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叁章)▪P2

  ..續本文上一頁反正送到香肉店都一樣。話頭也要跟著時代走,學問教育普及思想發達,話頭正好在這裏參。

  怎麼叫“言思道斷”?五遍行的“思”必然存在一個功能,假使人沒有思,除非白癡。不過這又是個問題,白癡有沒有思?白癡沒有反應,沒有執著。但是白癡曉不曉得肚子餓?人生基本的東西,白癡還是知道,冷了會發抖,見聞覺知仍然有,那麼,這個是“想”還是“思”?這些都是問題,科學時代正好參話頭。現在時代還把話頭擺在念佛是淮?狗子有沒有佛性?唉呀!退回宋朝做人好了!

  真悟道的人,第一、“言思道斷”;第二、“境智齊泯”。問題來了,真悟道了,一切無境界,無智亦無得。有一個境界在,就離不開意識的形式;如果沒有境界,絕對沒有,那又成斷見,大愚癡。如果有所知有所得呢?豈不落在妄想中!這是大話頭,應該在這個話頭上去參,如何是“言思道斷,境智齊泯”?

  接下來是講實證功夫。真悟道的人,“人法俱空”,人空、法空。大家念佛打坐,參禅也好,修止觀也好,有沒有做到人空?連身空都做不到,坐在那裏兩腿發麻,開始還滿清淨,後來是滿“亂麻”,再到後來不是麻,光參腿痛好了!一分一秒地熬腿。我們連腿空都做不到,還妄談人空?人空以後,還要法空。真證道的人的確是“人法俱空”,這個境界到達了,才稱得上悟了一點。悟了以後,轉過來“向衆生叁業之中,開佛知見”,然後可以允許“放曠任運”,這個才是菩薩境界,在衆生身口意叁業中處處行菩薩道,不必要一定出家或一定不出家;出家也好,不出家也好,都在身口意叁業中行佛道,因此在這個時候才可以在衆生叁業之中開佛知見。

  “就生死五陰之內,顯大菩提”,如此,可以在生死中輪回五陰之內,顯大慈悲、大菩提之行爲

  “則了義金文可爲繩墨”,要想達到這個境界,他說佛經大乘經典了義經文,正好做爲你修行的標准,做功夫的指導,爲什麼你不去研究?

  “實地知識堪作真歸”,真正的大善知識就是佛。雖然我們沒有親見他,他的遺言遺教等經文還留在這裏,爲什麼要墮在增上慢、我見中,不好好去研究經典?佛所講的,都是實地所證的真知真識,是我們應該作爲依歸的所在。這是永明壽彈師說明不僅要功夫做到,教理也要通的重要性。“則了義金文可爲繩墨,實地知識堪作真谛”,即宗教之理與修證宗旨相配合,如果真做到了,那麼,接下來:

  故得智炬增輝,照耀十方之際;心華發豔,榮敷法界之中。又若深達此宗,不收不攝,即想念而成智,當語默而冥真,出入之定難親,忻厭之懷莫及。故雲“忻寂不當,放逸還非。”

  此處又可見永明壽禅師四六體對仗文句的文采。他說,教也通、宗也通,宗教的學理通了,配合修證的悟道,得道了,智慧像火炬一般光明,照耀十方。“心華發豔”,意解心開,全心如花綻開,“榮敷法界之中”,心花開敷,欣欣向榮,遍滿法界。

  再說,宗也通、教也通的人深達此宗,自然了解各宗各教最後的依歸,沒有差別了。“不收不攝”,收攝二字表示專門歸列某一宗,例如研究淨土的,只認淨土的對,其他都錯了,研究禅宗、天臺宗、密宗的,也都抓到雞毛當令箭。真深達此宗鏡的人,就自然“不收不攝”在某一點上。

  “即想念而成智”,悟了道,任何起心動念已不是妄念,而是智慧的運用。注意“即想念而成智”這句話!一般想與念都是妄想,妨礙正道,真正悟道的人,即妄心即般若,就是智慧。

