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的,最究竟圓滿,最穩妥的。這當然因爲我們是出家人,是佛教徒這麼說,那實際上,因爲我們有真正的體驗,我們有真正的感受,所以我們這麼說也不爲過,我們這麼說也是有根據的。
那麼如何讓一個人在自己信仰的路上,越走越穩,越走越有信心,越走越能夠接近于我們的目標,趨向于圓滿,讓自己的生命的內涵更加豐富多彩?這對自己的定位就非常的重要。所謂自己的定位什麼意思呢?就是如何來認識自我,如何來認識自己在整個生命曆程當中何去何從,找到自己的下手處。因爲我們沒辦法定位,就說明我們不知道在什麼地方,雖然我們人在這個講堂裏頭,但是心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我們人在家裏,但是心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我們人在單位裏頭,在學校裏頭,但是我們的心在哪裏?這個心永遠無所依皈,永遠無所著落。爲什麼心永遠無所依皈呢?他就是,對什麼都不信,對什麼都有懷疑,或者說他對什麼都信不起來,因爲信不起來,他自然而然就要産生懷疑了,自然而然的。那我們學佛法,就是要培養這樣的一種信心。
對叁寶的信心,這種信心培養起來,才能夠啓發我們的善良,才能夠啓發我們的智慧,才能夠改變我們內心裏面種種的煩惱跟業,如果沒有信心的前提,沒有信仰的前提,那我們所有的一切僅僅在文字理論上面的推演,在文字理論上面的推演與自己的生命是了不相幹的,那麼這樣子的一種意義是不大的,他不是真正在學佛法,它不是一種宗教的行爲,這方面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所謂“要特別注意的”,就說明我們常常會犯這樣子的錯誤,我們常常會有這樣子的問題,我們這樣的問題解決不了。今天解決了,它明天又出來,明天解決了,後天又出來,它從根本上面解決不了。那麼這方面我們要去對治,我們要去注意。那我們怎麼去對治,我們怎麼去注意呢?“注意”,就是:我自己的這些思想,我自己的這些想法,符合不符合佛法?如理不如理?如法不如法?是不是有問題?也就是說,當我們對叁寶,對佛法産生懷疑的時候,那麼就是煩惱在出現,煩惱在出現的時候就要靠佛法來對治。那我們一看一比對,就發現,已經脫離了佛法,違背了佛法,那麼這種思想要不得了,這樣子的話,我們的認知、我們的見解就會得到很及時地調整。
那麼對治怎麼辦呢?就是要去修行了。修行才是真正的一種對治法,你看這猶太教徒,他們的安息日是絕對不工作的,基督教徒他每個禮拜絕對去做禮拜的,那麼穆斯林,他每天向麥加五次的禱告。這爲什麼呢?什麼意思呢?就是要時時刻刻,內心對自己信仰的對象能夠有真正的皈依,真正的回歸,真正的來收斂自己這些世俗散亂的身語意的行爲。否則的話,我們美其名說在學佛,是佛教徒,而實際上我們的所作所爲,很難很難根據佛法的這些觀念來實踐了,就是落實不了。那麼也就是我們只有真正去對治的時候,我只有真正去用功的時候,去修行的時候,念經,打坐,或者我們研討,或者用佛法來比對,來對治自己內心的時候,做功夫的時候,用功的時候,用法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條件,自己對治得了對治不了。那我們如果沒有刻意花功夫用時間去對治,我們一天當中,一年當中都是在無明狀態,我們只有刻意去對治用功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去發現我們的問題、我們的煩惱。那麼發現我們的問題、我們的煩惱才是修行的開始,用功的開始。如果沒有發現不了,那麼這些都是在心外面做功夫,都是在心外來論法,心外來論道。
