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的。
2、行住坐臥皆佛法•起心動念修自心
打坐打得很高興,念經念得很有收獲,禅悅爲食。禅悅能不能當飯吃呢?它跟我們吃飯是不同的,但是也是一種食啊。食有四種,段食、觸食、思食、識食。 段食什麼意思呢?比如吃的饅頭、面包啊、面條啊、水果啊,這些以香味觸這叁法爲體性,欲界的衆生才有,需要段食、粗食、這些粗糧。 觸食什麼意思呢?接觸的觸,接觸的觸它也是人的一種心所,那麼這種靠的是什麼呢?靠的是一種快樂,叫你身心快樂,身心愉悅,它一樣的能夠滋養、滋長我們的色身。思食什麼意思呢?思考的思,思維的思。那麼思考、思維,常常跟我們說的造業也有關系。也就是比如你坐在這邊思維,思維佛法,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甚至一天兩天都非常高興,可能吃飯,睡覺都忘記掉,喝水都忘記掉,也有可能,但這種人比較少,也有這樣的人,他可以不用去吃飯,可以當飯吃。
社會上面有些人打遊戲機可以當飯吃,他一直打,他都不用回家。上次看一個報紙:重慶的一個中學生,他打了七天七夜,最後那個遊戲機的老板都怕了,得趕緊回家,不能再打,打了要出人命。那個小孩呢已不知道回家,他家在哪裏不知道,怎麼走搞不清楚。然後怎麼辦,他報110報警,110給他送他到家裏。他完全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進入到一個虛假世界裏頭,這個是很典型的思食,他整個的思想都投入在那裏。這就是因爲人不成熟,他反而還更容易專注,小孩更容易專注。很少說大人打遊戲機打到七天,也有著迷的,但不會那麼著迷,打一打不打了。他小孩你十幾歲的人他就不管,他忘記掉了,非常投入。
那麼第四種,識食,第八阿賴耶識,就是我們人的內心平靜,內心專注,心理狀態比較好,睡眠也好、飲食也好,他可以減少。那如果我們這種工夫不夠的話,那我們就要靠段食,就要靠這些營養來輔助。所以我們人的色身的延續下去,它不僅僅依靠吃飯,它其他的因素也有關系,觸食,思食,識食。所以我們喝水的時候,我們過堂的時候,他爲什麼要觀想呢?食存五觀呢?我們供一杯水的時候,也要觀想。那觀想的時候,四種食都有了,觸食,思食,識食都有。你用心,那麼它有識食;你在作意,有思食;那麼你手上拿的缽,或者拿的甘露瓶,它有觸食;那本身它就是食物,段食。這樣你喝的水,你吃下去的東西,它的營養至少是四倍,是不是?這是肯定的。
在廚房裏面做飯的人,炒菜的人,你自己炒的,吃起來味道特別好,是不是?特別喜歡吃。因爲你一直在那邊作意,一直在那邊接觸、用心,當然就符合自己的口味。那麼你拿給別人吃,這個人如果想吃的時候,你做得再難吃,他也覺得好吃;他不想吃的時候,你做得再好吃,他也不吃,是不是?
這跟吃飯的人的這種作意又有很大的關系,他不僅僅在這個飲食的本身,也就是我們吃飯的人那個時候的心情,那個時候的接觸、思考,那個時候人內心的狀態,都是有關系的。
你吃飯的時候你如果不作意,“說我今天肚子餓了?還是飽的?今天要不要吃?吃多少?”你搞不清楚,沒有定論,那當然你就吃不下去。 你覺得,我最近早晨要吃多少,中午要吃多少,晚上要不要用藥食,飲食知食量嘛,什麼時間吃,吃多少,那時間到了,你自然而然就會想吃。它有固定的,我們一天要吃多少。 那如果我們自己很隨意,不知道什麼時候吃,吃多少,不知道什麼時候休息,生活沒有規律,吃了沒有吃也搞不清楚,吃多少也搞不清楚,當然我們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們學佛法的人,吃飯、穿衣、迎來送去、掃地、倒茶,都能夠體會佛法。
經典當中常常看到“著衣持缽,入舍衛國托缽去”,常常也會描述這些場景,佛弟子們,大比丘們拿著缽,自己披著袈裟了,到了什麼地方去托缽,我們覺得這些似乎很瑣碎一樣,但是這些恰恰就是佛法生活化的一種表現嘛。
甚至你看經典當中《律藏》裏面,“偏袒右肩”它裏邊也有介紹,合掌它也介紹,就是要描述那種場景了。那種場景,那個時候的佛弟子、比丘們的一種狀態。
因爲你去托缽,你去乞食,很多人看到出家人,就能夠種善根。托缽乞食的時候,能夠接觸到社會上面種種的境界,遇到很多的事情,想不到的事情、看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遇到、也可能看到等等。這些就是現實生活當中,作爲我們出家人,或者作爲我們居士們如何來面對生活的一種能力。
所以我們看那些戒律,看佛在世時,佛陀也好,佛弟子他們的生活也好、用功也好,都是活生生的,“洗腳”經論裏面也有,“濯足”,洗腳,都是非常的具體,不是說非常抽象。這些對我們都是有很大的啓發意義,爲什麼佛經結集的時候也要把這些一起記載下來,一起的流通結到佛經當中去?都是有很深的用意。
如果我們學佛法,學來學去,我們的念頭不能得到改變,我們的觀念不能得到改變,那麻煩就很大了。佛法本身就是要糾正自己的觀念。觀念怎麼糾正呢?就是在舉心動念處,在我們心念還沒有起的時候,來改變,你起的時候已經沒有辦法了,事已至此,就沒有辦法。
那麼你這個念頭沒有生起,可以讓你生別的念頭,讓你生菩提心,讓你生慈悲心,讓你生包容心,那麼你這種心一生起來,他別的心就起不來了,你的觀念就改變了。
所以我們坐禅也好,念佛也好,《金剛經》也好,《楞伽經》也好,《六祖壇經》也好,《楞嚴經》也好,《十六觀經》也好,以及天臺的種種禅觀也好,都是要來告訴我們把握好我們的念頭,讓我們的起心動念符合佛法。
《認識人生系列開示之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