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二章)▪P2

  ..續本文上一頁密宗立場講,以有念爲正念。

  當然,正念有範圍,我們可以再定一個範圍,凡是能使身心安樂、安祥的,就是正念;身心感受不安樂、不安祥即非正念。歸納起來,正念並非說空念才是正念,說我念佛這一念不是正念,那不對的;也不能說只有念佛這一念是正念,空念不是正念,也不對。八萬四千法門,方便修習,立場不同。

  那麼,所謂正念,是有念,不是無念。在座諸位有許多學禅的,假使真能夠忘記身心,一念空空洞洞的,本來無一物,你經常晝夜如此,這個就是正念,可是你不能說它是空,這也是一念,不過在空念中而已。以四禅八定來講,那屬空無邊處定,但還達不到真無邊處,只不過有一個小空的境界而已,這就是正念。如果完全無念而修,坐下就坐下,什麼都不管、什麼都不知道,那叫頑空;不過頑空也是一念,非正念而已!

  所以正念的道理要認清楚,換句話說,念念都在正念中就是定、就是慧。譬如修白骨觀的,念念都在白骨這一影像,乃至走路、吃飯、做事,晝夜都在此中,這是正念。其他的念頭,能不能做事?能啊!能不能講話?能啊!那個是正念以外的旁用,沒有關系,這一念始終不變去,這是正念。一得正念當然得定,當然止觀具備,當然包括一切。修淨土的淨土就到了;修禅的禅的境界也到了;修密的密的境界也到了。所以,原理不會離開正念。

  一心最威德

  爲什麼修這個法?永明壽禅師說,因爲一切凡夫衆生不懂正念一心法。大家如果了解這個道理,什麼禅啊、密啊、淨土啊,一切法門就是這一法門,就是這一法,正念一心。所謂提起正念就是這一念。

  許多修這個法門的說那個法門不是正念,修紅觀音的說修白觀音的不是正念,這樣一來,你那個根本都不是正念,誰是正念?正念在無念,無念在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是謂正念。此所以研究教理之重要,理通了以後,你才曉得“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八萬四千法門樣樣都是對的,不過修持要提起正念。正念的道理,剛才已經以面粉、吸鐵石做過譬喻,你確定以這一法門修持,晝夜二六時中,行住坐臥,都是這一念存在。以此去修,不論在家出家,沒有不成就的。

  爲什麼不能成就?平常的修持根本沒有用正念一心法,用正念這一念把它定住。所謂定,是把它釘住,譬如挂物,必須拴住兩邊才能釘住。定就是一股力量把它釘住。很簡單。大家不融會貫通世法、佛法,一天到晚打坐要修定,完了,一腦子亂七八糟的邪見都來了!什麼神秘主義、定又怎樣啦……一大堆。不修道學佛還好,一修道學佛亂用那些佛道名詞,釘了一腦子。結果一腦子非正念,叫做“經念”,神經之經,那就糟了!佛法非常簡單、非常明白——“正念一心法”。

  正念以後,一切無知嗎?那怎麼叫正念!當然一切皆知,不過,知的沒有關系,只有這一念。譬如本市很多道路,我們從東門到火車站,哪一條是我的正路?中和的路與我不相幹,因爲我的目標是到火車站。這一條是我的正路,你不能說其他的不是路,那你全錯了!因此,我們要曉得“正念一心法”的道理。懂了“正念一心法”的道理以後,心的功能、自性的功能就會起大威德之力,心力之強大矣,此所以“正念一心法威德力”之故。這個威德的力量可以了生死,可以去生老病死的痛苦,然而我們搞不清楚“正念一心法”,所以威德之力起不來。

  一切凡夫衆生“于心外取法,成諸邪見”,都在心外求法而成外道。一切功夫、一切境界、身心內外,身體能飛起、放光,也是心的作用,這些都是唯心的威德力量。人人可以做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本有,都具備這個功能;爲什麼做不到?不能“正念一心之法”。做到了也不稀奇,能在空中走路有什麼奇怪?

  比如前天跟孩子談空中跳傘的經驗,自叁千米的高空跳到地面八分鍾。有時在空中碰到氣流,人在空中轉,上不去下不來有個把鍾頭,怎麼辦?那只好由它轉,把重心穩住,轉到相當程度,把握住機會。結論是完全靠智慧,這個時候要靈光,如何求生存?是智慧。假使外在境界碰到氣流,就像空中跳傘一樣,只要把自己穩住,這就是定。外界的大勢力、風向、氣流的回旋,你無法抵擋,不等這個力量過去,你下不來,等于我們修持一樣,此時唯有定,心更要靜定。我問他慌不慌?他說慌啊!那下一步呢?他說我早知道,下一步不對就是死,沒有第二個字。

  同樣的,修持的道理也是如此。所以,你只要放下、定住,心裏的威德就起來。跳傘在空中,此時不可能有外力的幫助,在那個大力量的輪回、大氣流的回旋中,外力被那股回流的力量擋住進不來。實際上,那股氣流的力量也是空的,它本身空,空的東西一起動時,其威力之大無法想像。唯空能夠成一切法。成就一切法都是空的力量。一切物質的成就,空的力量使你成就。空也能破一切法,物理的道理也一樣,原子彈爆破的強大威力,也是空的力量。宇宙萬有的成功,也是靠空的甯靜才起來,所以《心經》上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清清楚楚。

