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嚴禅師及其慈宗理念

  楞嚴禅師及其慈宗理念

  關鍵詞:楞嚴禅師·慈宗·彌勒·人生佛教·人間淨土·禅·瑜伽·現代· 悲華

  一、 楞嚴禅師簡曆

   ——一朵盛開在人間的大悲白蓮

  

  楞嚴禅師,漢族,出家法名楞嚴,別號悲華,又號濁世孤僧、遍入風。曾有法號:寂照光覺、楞嚴海會、清智悲華,阿利雅(巴利文)、貝馬向丘(藏文)。

  1970年12月25日淩晨生于福建沿海村莊的一個革命幹部家庭。

  1991年8月大學專科畢業。

  同年,于福建龍岩中華山性海寺慧瑛方丈座下歸依佛門,取名爲寂照光覺。時爲長老所器重,欲令其留寺出家並傳法授座,接任主持。

  1993年2月14日,從福建北上,投奔江蘇揚州高旻寺求法,禮坤山長老爲師。時亦爲坤老所器重,納于門下,悉心栽培,成爲長老所收的最後一位關門弟子(據說長老一生僅收過五名出家弟子),取名爲楞嚴海會,不日又傳法爲臨濟和曹洞二宗得法禅人。(注:坤山禅師乃禅門耆舊,與已故的大德長老如在廈門南菩陀寺的妙湛老和尚、大德密參老禅師和現在江西雲居山的慧通老和尚交往甚密,在解放前就于高旻寺隨近代禅門巨匠來果禅師參禅,並爲其器重,文革期間高旻寺經曆法難,老師父亦佛心不動,待國家恢複宗教政策後又與仁義、密參諸師回到高旻寺,爲恢複寺院不遺余力,功勳卓著。)其後,在這近十年的時光裏,禅師又曆經了種種磨練,慈悲和智慧逐漸增長。2002年夏,禅師再次遠赴雲南邊境求法,得遇傣族高僧蘇康敏達尊者,尊者乃近代南傳佛教大師馬哈希的法子,其20歲即隨馬哈希出家受戒,學問和修學兼優,與現居原“金叁角”地區的據說神通第一的緬甸高僧兆蒙松大師法情深厚。禅師乃尊者所收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內地的出家弟子,亦爲尊者所器重,獲其悉心傳授四念處實修法要,並特囑將來將四念處內觀禅法傳布中國大陸乃至他方。隨後,禅師又遠赴四川成都和阿壩甘孜等地,接到康定金剛寺布楚尊者(時任中華大藏經對勘局辦公室主任)的法脈傳承和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大圓滿實修聖地亞青寺阿秋法王的法脈傳承,其依止恩師爲法王二大心子之一至尊普巴紮西。至此,禅師基本上完成了此生修學佛法、遍參明師的夙願,並開始攝受徒衆,教導其學佛修行。

  禅師自歸依佛門以來,發弘誓願,志求廣大教法,先後遊曆了福建、江蘇、雲南、四川和緬甸邊境等地,集漢傳、南傳和藏傳佛教的參學經驗于一身,這爲其後來發願繼承太虛大師慈宗人生佛教的遺願,發揚彌勒精神,建立各地悲華道場,開展禅淨密瑜伽體驗活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禅師修學刻苦,博聞強記,廣泛涉獵漢傳的淨土、唯識、天臺等,藏傳的甯瑪、噶舉、薩迦等,南傳的叢林派、學院派等各宗各派,尤其對漢傳佛教根基學養深厚,又因爲曾到過緬甸、藏區等地參學,故又十分熟悉那裏的風土人情,在擴大了自身的佛學和禅學素養的同時,又自然地繼承了漢傳佛教之外的其他流派的禅法,因此其教法顯示出了注重傳承、強調融合、不拘一格、活潑清新的格局。

