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童蒙止觀 第九講▪P2

  ..續本文上一頁,那麼說明應該修止爲好,所以這樣的方便善巧以及前面所說的種種助行,如果能如實地去做,在實踐中善加抉擇,融彙于心,貫穿于行,那麼就名爲善修止觀者。所以說如是,行者若能如前面這樣的修行的話,則于坐中身心明淨,那麼就會體驗到這樣一種善根發相,所謂身心明淨,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神,都感覺明淨,明就是明亮,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淨就是清淨,心神不混亂,不至于有很多雜念,清淨無染的意思。那麼明淨實際上是止觀力的緣故,觀力強則明,止力強則淨,止觀交修止觀雙增長則得身心明淨之果,這個時候會有種種善根開發出來,要一一地辨別它。那麼這種善根發相實際上說的是什麼呢?我們如果來了解,一個修行者他從開始了解這個法,到依法而修産生種種感受、種種覺受,最後調整這個覺受而證悟了這個法的實相,這樣叁個步聚來看,很顯然,這裏所說的身心明淨種種善根發相開發出來的景象就是講的修行者的覺受,當修行者有這樣覺受産生的時候,在這個時候他所産生的見解,往往是一種定解,所以說不同于剛開始的時候,以了知,以文字理解的層面、思惟邏輯的層面,來理解的法。在禅宗裏面也把般若分成叁個層次,所謂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那麼和這裏所說的,我剛才所說的了知、覺受、證悟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分別顯示著證悟實相的叁個不同的層次。所以說必須細細地辨別這些覺受,這樣有助于我們來調整它,如果不對修行産生的覺受進行調整,認爲這個覺受就是證悟,那麼將使這個修行者陷入到極度偏道裏去,他就沒辦法去走向最終的開悟了,所以在修行過程中依止善知識修行,善加調整覺受,從而趨入智慧聖果,這個過程非常重要。最早依止善知識修行,應該修行戒,明辨是非,取舍微細,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我應該怎樣怎樣修行,行爲上怎麼做到,發心上應該怎樣發才可以,這都是屬于修戒的層面,其次因戒而心得安定,漸漸能夠生禅定,進入禅定以後,種種善根,種種覺受乃至種種魔境顯現,這個時候要依善知識來調整這種覺受。好,在調整覺受依聖觀口訣,或者是聖觀智慧的印證引導下,趨入修行智慧的層面,這個時候一一辨別智慧深淺、究竟與否,這個善知識通過各種方便的方式來指導他,如是行者若能在辨別智慧上面完全透脫,那麼他將獲得證悟。實際上這叁個階段是行者依止善知識修行將必不可少的必須經曆的叁個階梯,叁個層次。這些東西都離不開一心依止善知識而産生。何以故?因爲很顯然,智者大師在這個童蒙止觀裏是教他在家的兄弟陳針來修,若陳針自己本人會懂得這樣殊妙的佛法是不可能的,智者大師是他的兄弟,他教了他,智者大師是他的善知識,他依止修行最後得到延年益壽這樣一個果報。何以故?因爲他的發心是這樣的,但是智者大師雖因這樣的緣起而作了這個童蒙止觀,但菩薩的悲心絕對不僅僅是爲了讓你延年益壽,實際上智者大師在這裏面以非常精要、非常婉轉的方式向我們開示了如何修行止觀坐禅成佛的法要,所以說我們不能把它當作一般外道或者是泛泛淺淺的法門看。好了,所以說略說,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我們需要明了些什麼道理,如上所說。

   那麼這個善根發相,有兩種不同,一者外,一者內。“有二種不同。一外善根發相。所謂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供養叁寶及諸聽學等。善根開發。此是外事。若非正修。與魔境相濫。今不分別。二內善根發相。所謂諸禅定法門善根開發。有叁種意。”等等,這裏講到兩種善根發相,一外一內,從外善根上來看,就是平常這個人,就是說,所謂布施、持戒,孝順行爲、尊重供養叁寶,這指的是什麼?指行者的行爲、品德,通俗來講,就是說這個修禅的人,他善根發相的時候,他的行爲、他的品格變得高尚,他原先非常的悭吝,吝啬,不肯去做種種布施供養,現在他不,他樂于去從事布施供養。原先對持戒可有可無,現在反過來更加更勤持戒,乃至世間道德孝順父母,爲人弟子之德,尊敬師長,叁寶弟子供養叁寶,等等功德,以及聽學比任何時候都專心聽講,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勤奮好學,這些外在的德行顯露了出來,這是從外相上看。好了,如果這個人不是正修行,什麼叫正修行?就是前面我們所說的,那樣的發心來修行,那樣的調整方便來修正行,而平常我們如果看這個人,好像看起來表面也會做這個樣子,布施持戒孝順父母種種,但是他所追求的,他所修行的趨向的目標是一種魔境,所以這裏叫與魔境相濫,他實修的是魔業,因爲他不是建立在出離心、菩提心的基礎上修行的,他或許這樣做,外表看過去很好,但是實際上他沒有走在正道上,這種情況很多,我們有很多人,見到師父都會磕頭,我們語言上也會說得很好,“頂禮師父,我們怎麼怎麼,是多麼大的信心”,可是在他的內心深處,或許這樣的話是一種虛僞的話,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他這樣想,或許乃至說他進入佛門修行,他真正求的是什麼,有的是求得自我在佛門中的價值體現,有的是利用佛門的一些實現他自己世俗中得不到的東西,這種人有時候往往會表現爲什麼,他就會以另外一種價值標准來衡量佛法,這個情況很多,特別是今天修行的人非常多,實際上這是一種魔業,因非正修,好了,這個前面已經廣爲分別了,所以智者大師說今不分別,略表不提。