那麼大家工作也是比較忙碌,所以至少呢,我們一個禮拜要有一次同學共修的機會,這樣子的話才能夠讓自己內心的善法的力量不斷得到增強。在家的時候自己孤單單的一個人, 是很難培養出來的,很不容易培養出來的,這種慈悲心,這種智慧和願力啓發不出來。啓發不出來,久而久之,我們人的性格就會變得很孤僻,就不容易合群,不容易同別人相處,更不要說去幫助人去利益人。我們最基本的爲人處世之道,都掌握不了,都做得不好,那怎麼樣去成佛呢,怎麼樣自利利他,怎麼樣來發菩提心,發大乘心?所以我們學佛法跟學二乘是不一樣的,我們很少人說我們要學二乘,我們都要學佛麼,學佛他就是要成佛,很少人說我們要學羅漢,不會說我們要學羅漢。那麼既然我們要學佛,就是要有學佛的方法和路子,照這種的方法和路子我們才能夠成佛。不然的話我們對一個學佛的概念還沒有弄清楚,如何來談學佛?如何來談成佛?我們要學佛,就必須要有很遠大的目標,很高遠的志向,要有很深刻的生命的體驗,那麼這些生命的體驗就靠修行,很高遠的生命的目標和志向就要靠我們的發心,要不斷來激發我們生命內在的潛能,就需要靠發願,我們不斷發願,那我們內在的潛能就能夠不斷地被激發出來,我們不忘發心,我們才不會迷茫,才不會迷失自我,生命才會有方向,我們對佛法有真正的體會,這種動力才不會枯竭。所以這是一體的,不可偏頗。那麼一個人,十個人,一百個人,這種業的行爲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那一個人的業力都是非常微弱的,那十個人,一百個人,一千個人,這種業力就非常大的。我們每個人就像一顆火苗一樣,星星之火,它不小心被風吹滅了,你滅了你就不容易再燃燒起來。那我們把這樣子的火星,一點一點一點地給它集聚在一起,它就變成火把,就變成火炬,它就會永遠在燃燒,它永遠在發光,它永遠就能夠來照亮人世間,利樂諸有情,那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道理跟一滴水放在大海裏面永不幹枯是一樣的。那我們如何來實踐佛法,讓自己的生命對佛法有更加深刻的體會,自己生命的潛能能夠不斷得到發揮。剛才談到信仰。信仰信什麼?信叁寶,信業果,業決定一切。那麼,如何來信叁寶?如何來信業果?如何來信,而不是說如何來認識業果的原理,如何來認識叁寶的意義。就是如何來信,這我們要搞清楚,信什麼跟怎麼信,而不是說來怎麼認識信仰的對象。
所謂信什麼,我們怎麼信,就是說要用我們實際的身語意叁業的行爲來诠釋我們在信什麼,我們在怎麼信。否則的話,我們永遠弄不清楚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要在我們的身語意叁業當中去體現,反過來說,我們身語意叁業的一切,因爲有信仰的基礎,信仰的根本,所以我們的行爲是不共世間的,我們的行爲有特別的意義,我們的行爲是趨向于成佛。那麼只有用自己身語意叁業的行爲來诠釋佛法的時候,才能夠真正轉變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轉彎,否則的話,我們自己還是自己、佛法還是佛法,它永遠不能結合在一起。我們佛法講普度衆生,大乘佛法 要讓所有的人都能夠去成佛,這是我們發大乘心,學大乘佛法。那麼大乘佛法在過去,比喻說我們一艘大的輪船,一輛大的汽車,那我們要過大海,我們遊泳是遊不過去的,我們會死的,到一半會死,會掉到大海裏面去,那就需要靠佛法的力量,靠車子的力量。但我就覺得,你開一部車,你駕駛一艘輪船,比那更好的,你可以修一條路,更好的,你修一座橋,對不對?你修一座橋的話,大家在橋上走路也好,在坐車也好,他就不會沈淪到苦海,你開一條路,你路開出來了以後,你千千萬萬多少的人,他都不會迷路,他都能夠到達目的地。那這個話在那裏呢?這個話的意思在哪裏呢?就是說開路的人,他有時候比駕車的人更重要,也就是說,你沒有路你有車你車也開不出去,你怎麼去開呢?我們今天能夠學到佛法,都是因爲過去的佛菩薩、祖師大德們爲我們開好這個路,所以我們才能夠在這個路上學修。這是有路了,我們看到路了,因爲有路,我們看到路,他肯定有目的地的,照著這個路去走,他就能夠達到目的地。
那麼有時候,我們自己的這部車子,在這個路上跑一跑,出問題,跑一跑不想跑,也是在所難免的,那麼這個就是因爲我們汽車在損耗,汽油不足。那麼汽油不足怎麼辦呢,就需要加油。那麼汽車在損耗的時候,就需要檢修,維修,這樣才能夠安全到達目的地。所以我們來到寺廟裏邊來,對自己來說,也是在檢修自己的身語意叁業,整個的身心,在修理一遍,檢查一遍,同時也在充電,也在加油,這樣子的話我們在整個佛法修學的路上才能夠越走越穩,越走越遠,越走越不會迷失,不會停頓。那這樣子的話,一次兩次它是不夠的,十次一百次也是不夠的,它要永遠去用功,永遠去努力,永遠去發心,永遠去做。你做一次,停留很久很久的時間,我們內在的動力肯定就是不足的,就會下降。那麼叁寶地,它就類似一個發電站一樣,它裏邊有非常充足的電源,它足夠給每一個人去充電,所有的人都是離不開的,離不開叁寶,離不開同行善友、善知識對我們的幫助。