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色,經常看到他的眼神當中會有這種慈愛的光輝,所以爲什麼我們有時候去看一些修行好的師父啊,或者是看到一個修行人他最近修行修得好,你會看到他的眼神充滿了慈悲、慈愛,這就是禅定功德顯現的緣故,所以這個就叫作慈心善根發相。那麼其他的悲喜舍心就從這裏去推知吧。好,這裏說到了這個第叁種善根顯現的這種景象。好了,前面所說的這幾種,我想,大家如果真的去每天堅持修行打坐,平常這樣護持這顆心,一定會産生的,所以有的時候經常講,我爲什麼不能像一些人那樣有那樣一顆好心腸,爲什麼我沒有那樣的功德呢?其實你不要一直在那裏想,要去行,你去修行,它內在功德顯現自然如此,那不是想出來的,就如同愛心是一個人智慧能力的顯現,它不是說你去學某種愛的技巧能夠産生的,所以說一個我們學佛修行的人都在開發我們自身本具的潛能。
好,再看第四,四因緣觀善根發相。這個善根是什麼?體現爲能夠善加觀察因緣法,這個了不起啊。再看,“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身心靜定。”還是欲界未到地定,“忽然覺悟心生。推尋叁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不見人我。即離斷常。破諸執見。得定安隱解慧開發。心生法喜不念世間之事。乃至五陰十二處十八界中。分別亦如是。是爲因緣觀善根發相。”這個時候善根是什麼?就是出現能夠善加觀察諸法因緣這樣一個善根,那實際上我們看到了,這就是禅定深入以後智慧的增長,這裏面有很多的名相,大家可以看一下,覺悟心生,推尋叁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什麼叫叁世無明行等諸因緣?這講的是十二因緣,叁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取,這樣一共是十二因緣,輾轉相生,流轉叁世,順其之而行爲世間之因果,反其之而行爲出世間之因果,這就是佛陀所的十二因緣之分。在這些微細的因緣相中,因爲禅定力生,智慧覺光力生的緣故,所謂覺悟心生,這個時候他就能夠因推循、因爲觀察這個十二因緣而破除人我相,所謂不見人我,那麼人我相破除,覺知這種因緣流轉相的話,他的心就斷除了、遠離了這種斷常兩種邊見。斷,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生命斷滅論,常就是生命恒常論。有的人認爲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不再繼續,從此嘎然而止,這叫斷滅論。有的人認爲生命有個靈魂,它會一直不斷不斷地投胎,靈魂是不會變的,這就叫常,斷和常都是二邊,統稱爲邊見,那麼因爲他覺知無人我而一切皆是因緣貫穿叁世而不停地滾動向前,不停地流轉,所以說他就遠離了斷常二種邊見,所謂破諸執見得定安,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定就說明什麼,得到正定,正定何以故?名爲智慧,所以稱爲正定。如果沒有智慧,沒有覺知這種因緣,他只是一種定啊定力很深,這個叫作癡定,若執著也叫邪定,這裏所說的得定安是講的正定而安隱,好了,解慧開發。心生法喜,因爲覺悟到諸法實相,有了智慧生起,就會心生法喜,所以法喜從哪裏來?從智慧中來,爲什麼有時候有人聽師父講經聽完以後,哇,高興,非常歡喜,這就叫法喜,因聞法因知法因悟法而感到歡喜,這叫法喜。世界上有個很美妙的喜稱爲法喜,這種法喜不同于我們平常吃了一個好東西那樣歡喜,好東西吃完了,馬上過不久他肚子又餓了,有什麼用啊?今年非常快樂地享受過一段時光,回過頭來再去看的時候,一點意義都沒有。但是,如果我們好好修行,因爲獲得智慧所産生這種歡喜它是不斷的,它可以帶上永生永世,它哪裏是世間這種粗俗的喜樂所能相比的,所以我們作爲修行人應該想往禅悅爲食法喜充滿這樣的人生境界。那怎樣才能獲得這些東西呢?必須去修行,必須解行相應,去實修實證方能獲得,憑空想像是想不到的。你不去修行,想真正地生起這種信心、增長信心那也是不可能的。好,這個時候因爲心生法喜自然不念世間之事,世間那些什麼可愛的東西對他來講沒什麼好追求了。前面是說到十二因緣,那麼他這種智慧明利的時候、善觀察因緣的時候,他也可以觀察什麼?觀察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等,這樣細細地分別,去觀察它的因緣,也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無人我,離斷常,破諸行而執見,你能達到嗎?什麼叫五陰、十二處、十八界?這略微一說,五陰很清楚,色受想行識五種蘊,因爲凡夫心執取的緣故,所以把這個稱爲叫作陰,陰就是陰蔽,陰蔽、覆蓋使我們的光明覺性不能顯現,因爲我們對這五蘊執取,所以五取蘊也稱爲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屬于物質層面的東西,受想行識是屬于精神層面的東西,身心層面合起來,我們平常就是把這個色受想行識五蘊聚合以爲是我,執著以此爲我相,這就是我們凡夫的境界。但是細細的在禅定心中生起這種因緣善根發相的時候、因緣觀的時候,可以從因緣的角度去一一細細地觀察,推循叁世這種因緣了不可得,因爲它並無實體可有,而是緣起性空,乃至十二處,十二處指的是什麼呢?十二處,六根對六塵加起來十二。那麼十八界呢?叁六十八,根塵識,根塵識分別根有六、塵有六、識有六,叁六十八稱爲十八界,這無非是把我人身心分成粗和細而已,大家理解吧?根塵識各六叁六十八,十八界。比如識界:眼識、耳識,鼻舌身識、意識,對不對?比如塵,色塵,聲塵,耳朵聽是聲塵嘛,眼睛看是色塵,大家一一對應,就可以六根對六塵産生六識,所以把它進行界定細細地分別,其實它們並無界限,但因爲我們通過這種方式來深入地觀察,所以不妨把它界定爲十八界,一一界進行辨析推循,那麼這種因緣觀善根産生的時候,就能覺破因緣所生法,所以稱爲因緣善根發相,這個智慧很重要,這個大家聯系一下七淨門和禅觀諸境中裏面有講到第幾種智慧談到這個覺緣智,對不對?覺察到因緣的産生。這個是相通的。