   現在來看第二,二,內善根發相是什麼,所謂諸禅定法門,善根開發,在修禅過程中內在身心發生變化,有叁種義。“第一明善根發相有五種不同”。第一個明什麼?第一,明善根發相有五種不同,來看看哪五種善根發相不同,第一,息道善根發相。“行者善修止觀故。身心調適妄念止息。因是自覺其心漸漸入定。發于欲界及未到地等定。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隱。于此定中都不見有身心相貌。于後或經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將息不得不退不失。即于定中忽覺身心運動八觸而發者。所謂覺身痛癢冷暖輕重澀滑等”。先讀到這裏,這是一種什麼善根發相?息道,息道就是把那些妄念止息了,粗重的妄念止息了,因爲他非常善巧地修習止觀,身心得到調柔,所謂身心調適,身心得到調柔,而且安和,適我們講就是適應、適合,就是安合的意思,那麼因爲身心調適的緣故,妄念漸漸止息,這個時候就得到什麼樣的果報?自己會感覺他的心漸漸入定了,心漸漸地趨入安定平靜,心越來越安靜,越來越平定,所謂漸漸入定,他會産生什麼呢?他會首先達到欲界定,我們講定有世間禅定和出世間禅定,那麼這裏首先達到世間禅定。世間禅定分爲欲界禅定、色界禅定和無色界禅定,那麼首先發起欲界禅定,從欲界定一步一步地深入,直到走,走到在快到色界定,所謂初禅定,初禅定也叫根本定之前,這個定叫作什麼? 叫作未到地定。大家注意看啊,這個未到地定在後面的文句中講到它是非常重要的,許多許多的功德,都在未到地定中展現,這個未到地定非常之重要,現在有一些法本也說叫欲界一心專注定,也有這樣的提法,其實就是未到地定,它做到了一心專注,一心不亂,但是他卻不能達到色界的初禅定,因爲到達色界初禅定這種禅定物資開發起來的時候,()這個初禅開發起來的時候,它在六根識中有部分在這個時候需要斷去的,那麼這個未到地定呢,因爲處在欲界中,六根的功能都在,只是心非常專注安定,那麼其實在這個未到地定當中,轉過來進入禅觀就足夠了,譬如四念處的修法,禅定你能夠達到未到地定,轉過來進入觀的修習已經足夠了,未必要等到修習到初禅、二禅、叁禅乃至四禅,乃至無色界禅定方有這樣一個支持,修觀的這樣一個禅定基礎,這種說法是曆代祖師大德所共許的。所以現在很多人解說佛法說,你要修觀啊,要想獲得智慧,你修禅定你要修到四禅八定,他一句四禅八定已經把色無色界禅定都包攬了,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根器很弱,修法的環境以及我們自身精進能力都有限,想達到色界定、無色界定這麼高深的禅定它是不容易的,估計一個行者沒有多少人能做到,更何況能夠在此禅定中出定入定無礙,那麼這麼說,今天的人也就沒有證果的希望了嗎?也不然,因爲這些定雖然定功高深,像有些定可以達到安住幾萬大劫這樣一個功力,但是于求證菩提,于智慧觀照上並不見得非常大的作用,當然有這麼高深的禅定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等下還會講,其實在前面也有說過,定慧的修持必須等持,不可偏重,如果我們終極一生只是爲了修習到叁禅定,然後以此發起神通而忽略了定慧雙修這樣聖道的修習,那沒有必要,也非常可惜,人生有限,短暫無比,你與其花著畢生的精力去這樣深入這個世間的禅定,爲什麼不好好定慧等持,去走上正修行路呢?所以說從這點上,若執著于此,也是陷入歧途顛倒中去。好,這裏我們略微講一下未到地定,那麼這個時候覺“身心泯然空寂定心安隱。于此定中都不見有身心相貌”。這就是所謂的身心感到沒有,空空的感覺,打坐打到這個境界,一般有的平常注重打坐的人,一時會進入這種境界。但是這種境界也有兩種不同,一種人是迷迷糊糊快睡著了,他的意識力非常弱了,所以他感覺他身體沒了,心也沒了,空空的,這是一種無明的狀態。但是真正修習禅定到進入未到地定的時候,這個時候感覺身心泯然空寂,安安靜靜,但是他明明了了,這是不同,在明了當中感覺,身心好像是空的,身體非常輕安,所以說身相的感覺不明顯,心非常的安定,飄泊非常微細,所以說感覺好像心沒有動一樣,所以看不見有身心相貌,那這樣安住下去,“于後或經一坐二坐。乃至一日二日。一月二月。將息不得不退不失。”什麼意思呢?這句話,也許人經過一坐或兩坐,一坐比如從你開始修前行開始入坐,然後結行回向起坐,這樣爲一坐,也可以稱爲一次兩次的入定,乃至有的人一天兩天甚至一個月兩個月,這個時候…

《童蒙止觀 第九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