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定
一 爲什麼要修定
修習佛法的人,首先應調順散亂的心,使心成爲堪能性,若散心修佛法如誦經、觀想等善功增長不快,若能收治散心去作善功則收效甚速。
從世間法來講,修定能使人的身心和氣息等得到調節,少病長壽,並能涵養性情。從出世法來講,聞思佛法深義,若不修定則不能調服自心,粗重煩惱都不能克服,何況實修甚深要義,比如農夫要很好的種莊稼,須先平整土地,鏟除雜草,然後播種,才有好的收獲。修定之人亦複如是,先要調伏雜念、沈掉之心後,才能入定,故修定是生一切善功的重要基礎。修定可以獲得輕安,進一步可以得到叁摩地。
二 何謂修定
修定就是修止,即心定在一處,心定在何處?所以修定就是要依所緣,所緣就是定心之處,所謂心性一境,心專想一件事物(對象),如觀佛像首先則應使心僅系在佛像上觀想佛像;若不觀想佛像,也可觀想種子咒之字形,如觀個”嗡”字或者”嗡、啊、吽”叁字若不用眼看,用口念咒字耳聽念咒字的聲音,只要閉著眼聽聲音不要想其它,如念六字咒或念阿彌陀佛,要自己念自己聽,念慢一點,要字字分明。總之,不管用眼看或用耳聽只有按上面說的去做,要一心不亂才叫心性一境。想多了,作多了,心分散了,叫非心一境性。心亂了入不了定這是最重要的,入定叁昧的功德不可思議啊,試試看!!!不論看或聽都須用強烈的正念使其清明寂靜住所緣上不動,才是修止,才可入定!
叁 修定前的條件
修定前的條件有有利的條件和不利的條件,有利的條件就應當取,不利的條件就應當舍。其具體又分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從主觀來講,要有精神准備,知足寡欲,對簡陋的衣食即應知足,不貪優裕的衣食住等,少欲望和妄念,不管處于好壞優劣任何環境中皆能隨遇而安,盡力減少諸世俗雜務,要持戒清淨;從客觀來講,對環境的選擇,應擇居于易得衣食之處,不易生病,沒有盜賊和嘈音妨礙等安靜的地方。
四 修定之正行
(一)、發心;應想爲遍滿虛空之一切衆生獲得解脫自願獲得成就而先修定。
(二)、七支坐式;結金剛跏坐式或半跏趺坐式,坐于舒適之坐墊上,眼微睜凝視于鼻尖,身挺直,肩臂平均,唇齒之間稍有間隙,舌尖抵上腭,呼吸不著意,任其自然。
(叁)、選擇所緣;修定是應先選定所緣,就是前面已經說過修定就是要把心定在一件事物上,只想一件事物,那想的事物就叫所緣。所緣可分未清淨之所緣和清淨之所緣兩類:未清淨之所緣如木塊或石塊、圓球或花朵等俗物;清淨之所緣如佛像或咒文、手印或標幟等聖物,初修止人選擇所緣時,應選單純的,或靜止不動的對象。未清淨之所緣都可以作爲系心的所緣物。但是緣想清淨的聖物比緣想未清淨的俗物更有功德和加持力。修定者可根據各自的意願來選定所緣物,選定後不要輕易更改。
(四)、先尋所緣;先決定所緣後,應先粗略觀看所緣,然後離開具體所緣,閉目回想所緣,回想不起後,又看所緣,若是想得起,又再仔細觀看所緣,如是反複多次進行,直到能隨意在心上明白現起所緣,並對所緣之大小規格、顔色形狀均能想起則不用客觀的所緣對象,只按以上所想之所緣系心不動。初修時對于觀所緣的時間不要過久,觀後又放下稍作休息,先觀五分鍾、十分鍾、逐步延長到半小時、一小時,如是每日修幾次,若在修中忘記心所系之所緣(忘教授),則應以正念回想所緣將心拉回,使心系在所緣之上。
