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章)▪P2

  ..續本文上一頁八阿賴耶識,也是“俱緣現量”,它對的統統是現量。注意啊!第六意識能夠分別的不算,前面的五個識與最後的第八阿賴耶識是“俱緣現量”。緣者攀緣、抓住。當眼睛一看,被前面境相吸引住,站在物質的立場,也可以說,前面的境相是不是也被我們吸引住?兩者互相吸引,所以“俱緣現量”。

  “得諸法之自性”,不要看到“法”就想到佛法;也不要當成是作法的師公,那就搞錯了!同樣一個“法”字,用的地方不同,解釋兩樣。“法”代表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萬有的事情、現象,包括精神世界的理,所以前五識跟第八識“俱緣現量”,當它起現量,它在這個時候它了解一切法,一切萬物本身的性體。不要把這個自性看成明心見性的性,如果有這一念,全體解釋錯了!我經常發現年輕同學著的佛學論文,在這種地方觀念錯的很嚴重,只要看到性,就是把明心見性、性空連在一起,觀念就搞不清楚。“得諸法之自性”,“不帶一切名言”。比如八識——眼耳鼻舌身意、第七、八識都是名詞。“名”,名詞;“言”各種言語文字。前五識與第八識“俱緣現量,得諸法之自性,不帶一切名言”,當他一看前面,曉得這是人、這是魚,魚是法,人也是法,中間沒有分別。舉眼識爲例,坐此回頭一看好多人,張先生、李先生、男人、女人你全不管,這時眼睛現量一看,““得諸法之自性,不帶一切名言”,就是這個道理。

  “又無二種計度分別”,沒有人我、人法計度分別。計是心裏計算,喲!好多人,這是“計”。這些大概是什麼人,這是“度”。“計”與“度”在中文有不同性質。“計”帶數字性;“度”有推測、推理之意,大概、比量。“分別”,男的、女的、胖的、瘦的、高的、矮的……都是分別。他說,現量境界沒有這些作用。

  “隨念分別”,能夠知道這是什麼就是什麼,這是意識的念頭,我們講念頭、念頭就是這個。

  剛才說開眼見明、閉眼見暗,能見明見暗的那個是阿賴耶識的現量,《楞嚴經》上說這個叫“見性”,我們說那個叫“能見”,至于明心見性,則要“能所雙亡”,“能”還要忘掉,這屬于另一層道理,以後再說啦!

  他說,在現量境上,一切能知是隨念而來,意識起作用,隨念分別。當我們一切境界隨念分別的時候,比如八點鍾開始上課,到現在已經過了四十分鍾,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生滅中過去了。這中間,我亂講,諸位亂聽的,對與不對,懂與不懂這些分別都過去了!“隨念分別”,這分別的中間,它本身有一個現前並不生滅,也沒有動搖過。就是八點鍾到現在,那麼多廢話,我說過,你也聽過,一生一滅,每個聲音、每個動作、每句話,對與不對,都跳動過去了,我還是我,坐在這裏聽的清清楚楚。他說,我們活著的人在隨念分別中,“即現前不生滅”,就是現在在你面前,就有不生滅的自性功能。

  這一節不曉得我講清楚沒有?很吃力,硬是連吃奶的力氣都拿出來了!只有那麼大的本事!在我自己是很不滿意,總以爲報告的不清楚,因爲這一段就是那麼幾句古文,即使勉強說明清楚,也要七、八萬字的白話文,要在這麼短的時候講清楚,很難!諸位應該智慧高,透過我講不清楚的話,你們應該清楚了,希望如此。

  唯識學的修證路線

  現在回轉來講唯識的理論,講理論就是修證、做功夫。學佛的多半看過《六祖壇經》,六祖有兩句名言:“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第六識、第七識在因位上就可以轉識;前五識、第八識則在果位上圓滿。在座有學止觀、參禅、念佛、修密宗的,有時候打坐,突然瞎貓撞到死老鼠,心境偶然清淨一下,別以爲這偶然的清淨面就是明心!那個只是意識清淨的現量,不過偶然碰到而已!大家在生活上都有經驗,有時站在那裏看一個東西楞住了!楞的經驗,楞頭楞腦,問他做什麼?不知道,尤其考聯考看書,看不進去楞住了!楞住了也是第六意識的現量,什麼現量?第六意識無明的現量、不清明的現量,把第六意識不清明、無明的現量翻過來,很清明,有些人用功用得好,念咒子、參禅打七、念佛、參話頭,心裏累得不得了!像我年輕時學佛,有個同學被狗嚇悟了,從此看到狗就拜,因爲狗對他功勞太大了!他打七參話頭,參的很辛苦,到了第七天,端了茶杯心裏還在參話頭,一腳踏到門外,剛好踩在一只狗身上,那只狗痛極了!大叫一聲回頭咬他一口,他受這一驚嚇,茶杯掉地破了,人也悟了!就楞住了!可是那個楞是清明的。哦!他說原來是這樣的,哈!他懂了,後來他說狗是他的善知識,這一輩子不但不吃狗肉,看見狗就拜。我這位同學姓楊,很妙的一個人。

  那麼,當一個非常清淨,沒有雜念、妄想。許多人認爲這個就是悟,其實這是意識偶然清明的現量呈現,當然是很好的境界,如果認爲這樣就是明心見性,那大錯特錯。意識經常能保持這個清明、定的境界,念頭過去沒有了,未來念頭沒有來,當體很光明,沒有雜念,你不要認爲證到了大圓鏡智,沒有,連方鏡、叁角鏡都沒有拿到,只是意識的偶然清明。這個時候對了沒有?對了!因上的。那麼因上能夠經常如此修持(這是求證,不是理論),如果能夠永遠這樣定下去,也無所謂定不定了!站著這樣,打坐盤腿也是這樣,隨時這樣,所謂打成一片,慢慢忘記了身體,忘記了我,第七識的“我”轉了。那麼這叫道嗎?還不是,這只是證到因位而已!因爲會變,所以叫“六七因上轉”。如果你用功碰到這樣的境界,你的六七識是有轉機,這個時候貪嗔疾慢疑也不會起。你能把這個因位保持下去,就會證到果位,沒有果位不是從因位來的。我現在所講,是針對有許多朋友,偶然有這個境界呈現,認爲自己悟了道,得了果位元,這樣認識是不對的。但是沒有入門的,不管做什麼功夫,淨土也好,禅宗也好,非要走到這個因位上不可。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四十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