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唐思鵬著作集》序▪P2

  ..續本文上一頁翳;甚至精勤修行,反速墮外道窠臼之中,唐捐其功,遺憾彌天;乃至以盲導盲,陷衆于暗穴,如佛說“掉松果喻”。

  世間衆生不明白緣起的道理,不知世間一切可樂異熟果報皆因利他而生,多爲自私執我所蔽,不能成就廣大善法;同時又昧于性空的道理,不知緣生諸法但有幻相而無實體,爲無明所覆,不得開啓廣大智慧。由此自私執我,多引煩惱;複由無明,更引二取。由此煩惱業習和二取執著,致使衆生永墮生死海中,無有出期。

  聖者正因爲深入通達緣起性空的道理,了知一切衆生無始以來本來無我,以有衆生之間共業增上,或順、或違,從而有饒益業和違損業及二者俱的差別,因此感得了或多苦、或多樂、或多間雜的生死果報——有漏人生宇宙的生起形成。通達此已,便自然生起隨順出世解脫——無漏因果規律的菩提願行。菩薩深知本來無我,而以一切衆生爲大我,從而饒益無量、無數、無邊衆生,方能成就廣大善法;複以在利益衆生中成就菩薩殊勝微妙的所緣境界,方能破除我法二執,而使無漏清淨的廣大善法圓滿。所以要“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同時又“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爲玄奘叁藏大師所譯,自古以來流傳最廣,從帝王貴胄,到士大夫的知識階層,乃至普通的街坊百姓,處處流傳誦習,加上與同觀音信仰的融合,所以普遍爲人所敬奉。《心經》的思想價值,自古以來一直爲諸宗學人共所贊歎。其言簡意赅,雖然僅有二百六十個字,然而統攝了六百卷般若教義的精華,由博返約,于諸學人憶持修習有大裨益。民國時期,歐陽竟無和韓清淨兩位大德皆于《心經》情有獨鍾——前者有《心經讀》,以存微言大義;後者有《心經頌釋》,以贻諸來者。當代的唯識學家唐仲容老先生晚年也有《般若心經唯識新悟精義》一書留傳于世。

  此經首以“五蘊皆空”顯示我法二空爲宗;次以有爲、無爲平等一味爲境;複以觀世出世間皆如夢幻了無實我、實法爲行;複以證受實相、成就清淨無爲功德(涅槃)和無漏有爲功德(菩提)爲果;最後以贊歎般若的殊勝功德及希望大衆趨向彼岸成就菩提的咒語作結束。

  《六祖壇經》實由中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所開示、弟子法海等集錄而成的一部禅法開示錄,也是除佛陀所說的法稱經之外,唯一由中國僧人所說、後由弟子們尊稱爲經的一部佛教典籍。《六祖壇經》雖有敦煌、惠昕、德異、宗寶四種不同的版本,但一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還是“宗寶本”。

  《六祖壇經》的主要部分在〈般若品〉。禅宗的禅,特別是弘忍以來的東山法門即以般若爲其旨歸。到了惠能,更把這種思想發展成一種“一超直入”的頓教。他揭示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途徑,即是修“般若行”。他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這是指示真如自性的佛性是沒有差別的,迷是凡夫,悟是聖人。相同的是佛性,所以凡夫有成佛的可能性;不同的是迷悟,所以有凡聖的差別。若欲消除這種差別,就必須破迷開悟,證見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因此,惠能接著在解釋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時說:“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這些都是從“本心、本性”的真如自性上而說的。見真如本性,就 是修般若行。在何處修?“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惠能的禅法思想,一是強調無念、無相、無住。所謂“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二是強調定慧等持。如雲:“大衆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叁是強調修行就是修心,不在外表的形式上。所謂:“道由心悟,豈在坐耶?”“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爲立功課!”四是特別重視在現實生活中修行。如大家熟知的“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以及“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五是自性彌陀、自性淨土、自性叁寶、自性法門、自性佛道,以及自心煩惱、自心衆生、無相忏悔、無相叁歸依、法無有頓漸、迷悟有遲疾等,這些既是惠能禅法的重要思想,也是惠能禅法的一大特色。

  《辯中邊論》又名《離僻彰中論》,本頌慈氏菩薩所造,長行釋文世親菩薩所作。本頌與長行釋文合稱《辯中邊論》。此是慈氏菩薩五論之一,爲叁時瑜伽唯識學者所專重。本論一共有七品,初〈辯相〉、〈辯障〉二品,建立佛法殊勝正境;其次〈辯真實〉、〈辯修對治〉、〈辯修分位〉叁品,建立叁乘殊勝正行;再次〈辯得果〉、〈辯無上乘〉二品,建立叁乘殊勝正果,而以大乘佛果最極無上。