(五)、在觀修當中,往往有昏沈和掉舉來進行幹擾,使你觀不下去,所以沈掉是修止的大敵,只有運用正知正念把沈掉克服了,才可以慢慢入定。首先要運用正知認識什麼是沈掉,沈掉有粗細之分。1、什麼是昏沈,觀像之中意念過于松弛,觀想模糊甚或有打瞌睡之狀,稱爲昏沈。昏沈又分粗重之昏沈和微細之昏沈。粗重之昏沈,若對心上之所緣正念不清楚,如日被雲遮,昏暗不明,是粗重之昏沈。如遇粗重之昏沈現起,其對治之法,則應暫舍所緣,思念叁寶之功德,或思念人身難得,或思念菩提心等之功德,或眼微睜向上看,隨思一種,昏沈之粗相即可消失,因爲昏沈使心下降,若令心高舉,則恰成對治。昏沈之粗相消失後,則仍如前系心所緣上。如昏沈太重則可暫時出定。微細之昏沈,若正念能往所緣不失,而且頗顯寂靜,但維持的力量弱,不能久住于清明不動之中,或者雖清明而無力量,是微細之昏沈。此爲修寂止之最要緊之處,往往有很多修行人易將微細之昏沈認爲寂止,這是錯誤的。若遇微細之昏沈現前時,應當以正知認識,以清明有力正念使之住于所緣,來作對治。2、什麼是掉舉,心念向外跑了或者妄念很多,不能專一系心內住,稱爲掉舉。掉舉又分粗重之掉舉和微細之掉舉。粗重之掉舉,若心被貪嗔等之外境所奪,不能系心安住所緣,是爲粗重之掉舉。粗重之掉舉現前時,則應以正知把心收回仍住在所緣之上。或眼微閉,使心內斂,粗重之掉舉即可消失。微細之掉舉,心雖能住所緣,但同時又起其他之妄念,是爲微細之掉舉。此微細之掉舉是過于運用念力使心興奮而産生的,此微細之掉舉現前時,應把心稍稍放松,即不要太緊張,或者暫停修止把心念改變一下,如思念壽命無常、叁惡道苦、輪回諸苦等,即能對治。如掉舉仍不去,則可暫時出定,等心理平靜後,又可繼續修持。
(六)、觀想所緣心能夠逐漸定下來,稱爲住心;對住心的深淺分爲九個層次。1、從外境中內斂其心,使心住于所緣,是爲內住。2、內住之心不它散逸,是爲續住。3、若時而散逸,立即了知,引還原境,是爲安住。4、數斂此心,使漸微細,是爲近住。5、思叁摩地功德,生起歡喜修止,則樂于遣除修定的障礙(沈掉),是爲調順。6、觀散逸爲過患,使不喜于叁摩地之想法得以息滅,是爲寂靜。7、息滅一切貪和不悅等心,是爲最極寂靜。8、專一而入于無功用之住境,是爲專注一境。9、此心任運,住平等舍,是爲等持,則爲修成叁摩地。
五 有關修止方面的問題和其過患對治方法
(一)、運用五過患八斷行而修止。在修止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有時積極性減弱、産生厭怠,或在正修中忘記所緣或上師教導的妄念諸如是等有五種過患。五過患即厭怠、妄念,沈掉,不加行和加行等,應當除掉,其對治的方法則爲八斷行。産生厭怠時,則以信、欲、勤、安來作對治。"信"即思念修止的功德生起信心。"欲"即生起強烈的願望要修好寂止。"勤"即精進心。"安"即一定要求得輕安。以信、欲、勤、安、對治厭怠,即是八斷行之前四斷行。産生妄念時,則應生起正念認真回憶所緣和上師的教導。産生沈掉時則以正知治之。若沈掉來時不作加行,即不用意。這不對,應用意識來作覺照。若無沈掉時則應舍去加行,平等往之,即舍去意識的覺照。以正念、正知、不作加行、舍、來對治妄念、沈掉、有沈掉時所生之不加行和無沈掉時所生之加行,即是八斷行之後四斷行。以上是五過患八斷行之對治方法。
