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方,加上四個角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以及上、下。這是東方人空間的觀念。過去中國就先有四方,後來增爲八方,比如文學上有名的“八方風雨會荊州”。四方與八方是就平面而言。道家所稱的六合,是來面四方加上上、下。所以中國古文有“六合之外,存而無論”的說法。佛法講十方,就是八方加上、下。六合四方都是立體的。因爲這十方的觀念代表了空間,在佛學的應用上,有時代表了自然科學觀念,代表無限量的宇宙觀。假定要寫現代的文章就要這樣用了,寫古文就不需要那麼啰嗦,十方就懂了,這是今人與古人觀念的不同。
“徇物即爲凡庶”,“徇”就是順著。“凡庶”,就是平凡人、庶民、一般普通人。一般普通人,不懂上面的道理,忘記了自性無比無量的偉大體性,只有根據這個體上的應用習慣,而當成自己生命的真谛。“向真空裏,現六趣之狴牢”,而忘記了自己本體真空的境界,結果在六道輪回裏頭打滾。“狴牢”,就是監獄。佛經說,叁界如牢獄,這牢獄除了代表痛苦以外,還代表拘束,範圍被束縛住了。
“變易在人,一性無異”,一切衆生本性就是佛,我們都變成了凡夫,乃至學佛修道,最後再由凡夫返回去成佛;或者說由聖人變凡夫,由凡夫又回到聖人境界。這個變易之間的關鍵,還是在于每個人自己。“一性無異”,本性沒有變動,等于這一杯水,現在泡成茶,這杯水全體變成茶,若釀成酒,全體都變成酒,水性並沒有變,還是液體的性質,味道等等現象卻變了。當我們變成凡夫時,就有了凡夫的性質,但自性的本體功能並沒有變動。
“迷悟由己,萬法不遷”,所以大家學佛想悟道,悟個什麼?悟個自己,你自己悟。叫老師造福,他沒有辦法幫你啊!運氣最好的是阿難了,身爲世子還可以當皇帝,結果他不當皇帝而去出家。阿難想:“哥哥成佛了,總會給我一點吧!”永遠等著,占便宜,他占不了便宜嘛!所以迷與悟在于你自己。“萬法不遷”,一切萬有現象在不斷變動,爲什麼又說不遷呢?這裏頭就有很高深的道理,所以鸠摩羅什的弟子中,有位中國和尚僧肇,寫了一本著名的《肇論》,把佛法的精華與孔、老、莊等思想彙合起來,其中有篇就是《物不遷論》。
以物的道理看世界,是質能在互變,物質的現象與能量互相在變化,但能總是存在,而能是什麼東西呢?徹底地說,還是空的,不過科學的空與佛法的空不可拉在一起講,中間是有出入的。然而要知道,科學到現在還沒有最後的定論還在求證中。我們要曉得這個知識,來配合理解。所以一切萬有,說它遷而不遷,看起來有變動但也等于沒有變。
永明壽禅師從《楞嚴經》中引述有關見性的經文以後,又加了那麼多的結論,然後又引用《楞嚴經》的原文了。
如經雲: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爲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衆諸有漏者,鹹皆願聞。
我們要了解曆史,佛在世的印度,等于我們中國春秋時期一樣,也有很多的國家。這個“國“字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國與印度,不是現代國家“家”字的觀念,那時候的“國”是地方政治的區域。波斯匿王就是靠近中印度一個地方的國王。他給釋迦牟尼佛蓋了一個講堂,所以有時候佛一年中間總有幾個月,帶領許多弟子前往居住。講《楞嚴經》的時候,佛就是在這個講堂裏頭講的。這部經上說,波斯匿王站起來問佛了。“我昔未承諸佛誨敕”,我從前還沒有親近你的時候,看到印度的外道大師迦旃延毗羅胝子他們都說“此身死後斷滅,名爲涅槃”,他們認爲人這個身體死了以後,就沒有了。實際上那個時候求快死,早死早了早好,而死了那時候那個境界叫涅槃。我們要知道這種哲學家的理論、說法,差不多等于現在流行的唯物論:死了就死了,人是個物質的東西,說什麼死後有靈魂?沒有的,兩派理論,看似相同,但稍有不同,只能說兩者差不多。因爲印度外道不怕死,並且認爲死的那個境界是對的,那個是道,叫做涅槃。
