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一章)▪P2

  ..續本文上一頁用,西方心理學將之抽出謂之“第六感”。對現代青年講第六感,他容易接受。你說這是唯識,他說你落伍了!千萬不能那麼講。再不然,講“第六能”,告訴他這是最新的科學,他一定去研究。

  第六識、第七識與第八阿賴耶識一樣,不大容易翻譯,只好以數字代表。第七識的譯名是“末那識”,也就是“我執”,又叫“俱生我執”,與生命同在,只要一有生命,“我”的作用就在,生命中有這麼一個意識,也叫做“數取趣”,連續性的生命永遠在抓。人生就如猴子偷玉米(包谷),永遠要抓住一個生命。“數取”,很多次地抓,“趣”,進入那個地方,向那條路上走。這就是我們的生命。所以,“末那識”包含很多意義,不管怎麼翻譯都不能概括全意,只好翻成“末那識”,它屬于心的第七個部分,這部分就是“我”。

  年輕人大概沒有看過,猴子偷玉米的景象很有意思,有時我們故意逗它讓它摘,幫我們做工。他抓一個右腋下一挾,再抓一個左腋下一挾,再抓一個右腋下一挾……就那麼左挾右挾挾了半天,聽到人一叫,它拼命跑,以爲帶走很多,其實一個也沒有帶走,這在山上看是很妙的一個鏡頭。

  我們的生命就像猴子偷包谷一樣。現在在座的同我一樣,都抓一個“這個”,用了幾十年,也跟猴子一樣,走到民權東路的時候,把“這個”丟掉又去抓一個新的,這是第七識。

  六、七兩個識,在一般唯識學上講,第六意識思想感覺的作用,屬于比量、非量的境界;第七識也屬于非量境界,立場不同。拿本體來講屬于非量,本來無我,他當成有一個我,本來這個身體不屬于我,暫時租來借用的,他把這個身體當成我,看得很牢,所以是非量境界,認的是假我。永明壽禅師提出“若”字,假使、假定。假使我們認爲的第六識、第七識這兩個識,落在比量、非量兩個境界上,以及計算、推度、隨念分別這個現象上,那麼,它就是念念常在生滅,它本來變化無常。念念生滅是理論,歸納而言叫無常,不永恒存在,這個生了,那個滅了。

  好,這個理論,大師講,也是“于生滅中有不生滅性”。我們不要搞錯,這裏講五根;生理的整個機能,包括每一個細胞,以及第八識,“俱緣現量”。

  今天與某同學研究第八阿賴耶識,他建議換個現代化名詞使人比較能接受。我說就叫“生命能”好了。我們這個生命能都是現量境,即本體功能呈現出來的作用。所以修行求證,不但要把整個心理念頭轉清淨,連同此身非要轉清淨不可。這其中就有很多修持的方法。他說我們認識了這個以後:

  得諸法之自性,不帶一切名言,又無二種計度分別、隨念分別,即現前不生滅。若六七二識落在比非二量,及具計度隨念分別,即念念常生滅,亦是于生滅中有不生滅性。已上經文,此是因阇王示疑,寄破外道斷見,有此方便,分別生滅不生滅二性。

  永明壽禅師講到這裏,引用波斯匿王與佛辯論的問題來加以說明。

  前五識,就是我們生命的能,現在活著劫的機器——身體,眼耳鼻舌身。第六識、第七識屬于比量非量的境界,但是沒有交待清楚。在一切生滅的境界中,它自然還有一個不生滅的境界在,不生滅的那個功能,就在生滅的作用上。

  “已上經文”,這是永明壽禅師的話,上面所引《楞嚴經》佛與波斯匿王辯論的話,引用這些是因爲波斯匿王示疑,波斯匿王過去跟著外道大師學過,具有外道斷見,認爲人死如燈滅,沒有再來一個生命的道理。所謂斷見就是切斷。因此佛告訴他用眼睛看,開眼見明,閉眼見暗,明暗有代謝,能見明見暗的是不生不滅的。他說這是教育上的一個誘導法,先拿一個道理來誘導你認識這個道理。“有此方便”,因此《楞嚴經》上産生這樣一個教育的方法,分別指示出生滅的作用,現象有生滅,你能見與能聽的功能是不生滅的。