  “于心外取法”,不要隨便罵人家外道。以佛的眼光看,聲聞、緣覺、四禅八定、四果羅漢都還是外道。心外求法,沒有回轉來,不知這一切威力、智慧功能,都是一心所造。因此,一般修行的人“以生滅爲因,以生滅爲果。”凡夫眼睛看到所謂有因果是生滅法,不識因果的體,只看到因果的用。

  譬如大家常用的比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世間法的現象,生滅的因果。瓜種下去之後慢慢成長,最後又結成一個瓜,當種子種下去,到後來結成瓜時,那種子的功能,亦即現象、作用早就空掉,前因已經過去,只看到新結的瓜的後果。而且新結的瓜中有種子,已經産生另一個前因在其中,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同時,這個因果現象是生滅的因果。我們這麼一反省,曉得平常了解的因果是生滅的因果,不生不滅的是“非因果、非因緣、非自然性”,此所以佛法的道理既高深又簡易。

  凡夫以生滅爲因,以生滅爲果,譬如念佛,一天念十萬遍,一個月念叁百萬遍,不得了,功德積在那裏好像做生意賺錢一樣,這是以生滅心來計算生滅法。又如打坐,一天坐天次,比別人多加中午一次,坐在那裏以生滅心修,一下觀肚臍,一下搞這裏弄那裏,不打坐當然沒有,以生滅心修行。以生滅的因,所得是生滅的果,有生就有滅有滅就有生。佛法以無生爲因,所得爲無生之果,沒有在正念、正心、正道的因地上下手,搞得全是錯誤的路子,所以說一切衆生“以生滅爲因,以生滅爲果”。

  永明壽禅師說,本來衆生爲了跳出生死而修行,然而不學佛修道還好,一學佛修道“重增生死”,跳不出生死。換句話說,自性本來無生滅、無生也無死,用不著去了它,因爲我們提了一個觀念要去了生死,因此“重增生死”。

  諸佛菩薩“爲是等故”,爲衆生有這樣多的錯誤而起大悲心。所有佛的講經說法、八萬四千法門爲了什麼?爲了“拔其妄苦,以生死是衆苦之本”。拔去衆生根本妄想、生滅妄生的痛苦。衆生本來沒有痛苦,都是自尋煩惱,自尋煩惱的根拔除,是諸佛菩薩教化的用心。

  百年刹那間

  雖年百歲,猶若刹那,如東逝之長波,似西垂之殘照,擊石之星火,驟隙之迅駒,風裏之微燈。草頭之懸露。臨崖之朽樹,爍目之電光。

  永明壽禅師的才氣橫溢,文采風流,一寫文章,好像控製不住筆下才情,文字光芒四射,真是美極了!都形容盡了,他爲段提出生死的問題,生死是一切衆生痛苦的根本,生死乃衆苦之本,所以說“死生之事大矣!”生死是個大問題,人活著固然苦,如果叫你忘了痛,否則下一分鍾就要死,你一定馬上忘,因爲最大的痛苦就是死,死的問題太恐怖。人雖有百年壽命,回頭一看,刹那之間過去,我加一句,要“回頭一看”。我經常體會到,現在老了,回頭一看當年,好像俱在目前,向前面一看,自己還覺得前途無量呢!老年人不要有心靈空虛、前途有限的心境,這種心境受衰老之威脅,很要命,算不定活它叁千年,要有這個志氣,心裏不受威脅,就算明天要死,你當還有一萬年,多舒服,雖然不是生死,這也是唯心所造。

  我經常跟年輕人一起跑步、做事,逗他們說,自己老了拿不動了,實際上我的心裏沒有這個觀念,要拿就拿,我從來沒有年老與年輕的觀念,年輕不覺得年輕,老也不必覺得老。這些勸告的話,我稱之爲勸世文,年輕人應該聽,老年人可以不必聽。雖百年猶若刹那,滾滾長江東逝水。“似西垂之殘照”,太陽下山,一下子就天黑了。接下來都是形容的文辭,不需再解釋。

  若不遇正法廣大修行,則萬劫沈淪,虛生浪死。

  這是警告之語。他說我們學佛法一定要求得真正的菩提正法。得了正法之後,還要“廣大修行”,這個很嚴重。據我個人經驗發現,大多數學宗教、學佛的人,心境變得不廣大。搞上這玩意兒,心如淺窪小地,是要命的!學佛修行是發廣大心,換句話說,慈悲就是愛一切衆生,雖然做不到,心向往之,才是廣大的修行;一切難行能行,雖然做不到,心向往之,才是廣大的修行;一切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是菩薩道。

  不過,據我所接觸的經驗,一搞這玩意,變得“狹小修行”,而且有一個最大的毛病,一搞修行,看別人都不對,因爲別人不修行,就覺得不對,這非廣大修行,千萬要注意!尤其中國人喜歡念觀音,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廣大靈感”,要注意“廣大”二字,心量胸襟不廣大,不能發大心,不是學佛的正路。這話不是我說的,現在手邊就有“若不遇正法廣大修行,則萬劫沈淪,虛生浪死。”跳不出生死。

  得了正法,沒有廣大修行都不行,況且我們還未得正法!假定有人得了正法,就像具備競選美國總統的資格條件,然而你的“功德”不圓滿,聲望不夠,對社會沒有貢獻、功勞,別人不知道你,就不是廣大修行。福德與智慧必須雙重圓滿,福德由廣大修行來,尤其青年同學學佛的特別注意!廣大修行幾年來沒有人做到,更可怕的是越來越狹小,這是我深深感覺到的,今天特別提出來,希望諸位與我共同勉勵。不向廣大心的道上走,那不是修行,要想跳出生死,是不可能!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二十二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