波斯匿王說,我從前聽兩位大師是這樣講的,現在聽了您老人家的話,“今猶狐疑”,你講的理論我都信得過,但是我還沒有成佛啊!我還懷疑哩!波斯匿王講的是老實話,實際上,我們現在一般學佛的人,盡管信佛,只要信佛,徇自信就可以成佛,明心見性,你信不信?不要睜眼說瞎話,有時自己並不相信,有時相信卻又信不過。
“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他說,怎麼樣想辦法,請你“發揮”,很透徹地跟我講,使我得到證明。“證知”,注意這個“證”,不是理論上知道,佛學很好,佛經講的很好,那是你的理論,你要真的身、心兩方面投進去,像科學一樣地去求證。“這是一杯水,你知道嗎?”喝喝看,“嗯,是水。”“堿的還是甜的?”“是水,沒有堿也沒有甜。”“現在放了糖,變成甜水了。”再喝喝看,“嗯,甜的。”這叫證知,如果告訴你,“放了糖,水變甜水。”你說“我相信。”“你喝了沒有?”“我沒喝。”那你是迷信,甜到什麼程度你也不知道。所以我經常說,佛法以現在的觀念來講,是要有真正的科學精神,要我們自己身心投進去,完全得到證明。
所以波斯匿王請佛發揮,以證知自己的本性就是不生不滅地永遠存在。他說:“佛啊!這不但是我個人的要求,“今此大衆諸有漏者,鹹皆願聞。”而且是在坐的大衆,乃至于您的出家弟子們沒有悟道、證道的人,還是有漏之因,六根都在外漏,都同我一樣,都要聽這個道理。
佛告大王:“汝身現存,今複問汝,汝此肉身,爲同金剛常住不朽?爲複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
這段《楞嚴經》原文,翻譯得最美了,道理也講得很透徹。“佛告大王”,佛就答覆波斯匿王,我現在問你,“汝此肉身,爲同金剛常住不朽?爲複變壞?”我問你,你現在人站在這裏,你這個肉體,永遠像金剛一樣永遠不變嗎?還是隨著時間要變壞了的?上面這幾句是佛反問他。“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老師啊!我這問題很簡單嘛,我這個肉體,總歸要死,要變滅的。
佛言:“大王,汝未曾滅,雲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末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消殒,殒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
佛所講的話,現在稱爲經典,在當時就是論辯、問答的記錄。佛說:“那我問你,你還沒有死,你怎麼曉得你一定會死呢?”這個話問的很妙。
波斯匿王答覆佛說,老師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我現在這個身體,不會永恒存在,總歸要變去。這個肉體“雖末曾滅”,還好好地站在這裏,但是,“我觀現前,念念遷謝。”這句話很值得注意了。現前,就是現在此時此刻。我們反省自己,“念念遷謝”。我閃的眼、耳、鼻、舌、身固然由于接受了刺激,而會起種種念頭,但即使沒有這些刺激,我們的意識上也不停地湧起念頭,跳躍在現在、過去與未來之間。這些念頭在遷流、散掉之中。
“新新不住”,好像有新的念頭産生了,但又停不住地消滅了,如此在不息的心海中翻浪,波斯匿王由此體會到自己的生命,就像念頭般在生生滅滅之中。
“如火成灰,漸漸消殒”,我看我們這個生命,由現在這個狀況就知道將來的,就像火燒東西一樣,慢慢成灰,漸漸消失。“殒亡不息”,時間促使我們這個生命不朽地消耗,以至消散,沒有了。“決知此身,當從滅盡”,因此可以斷定,此身有一天就會謝了,沒有了。這是波斯匿王對佛所提問題的答覆。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八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