  “當語默而冥真”,不管開口講話或默然不語,寂然在定,處處在真如境界中。

  “出入之定難親,忻厭之懷莫及”。一般人往往認爲入定,得四禅八定成就就是道,不入就不是道。其實,定若有出入,那只是小乘境界、小乘功夫。就形而上的真如本體來說,定本來就無出也無入,既沒有入世也沒有出世,既無出家也無入家,即無所謂入定也無所謂出定,當體即是,無往而不是,所以說“出入之定難親”,拿出定入定來說明道體,都是不對的。

  “忻厭之懷莫及”,厭倦生死、六道,厭倦叁界,欣樂跳出叁界之外,討厭下,喜歡上。有出世與入世、升華與墮落的差別,都還不是道的真正的境界,所以說“忻厭之懷莫及”。

  故雲:“忻寂不當,放逸還非”。厭喧,討厭世間的吵鬧煩惱,“忻寂”喜愛出世間的清淨,這兩者都落于邊見。真悟道的人,忻寂與厭喧都是錯誤、偏差的。要兩樣都不著,無所著而生其心。

  “放逸還非”,忻寂與厭喧都不對,但放任自然,不加檢點,即落于放逸,那也不對。此中巧妙只有真正悟道的人可以知道。接著永明壽禅師引述李長者的《華嚴經論》。

  如《華嚴論》雲:普眼等諸菩薩,以出入叁昧,不得見普賢叁業及座境界故。

  我們都曉得大乘佛教有四大菩薩代表學佛人四大威儀,也是四種見道境界。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所謂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他的座騎(即交通工具)是獅子,力大無窮,能破一切障礙,是百獸之王。慈悲心以觀世音菩薩爲代表,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座騎多了,我們在畫像上可以看到其中一種,觀音菩薩在大海中立在鳌頭之上。鳌魚是非龍非魚,不是龍也不是普通的魚,即非凡非聖,不是聖人也非凡夫,大海代表一切衆生在苦海中。這就表示,只有觀世音菩薩獨立而不遺,在非凡非聖境界中渡一切衆生。

  大行普賢菩薩,大行即願行,行和願一樣,只是稍有差別。拿現代觀念來講。“願”是內在心理的思想、行爲,“行”是由思想表達到外面的作爲。實際上,願就是行,行就是願,願、行是一貫而不可分的。大行普賢菩薩的座騎是白象。中國人喜歡拿駱駝或牛來比喻擔負的責任重大,而印度人則以白象表達力大無比,負荷的責任最大。而用在佛經上,即表示修行者利益一切衆生的重責大任的精神,他的行動是如此任重而道遠。這就是普賢菩薩的精神。

  《華嚴經》裏有一位普眼菩薩,普眼就是代表眼睛能普照一切。有一次,普眼菩薩要找普賢菩薩究竟依住在什麼境界?依據佛經教理,初地菩薩不曉得二地菩薩做些什麼?換句話說,初禅定的人不曉得二禅定是什麼境界,等于一年級學生不知道二年級學些什麼?普眼菩薩有一天找普賢菩薩究竟在哪一種叁昧出入?叁昧即爲正受,即生理與心理的正定覺受究竟在什麼境界?找遍了,始終不得見普賢的身口意叁業做些什麼?他的身體做些什麼事?嘴巴說些什麼話?思想想些什麼?普賢的叁業當然做的是善業,但是那種境界普眼找不出來。

  其實何必找菩薩的境界!大家有兄弟姐妹或最要好的朋友,他們坐在你身邊,心裏想什麼你知不知道?同樣的,凡夫與凡夫之間,也找不出對方的叁業在做什麼?菩薩境界也一樣,“不得見普賢叁業及座境界故”,座境界在哪裏?不是說他的白象在哪裏站著!而是說,他入定依住的座位,即立足點在何處?那麼,要以什麼方式來了解普賢呢?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叁十叁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