好就認爲是道了,等到一生病,上了氧氣,境界全垮,跟著氧氣去轉了,雙淚悲啼,一下掉在害怕中,前路茫茫,此皆隨境而轉。
那麼,怎麼去了呢?
“在照時而方了”,隨時反照自己,也就是反省自己。我經常跟大家講,隨時要反省自己的境界,是生理影響還是心理影響?有時生理幫忙,影響你這兩天精神愉快、飽滿,然後覺得自己俨然有道之士。其實那是那兩天生理比較健康一點,使得心境好一點。有時心理上偶然瞎貓撞到死老鼠,撞到一點道理,影響生理也輕松一點,如此而已!並非真見道。所以,學佛要隨時反照自己,“在照時而方了”。《心經》講到用功的關鍵,“觀自在菩薩”,告訴你“照見五蘊皆空”,是智慧的朗照,不是把兩只眼睛閉起來,拼命往裏面照,照到五蘊皆空,你在那裏很吃力地玩,玩累了以後照樣起煩惱,這不是照。
如今不見者,皆被叁惑心牽,六塵境換,不知境元是我,翻成主被客迷,但能隨流得性之時,自然無惑。
永明壽禅師寫這本《宗鏡錄》時是在宋朝,那時同現在一樣,一般人爲何不能明心見性成道呢?
“皆被叁惑心牽,六塵境換”,統統被貪嗔癡叁毒的心理作用牽著跑,雖然用功修道,沒有反省自己爲什麼搞這個玩意?或者年輕人好奇,好奇屬貪嗔癡的癡,愚癡;有些人對這個世界恨透了跑來修道,這屬嗔;有些人爲神通、長生不老修道,貪。我們要反省自己的動機,究竟爲什麼?要檢查清楚,這就是照。
他說現在一般人爲何不能明心見性成道?在動機上,其來因就不正,“皆被叁惑心牽”。
其次被“六塵境換”,有些人坐得好好的,功夫境界,看到光,那不是跟張開眼睛看電燈光一樣嗎?那是境,是外相,都被外面的境界轉變了自己,換言之,都在著相中,被現實的現象所牽引。
在理上不透徹,“不知境元是我”,一切境界都是你變的。譬如曾有位同學很誠懇謙虛討論這一件事,因爲他知道,現在打坐境界都有,比方念頭轉一下,轉到菩薩界馬上見到菩薩,如果菩薩相是黑的,他知道這個很嚴重。也就是說,生理有障礙,會發生這種現象;或者在心理方面,有無始以來憤怒的心情,或很不好的心理形成,憤怒過重,自我過多,就發生這類境界。
有些人打起坐來看到紅光,當心你身體內部有炎症;看到綠光那更要留意有大問題。這些紅光、綠光、黑光……等等都是生理內部反應,我常常告訴大家不要稀奇這些。看到光,以爲自己有眼通、神通,我看到很多人,這個也有通,那個也有通,最後都通到沒有了,通到某一個地方,死亡了!當然每一個人都要死亡,但被迷惑死亡太可怕了!何必去玩這個東西!
其實那些境界“境元是我”,都是因爲心理與生理互相蹭磨而來。譬如靜坐,心裏想靜,但是身體內血液的循環、氣機的變化、心肝脾肺腎的毛病照樣在。心裏靜,而身體內部本能有變化,血液流動,甚至流得更好,因爲平常用心,血液被思想障礙;不大用思想時,血液流得更順暢,當它通過身體某一部分時,或者腦細胞、腦神經,或心髒某部分有毛病,血液像水管的水流到該處,通一下通一下,心裏意識感覺此外摩擦而發光。
還有些人覺得神妙,沒有點香,卻聞到香味,這些在宗教的教育上也有好處,可以鼓勵人。“唔!很好,了不起!你好好去修,菩薩有感應”。實際上香味何處來?人體內部有香、有臭,以醫學道理來講,如果人體不太有病,當然沒有一個人是絕對健康的,真健康的遺體不臭,是香的。口水也是香的,因爲張口接觸空氣中的細菌而變臭。汗也不一定臭,與空氣中的細菌接觸而發臭。所以人體內部,像胃、脾髒慢慢修養好了,到了某一段時間,反聞到內部香氣。人體本來很香。所以,如果講人體臭,也滿髒的,並不高明,其中道理很多。
我們費了那麼大的勁說明“境元是我”,一切境界都是我自己的變化。
剛剛講過,一般人學佛用功,喜歡被境界欺騙,境界一來,認爲自己有道,好啊!清淨啊!好好保留。下午再來,掉了!東西掉了去找回來就是,可是並不簡單!大家學佛修道都有此經驗,不要自己被自己騙了!那都是瞎貓撞到死老鼠,喲!這是道!不是的。但是在教育方法的誘導上可以用,我們告訴他對啊!好啊!努力下去,那是教育上的誘導,慢慢把你哄進來,再跑兩步、跑叁步……那等于驢子吃胡蘿蔔。在北方趕驢子長途跑路,驢子喜歡吃紅蘿蔔,趕驢人就用竿子把紅蘿蔔吊在驢子前面。這是教育的誘導法,不要被境界騙走。
如果被境界所騙呢?
“翻成主被客迷”,主觀的被客觀的轟跑了,把客觀的境界當成主觀的,大家都是在這樣瞎搞。那麼,要如何呢?
“但能隨流得性之時,自然無惑”,順其人…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四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