  (禅師弘法簡曆)大約在西曆2003年10月,禅師結束遊曆,返回內地,經由四川甘孜、康定到成都,最後到達故鄉福州。因偶然上網的緣故,接觸到互聯網這一現代交流工具,通過在線進行答疑和講經,遂開辟了網絡道場;與此同時,又先後住錫過寶蓮寺、萬佛寺等寺院。05年3月主持福州閩侯雲林禅寺。06到07年禅師身體傷病,同時也前往一些地方弘法,但成效不大。08年10月啓動黑龍江安達彌勒慈化院。2009年5月,禅師進駐福州林陽寺,開始組織並開展了幾次禅淨瑜伽體驗營活動;同時又前往各地,建立各種修行緣點。09年9月,開始江蘇無錫法緣。10月,在福州舉辦國慶師徒見面會暨瑜伽法會。如是略說。總之,幾年下來,禅師與衆多的有情衆生結下了殊勝的法緣,如此勝緣還將繼續蔓延,直至四海。

  禅師認爲,真正的大乘出家行者,必然是“弘法是家務,利生爲事業”,因此淡泊名利,一直不重寺院之營務和産業經營,唯重弘法和修行,爲契合衆生根機,隨順時代特點,乃集各家之所長,總而弘揚慈宗,提倡能被社會大衆普遍接受的“人生佛教”,平常則著重于成熟行者的法器並教授其禅淨密瑜伽的修行方法。禅師繼承和發展了太虛大師的理念,雖承接了多支法流,但又不特爲某一宗派之子嗣;不只是弘傳一經一論一法,而是平等宣揚各宗諸乘;尤其在發揚佛教傳統的同時,又根據時代特征,不斷改革弘法方式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

  關于禅師,特別值得一提的幾點是:

  一、多年來都是潛心于佛法,默默地依止在明師座下修行,直到因緣成熟,才開始講經說法、度化有緣;

  二、犧牲了很多個人閉關修行的機會,辛苦地致力于佛法的普及和對有緣大衆的引度;

  叁、堅持愛國愛教、平等博愛的精神,認定中國佛教的發展必然與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國家發展同呼吸共命運。

  禅師認爲,佛陀是愛國愛教愛家庭愛衆生的典範,所以,佛教徒首先要熱愛自己的國家,做個遵紀守法的公民,仁愛自己的家庭,對衆生心懷慈憫心,爲人正直誠信,這樣才有資格作真正的佛教徒。禅師認爲,佛教是一種神聖的信仰,他不是簡單的理論、學問和哲學,所以,佛教徒一定要愛教。愛國愛教,這是對現代中國佛教徒的基本的要求,還得加上一個愛家人愛人民愛衆生。總之,要有慈愛之心。禅師認爲,佛教的法師應當以振興叁寶、莊嚴國土和提高人的素質爲己任,禅師自己則每到之處必關心社會,提倡慈善優雅之文化,贊歎孝愛感恩之教育並推行身心靈的禅修訓練,力爭用佛法來增進社會文明、匡正道德人心和培養優秀人才,爲社會的富強文明與和諧進步作出新時代僧人應有的貢獻。在教內,禅師認爲要加強僧人和居士的基本宗教素養和全面教育,提倡重信仰、重學修和重功德之風,避免日益加重的把佛教世俗化和邊緣化的趨勢;另外,對南傳、藏傳等不同地區的佛教要取其精華爲我所用,不可照搬照抄,提倡以漢傳佛教爲主,與各宗教平等地交流和互相學習。