也就是:如果沒有這樣子一個氛圍,我們佛法就不容易得到很好的傳持,那麼這種氛圍的營造就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靠大家的力量,要靠大家的發心。所以我們在廟裏邊來學修佛法,它不是來得到一兩個什麼很簡單的概念。那麼這佛法的概念,一次兩次,一天兩天,一年兩年,慢慢都知道了五乘佛法,戒定慧,貪嗔癡,他都知道了。所以我們不是來獲得幾個佛法的名言概念而已,他是整個實踐過程當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我們人生活的核心的部分。剛才我談到了,我們人的語言的一種局限性,跟佛陀的境界的無限相比,佛陀的境界就是無有邊際的,是圓滿的,是無限的。那麼也就是我們有世間上面所有的語言來說明佛法,都說不好,都是不夠的,那佛法永遠不止這樣子一個簡單的意義。我們更不能在這些名言的工具上停滯不前,我們更不能在這些形式上停滯不前。“形式上”什麼意思呢?就是拘泥于宗教的這些形式,佛教的這些形式,形式就是外表的部分。我們更需要的是它的內涵,它的核心,所謂內涵就是佛法的部分,所以它的核心也就是佛法的部分。所以內涵也好,核心也好,關鍵點就是佛法。
那這個佛法都是佛陀爲我們凡夫衆生宣說的,但是我們人對它理解的時候,又是千差萬別,各個不同,那麼各各對佛法理解的不同,它不能講說某一個人講的是錯的,它本身就是可以從各個不同的點來诠釋佛法。那麼我們自己要在這些點上,如何來找到自己相應的點,比如說八萬四千法門,那他都是要達到一個目的地的。佛陀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都是爲了要對治我們當下的現行,都是爲了要讓我們啓發信心,都是爲了要我們能夠更好的發長遠的心,所以,古往今來,有那麼多的佛菩薩的出世,那麼多佛菩薩,祖師大德的示現。因爲衆生的業障也是很重的,衆生非常非常得多,無量無邊的衆生,那麼有些衆生他跟釋迦牟尼佛有緣,有些衆生跟彌勒佛有緣,有些衆生跟阿彌陀佛有緣,有些衆生同觀音菩薩有緣,有些衆生同文殊菩薩有緣,有些衆生同普賢菩薩有緣,有些衆生同地藏菩薩有緣,也就是說,不同的佛菩薩,他們總的願都是一樣的,要度衆生,但是他的緣不一樣的,這個緣不一樣的,是決定的我們凡夫的條件,也就是我們自己的條件,這樣子一個原因來決定,我們同什麼佛菩薩,善知識相應。
反過來說,我們發了什麼心,我們發了什麼願,我們根據什麼標准去實踐,然後他慢慢慢慢就跟什麼佛法相應,就跟佛菩薩相應。它相應不相應,相應的程度,都是根據佛法上面去判斷的,而不是說是從形式上面去判斷的。形式上面判斷,每個人都是叁寶弟子,都是佛教徒,這肯定不會有錯的,但是每個人都是佛教徒,都是叁寶弟子,但是每個人又不同,那不同的地方就是對法相應的程度,相應的點。那麼這點就是很重要的。因爲我們要找到下手處,要找到立足點,那必須要找到相應的部分,我們才會有信心。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我們找不到路,我們對很多佛菩薩,很多的經典、善知識生不起信心,或者說輕毀,誹謗,不信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業障構成的,因爲我們的業障,我們內心裏面有業,所以就障礙,我們對佛菩薩信心生不起來,或者說對其他的法門,其他的佛菩薩生不起來。那麼這兩個就是不同的意思了。一個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找到自己的立足點和下手處;還一個呢,我們對自己還沒有學習的佛法,還不知道的,還不了解的這些佛菩薩、祖師大德,我們是一個什麼心情,是一個什麼心態,是一個什麼態度,這很重要。那麼至少,我們學得還不夠,我們學得還不好,那我們學夠了,我們學好了,我們學得通達了,法法都是相同的,法法都是相通的,法法都是無礙的,佛佛都是道同的,這是肯定的,都能夠通的。所以今天同大家分享的一個主題就是:在自己的生命的緣起點上,如何很好地與佛法相應。那麼我想大家能夠好好體會,好好去認識,好好去努力,這種信心一定會得到不斷的增強,以此供養大家。
《認識煩惱是修行的開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