好了,再看第五種,五念佛善根發相。什麼叫念佛善根發相,看一下,“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身心空寂。忽然憶念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議所有十力。無畏。不共。叁昧。解脫等法。不可思議神通變化。無礙說法廣利衆生。不可思議。如是等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作是念時即發愛敬心生。叁昧開發身心快樂。清淨安隱無諸惡相。從禅定起身體輕利。自覺功德巍巍人所愛敬。是爲念佛叁昧善根發相。複次行者因修止觀故。若得身心澄淨。或發無常苦空無我不淨。世間可厭食不淨相。死離盡想。念佛法僧戒舍天。念處正勤如意根力覺道。空無相無作。六度諸波羅蜜神通變化等。一切法門發相。是中應廣分別。”就讀到這裏,這裏說到一個什麼呢?念佛善根發相,實際上從這裏我們看到,依然是在未到地定中,身心感到空寂忽然憶念,這時候強烈地感覺到諸佛之功德、念佛之功德,爲什麼這個時候會突然産生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之想呢?這個很正常啊,自己通過修行,佛性逐漸得到開顯,由此推知,那諸佛菩薩功德會是什麼樣子的?所以因爲禅定修習得定的緣故,自然會生憶念諸佛功德這樣一個景像而不足爲奇,當憶念起佛之十力、無畏、不共、叁昧、解脫等法種種不可思議境界的時候,對于行者是有極大的加持力的,因爲這個時候強烈地生起了對佛的愛敬之心,那麼叁昧禅定自然開發,身心快樂、清淨安逸、無諸惡想,因爲念佛有極大之功德,凡夫衆生若能憶念佛陀之功德,它具備有極大的加持力和消除罪業、增進功德的作用,何以故呢?因爲諸佛世尊無量劫來修習菩提善根,生生世世回向給我們衆生,所以我們僅僅是念到佛的形象、念到佛的功德,其功德加持力都不可思議,因爲憶念諸佛功德不可思議的緣故,會使行者的禅定叁昧快速增上,而且他從禅定起來以後,自己會感覺功德巍巍、人所愛敬,這是念佛叁昧相的顯現。念佛叁昧這裏也看出來了,這是什麼樣一種定境呢?他的心會安住在佛陀的功德中,整個身心禅定境界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諸佛世尊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相好,這樣如此感應道交,念佛憶念不忘,所以稱爲念佛叁昧。這裏所講的念佛叁昧指的就是念佛功德之叁昧。
好,我們就說到這個念佛叁昧,下面還有一種情況。複次行者因修止觀故。身心澄淨,這個時候出現什麼情況?對諸佛妙法産生覺悟之心,所謂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等等。“世間可厭食不淨相死離盡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這所謂六念法,念處就講四念處,正勤講的四正勤,如意講四如意足,根力講五根五力,覺道是講七覺知八正道,空無相無作講的是叁解脫門,六度諸波羅蜜這個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波羅密,神通五眼六通這些變化神變等等無量無邊,一切法門這個時候會顯現出來,心開意解而得開悟,這個時候因爲在禅定中修習止觀的緣故,靠自身心之體驗而覺知這些法的存在,這個我們今天就不一一地講了,所以說這裏面應該說細細地加以分別、廣爲分別,所以是中應廣分別意思就是這樣,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裏,故經雲。製心一處無事不辦。這裏面在總說前面這五種善根發相,這五種善根的發相都是因爲製心一處的緣故,製心一處就是整個修行止觀法門的精要,製心一處無事不辦。在佛的遺教經中有這樣一句:佛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所以大家當勤精進,努力修行,若心能得專一,就是今天所說的達至欲界未到地定,那麼如是止觀交修,則無量功德法門將由此開顯,這就是禅定止觀殊勝妙用不可思議的功德道力。好了,今天就先講到這裏吧,下面的我們下一次再講。好,我們作個結行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湧濤,願度有海諸有情。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
獲得利樂唯一處,大覺教法久住世,
受持佛教聖者等,唯願長久如寶幢。
威德上師長壽永無盡,無邊有情獲得快樂福,
自他衆生積資斷諸障,願得捷徑大覺之勝地。
生生世世願遇清淨師,不離殊勝妙法恒受用。
五道十地功德勝圓滿,祈請速得金剛持果位。
大覺導師降臨世間處,教法如日普耀十方界,
受持教法僧徒相和合,教法長久住世願吉祥!
以我們今天聽經聞法、講法的功德,我們叁世所造及一切衆生叁世所造的有漏功德,及諸佛菩薩叁世所造無漏功德都聚集在一起,連同我們自己的身體及所用用的一切受用物都聚集在一起,回向于法界無量無邊如母有情,願他們都能夠離苦得樂,究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以如是發心作爲回向,結束今天晚上我們的講解。
《童蒙止觀 第九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