(二)、正住心時,又應配合六力,四作意而修。關于六力:①聽聞力,未入定時,常常自己不能覺知昏沈和掉舉等相,進入初住時,心雖能暫住所緣,但刹那頃,始覺知昏沈和掉舉接二連叁而來,此時苦于妄念多,住緣力弱,但有時又能刹那頃住于所緣,此乃是由聽聞教授之力而産生的,故名聽聞力。②思惟力,進入二住時,因初住耳聞所緣之名,加以思維後,故能在一串念珠之久住于所緣,但是沈掉之力仍強,不過較初住時略好些,故爲思惟力。③憶念力,在初住時,沈掉如水流不斷而來。在二住時,沈掉是間歇而來,沈掉來時亦不能立即覺知,依入定和未入定兩端來說,其多數是處于未入定之中。進入叁住時,沈掉産生時便能立刻覺知。進入四住時,沈掉將産生時便能預先覺知。所以到了叁住以上時,入定的時間占多數,沈掉之過患逐漸減少,這是由憶念力之功德所産生的,故名憶念力。④正知力,進入五住時,能生微許之輕安,但是尚有昏沈之微細相,此時除掌握正念外,還應對修定之功德生起愛樂,稍舉其心故名正知力。六住時尚有掉舉之微細相,此時應以正知力觀察是否有微細的掉舉存在,並作對治,故名正知力。⑤精進力,進入七住時,雖然沒有沈掉之微細相,但沈掉之習氣尚在,故用精進力斷除此習氣。進入八住時,已沒有沈掉之習氣,爲使住于正確的清淨寂止之中,應用精進力,不使習氣再生,故名精進力。⑥串習力,進如九住時,能專住于所緣,無有沈掉,可以完全不用加行之心,任其自然,此時若再用力觀察有無沈掉,反而加藥成病,故應單純住于串習力爲好。串習力就是正知和正念二力已達成熟而成串通之意,故名串習力。
其次四運轉作意,所謂運轉作意,就是有功用的運用意識使心住于所緣。此有四種:①勵力運轉作意,在初住心和二住心時,因爲初二兩住各種過患勢力尚大,心不能住于所緣,故須運用意識推動其心,使心住于所緣。②有間缺的運轉作意,叁住至七住中時,心雖已住于所緣,但仍有沈掉幹擾,不過不是接連不斷的來,而是時來時止有間隙,故對它亦須隨來隨斷,有間隙的用意。③無間歇的運轉作意,在八住之中因精進力,已能持續入定,無沈掉來間斷定力。可以無間歇住心,但尚須用意,故爲無間歇的用意。④無功用的運轉作意,在九住之中,心已自然入定,不須有功用的用意,故爲無功用的運轉作意。
六 修止的效應
修止的效應,就是使身心獲得輕安,證叁摩地。何謂輕安,輕安是從初住心起到九住心,使身心極爲調柔,對一切善法有堪能性。由心輕安,引生身之輕安,身如木棉,輕妙無比,異于尋常,身體産生特殊的樂感。由身輕安之樂,身之善法堪能性亦隨之以生,由身輕安,心亦輕安是爲身心雙方之輕安。此時所得輕安,雖生極喜,但稍久則輕安之感覺漸微,實則輕安已趨穩定,是一種不變的輕安,也即是特殊之輕安。輕安熟練後,即爲得定,即爲叁摩地,這只是色界定,初禅之前分。獲得此叁摩地時,色、聲、香、味、觸、男女之分別,一切皆斷,出定之後,身心雙方輕安,漸漸細微,心境明朗。對這方面佛教和外道是共同的。在此定中能産生一切神通變化,但是不能斷煩惱性。縱使其禅定到無所有處,亦不能出生死輪回。佛教就是在修定的基礎上,加以修空性等觀,斷除煩惱之根本,證阿羅漢或佛陀之果位。
關于究竟之寂止,如密乘生圓二次第中所說之叁摩地,它是修一切有相,無相之叁摩地。僅依靠此究竟之寂止,就可製服、息滅諸煩惱和痛苦。此外更進一步的證悟無我之真實性亦全靠實修此寂止作爲基礎。《觀修次第初品》中雲:未修禅定之心是不可能了悟真實性,薄伽梵亦賜教誡曰:"經過認真修持叁摩地,才能如實證悟真實性。"如是雲雲。
1998年元月布楚活佛編寫、劉立千老先生審定。2005年修訂再版。
回向文: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升極樂國。
《如何修定(布楚仁波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