  二、 爲什麼要弘傳慈宗

  慈宗,即以慈爲宗、亦名彌勒宗,是由太虛大師在上個世紀初所提出並弘揚。太虛大師爲將佛法總攝于未來佛慈氏,提出慈宗之說,曾在廈門南普陀設立慈宗壇,並建有慈宗學會,後因戰亂而中斷。衲以爲,大師之所見定非凡品,其深遠意義實非叁言兩語可勝述。那麼,慈宗是否爲區別于傳統各宗而並列之一宗呢?否。慈宗並非專宗而是寓宗,其精華就是要尊崇和發揚未來佛彌勒的精神和理念以適應末法時期的佛教,它具有承前啓後、融會貫通、立足人生、面向未來的特點。那慈宗是否僅是淨土宗的一支,僅僅提倡彌勒之兜率和人間淨土呢?亦否。慈宗並非如提倡往生極樂世界的蓮宗一般只是宣揚求生之信願行,其以瑜伽大師彌勒爲宗之說,使其早已超出淨土宗的範疇。彌勒者,繼承釋迦遺教之未來衆生的大歸依處,連往生西方淨土法門亦在其守護之列,慈宗豈可簡單地定爲淨土宗的一支彌勒淨土宗呢?

  慈宗的名義,太虛大師曾專文介紹,所說甚詳(見《慈宗名義》)。衲以爲,慈者,有叁義:慈氏菩薩、慈心叁昧(彌勒慈悲禅)和慈悲大愛是也,這其實也點出了慈宗的叁寶歸依境之核心內容。慈氏菩薩本來就是佛,繼承釋迦遺教爲法主之體,慈心叁昧則是教法核心之相,慈悲大愛爲其僧伽住持之用,故其慈之叁義亦分別契合于佛法僧叁寶之義。

  慈氏就是彌勒的華譯,彌勒象征著佛教的歡樂、吉祥、寬容和大愛的精神面貌,他的教法是典型的人間主義、人道主義、人本主義、人生主義、樂觀主義和和平主義,與當今世界人類人心的追求和向往何其吻合!彌勒佛也是未來世界的希望所在,他所勸導往生的淨土主要有:龍華叁會時未來的人間淨土、現在的兜率內院淨土和現在西方的極樂世界淨土,因此見到彌勒就是見到大同世界見到理想的國度。彌勒佛在中國有位家喻戶曉的化身——布袋和尚,這位胖和尚樂天自然、胸襟袒露、大度能容的形象早已經深入人心,而且在今日廣泛提倡和諧社會的中國乃至當今動蕩不安的世界裏,更突顯出他的現實意義。

  在佛教裏面彌勒還是末法時代多難衆生尤其是刀兵劫的守護者、業深罪重衆生的接納者、末法時代重振叁寶降伏魔怨者、纭纭衆生進入佛門的接引者和未來世界的人天導師、一切衆生之大歸依處。彌勒還是授衆生菩薩戒的教授阿奢黎,也是印度大乘空有二宗之有宗瑜伽廣行派和中國唯識宗的宗主,同時還是密教裏面非常重要的本尊。

  在流傳于于當今的全世界叁大佛教(漢傳、藏傳和南傳)流派中,除了佛祖釋迦牟尼,只有彌勒被普遍地承認和接受。

  彌勒崇拜和彌勒淨土是最早傳入中國的、最廣泛的信仰,我們了解到,唐代前的佛教建築和圖案有關彌勒的比比皆是,由此可見其影響力之深遠。今天的彌勒更是因缺乏而急需呼喚世界溫暖友愛的現代人之親切所需,未來的世界則更是屬于彌勒佛的世界,因爲彌勒是繼承釋迦牟尼佛位的未來佛,所有的佛法,無論大乘小乘還是顯教密教,都能遇到彌勒的身影,一切的佛法都可以統攝在彌勒之中,所以我們恭敬地尊稱爲“南無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在未來世界的佛教中,再也沒有哪位菩薩比彌勒更切近我們和更容易加以依托和代表了。

  總之,慈宗是以慈爲宗,大悲普度的人生佛教,于人生最爲貼切,其強調直接從人乘的提升而趣向大乘的境界,特爲末法時代衆生重視人生的特點所建立,是佛陀思想的大集成,是佛教宗派的大融合,是修煉法門的大統一。讓我們繼承太虛大師的遺願,高舉釋迦遺教的大旗,將慈宗弘傳于當世和未來!讓我們衷心地祝願彌勒教法興盛,慈燈常照耀!願慈悲常在、*輪常轉!願佛法爲迷航者指明…

《楞嚴禅師及其慈宗理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