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曆史及結論
唯識一宗,創自何人?固然,所有諸經,皆釋迦牟尼佛所說,惟專倡此學而能成宗者,相傳乃是彌勒菩薩。彌勒義爲慈氏,故本宗亦名慈宗。蓋昔印度有一無著菩薩,證初地後,即得神通。升兜率天宮,請彌勒菩薩降于中印度,說五部論(瑜伽師地論、辨中邊論、分別瑜伽論、大乘莊嚴經論、金剛般若經論)。無著菩薩更造顯揚聖教論等,爲之闡揚。其弟世親菩薩時習小乘,每毀謗大乘。由無著菩薩,勸發信心,令注解攝大乘論等,乃由小入大,轉而贊揚大乘。世親之後,複有護法菩薩等,解釋世親菩薩所作之唯識叁十頌。護法之後,戒賢繼之,是時玄奘法師至印度,依戒賢學,及歸國後,更集諸師之論,釋叁十頌,合成一部,名成唯識論。如是震旦有唯識宗,在印度尚無此宗名目,只有空、有二宗。當時主空者有智光大師,主有者有戒賢大師。戒賢爲護法弟子,與智光同住那爛陀寺,玄奘亦至該寺就學。如是自彌勒數至玄奘,共爲六傳。玄奘之弟子窺基,更爲弘揚,作成唯識論述記,先後製論疏約有百部之多。後因禅宗自誇,不立文字,致令一般人遂輕視法相,而此宗漸衰,書籍亦失落殆盡,在中國幾成絕學。迄今各國交通,科學昌明,惟此唯識之學,足以對付之。
願諸君既了知唯識之境,再起觀行,而無上佛果,乃得成就矣。
佛法恒說夙根,唯識明有種子,曆驗不爽。余此次在漢口佛教會講拙作唯識叁字經,以聽衆多初心,不敢奢望。雖有研究者,或嫌名淺而不經心,故講時但求顯出以暢言,不敢深入而晦意。不意講畢約一星期後,竟有預聽周文瀾居士,錄稿見示,乃能將講室直暢本懷,一切興到之談,皆和盤托出。文既清爽,複少謬誤,不啻若自余口出,余乃歎爲希有矣。蓋吾往在甯、滬、京、湘各處講唯識,或聽衆竟未能記,雖有記亦挂一漏萬,且多矯揉造作。送稿就正者,非大加刪削不可。今此稿並非多費余心,即公然可觀,亦可雲余講唯識來未有之勝緣也。閱畢記茲因緣,用勸周居士從此精進,尤望同聽或未聽而隨喜者,更多于此學發心焉。民國十七年又二月,大圓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