  宗教哲學的兩種爭執

  若不執斷常見性之人,則八識心王同一真性,皆是實相無有生滅。

  結論來了。他說假使此人智慧特別高,不執斷見,也不執常見,斷常二見,以現代話說,就是兩種思想、觀念。拿佛學觀點看世界一切學問,譬如偏于唯物的哲學,認爲人的生命根本沒有靈魂,就是機械作用,死了就沒有了,幹脆燒成灰做肥料。若說死後有來生,那你見鬼了;死後上天堂,誰看見了?那是宗教家哄人的,唯物思想多半是斷見。常見呢?死了以後躺在那裏睡覺,還是存在,睡了很久,有一天你會醒過來,接受上帝審判。認爲生命永遠存在屬于常見,有許多宗教哲學屬常見。常見的人是固定的了!上帝永遠是上帝,老南就永遠是老南,老李永遠是老李,女的永遠是女的,男的永遠是男的。常見認爲生命永遠是一個形態。有些哲學、有些外道是這個理論。中國有“七世夫妻”的小說著作,怎麼那麼倒楣!那個男的永遠是男的,女的永遠是女的,七世如此。曆史上說,宋徽宗詩、書、文學造詣深,是李後主變的。李後主何苦受這個罪?沒有這個事。像這一類認爲生命有固定形態的,都屬于常見。

  人類思想對生命來源的看法,大體歸納爲這兩類,不屬于斷見即屬常見。無神論者即屬斷見,佛教界的同學尤其要注意,你們在佛教界少碰到,我與各個宗教有接觸,其他宗教大師問我,佛學究竟是不是無神論!我說你聽他們亂扯。外面一般學術界、哲學家也認爲佛學是無神論,無神論談空嘛!尤其是佛法不承認有個主宰。所以被一般人批駁爲無神論,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你們大家在宗教團體中,擇一天到晚阿彌陀佛,看不到聽不見沒有關系,在學術思想界刮起一股大風,外界已經把佛教打入無神論的範圍,這是很嚴重的。我們關起門來當皇帝,自己天大、地大、我大,我就有這樣偉大。你關起門來盡管玩,開門一看,外界對你的看法誤解太深了!

  無神論是斷見。那麼,有神論是常見。常見與斷見在佛法的五見中都屬邪見。所以研究佛學的同學們,比如比較宗教,要把各個宗教的哲學理論搞清楚。很多哲學基本理論都屬于斷常二見。那麼,中國民間社會流行的宗教屬于多神教,也可以說是萬神教,廁所有茅神、床有床神、竈有竈神、搖籃有搖籃神,每一個都去送紅包,全都送總歸對了吧!這些都是民間的觀念,也是常見的一種,對與不對,有許多值得探討之處,在此不贅。

  人的思想,不執斷見即執常見,總要抓一個東西。好比一個人精神好、萬事得意,絕不燒香拜佛。如果看相算命,學心理學的知道,此人有問題。心思不定,看相算命。心思定了,忙都來不及,那有時間問命!如果我是算命的,有人來找我算命,我一定說:先生什麼都好,只是最近有一點不如意,要不要算?要算,告訴你要失點小財,一定靈,給我五十塊錢算命失點小財,不應驗了嗎?這個人如果沒有問題,他便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什麼都不信。有的人說,人都靠自己,算命蔔卦是迷信。一旦他受了打擊,他比誰都迷信,看到佛像,表面上跪不下來,怕人家笑,心裏早已經拜了,這是一般人的心理。

  所以,人天生都要抓一個東西,就是執著,不執斷見就執常見。執是由第七識的我而來。真正的佛法,明心見性的本體是“非斷非常”的。注意!一般人聽到非斷非常,就認爲佛學是無神論,他把“非”字,下意識下了一個斷語,認爲“非”是“沒有”。佛法說不是斷也不是常,在因明方法就是“破”。

  世界上的事,不落在斷見就落在常見。他告訴你,不是斷見也不是常見,那是個什麼見呢?他沒有講,如果他講我這個是“中見”已經不對了!中見也可以說是常見,也可以說是斷見。所以佛法有許多邏輯,其因明用得真是高明,“離四句絕百非”、“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你說這是什麼?“即空”就是空嘛!“即有”就是有,他又來個“非空非有”,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就是能破。

  所以,世界上最高明的邏輯,能破(把一切不對的掃蕩)以後,就是對的,對的在哪裏?你自己去看。當然一切不對的拿完後,那個就是對的了。

  所以他說,假使一個人不執斷、常,已經明心見性了,那麼也沒有什麼八識、七識、九識,什麼識都不識。認得本體,“八識心王同一真性,皆是實相”。實相是無相,假名叫它實相,這個才是不生不滅的真性。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一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