  學法修行第一要務端在開啓智慧,所謂:“彌不有初,鮮克有終。”因爲,唯有智慧能破無明。然此智慧不會無因、非因生起,要依佛說正法方能破迷開悟,若不以聖教法理爲聞思所緣,縱然勤修千劫也不能開悟,甚至去道日遠;所以,本論首以辯叁自性建立中道正理。明中道時,即將發起正勤加行,于何所斷、當斷,要正了知,如張弓射箭有標的,方不致唐捐其功;所以〈辯障〉一品緊隨其後。正加行時,于諸無量真實義谛如實遍知,念念系緣,念念無倒抉擇,念念善巧通達,念念智慧增長,如水有源,相續成流,相續不斷,漸續漸增,彙成江、河、湖、海;所以〈辯真實品〉次第建立。一切衆生爲無量煩惱所纏,以諸煩惱所起、所生,各自有因,修彼對治自當善巧並有所針對,無量對治善巧攝在叁十七種菩提分法中;所以〈辯修對治〉次第隨後。于修習中,初、中、後位生熟差 別,說有分位,總十八種,得果所需時間、所經位次,皆爲因行而成差別,遮非經曆長劫難行勤行,圖求殊勝道果。所謂荷重任者,其道也遠;欲速不達,適成其反;千裏之行,始于足下,求仁得仁而已矣!菩薩畏染因而修淨因,凡夫畏苦果而遠樂果,是顛倒、不顛倒賢愚差別;所以〈辯修分位〉隨後建立。因行圓滿,自然獲得殊勝道果,清淨諸行波羅蜜多,圓滿成就無上乘法,有大堪能,有大威德,有大智慧,有大方便,能于十方普坐道場,作師子吼,雷音響徹叁千大千世界,引攝度化無量、無數、無邊衆生;所以〈辯得果〉、〈辯無上乘〉二品最後建立。總辯五果,顯示無上佛乘最極殊勝。

  《唯識叁十頌》爲世親菩薩所造,大唐玄奘叁藏大師所譯,自古以來衆所稱歎,是唯識學的必讀論典。因其匠心獨運,睿思善巧,引得後來十大論師競相作釋;後我叁藏玄奘大師應其高足窺基法師所請,主護法菩薩義,雜糅其他九家,譯成《成唯識論》。此論實是彪炳史冊的巨製,修學唯識要義所依的寶典。此頌是世親菩薩即將舍報之際所造,總六百言,用以闡述大乘法相唯識的深妙理趣。內容以境、行、果叁,攝一切法。前二十四頌明唯識之相,建立大乘殊妙甚深極甚深的唯識緣起道理;第二十五頌明唯識之性,顯示緣起唯識實性;次四頌隨順唯識緣起道理發起修習,觀唯識實性,以明唯識要義的修行分位;最後一頌明轉 依果,而又以顯示究竟圓滿轉依的無上佛果爲極致。

  此論以甚深緣起和緣起實相爲轉變世間成出世間的理論依據;以通達、隨順、修習爲用功加行;以圓滿轉得染分識成淨分智爲究竟的佛果;系統地說明了人們的經驗世界、現象世界皆是認識的境界,皆是以阿賴耶識爲根本的八識轉變而成的。由此精密組織,從而形成了一個系統完整而成熟的阿賴耶識緣起學說,並進而論述了叁自性、叁無性等唯識的核心理論,以及有關唯識學修行實踐的一系列次第及方法,從而在《唯識二十頌》反證“唯識無境”義外,正面闡發了 “唯識無境”說。因之,前者又名《摧破邪山論》,後者又名《高建法幢論》。此《唯識叁十頌》是古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論書,唯識學派的基本論典,我國的唯識宗即主要依此論典而建立。

  思鵬居士到《法音》編輯部工作後,在工作之余,我們也偶爾得以抽暇聚談佛法,相交甚契。可謂:思往聖,願比鄰,遊目馳懷,念聖教之興衰,不避一己之所任也。

  近由華文出版社將思鵬居士佛學著作選出八種正式出版,以飨教內同好,同時也有資教外學者、愛好者參閱。因受所囑,爰爲之序。

  來源:《法音》2007年第2期

  

  

《《唐思鵬著作集》序》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