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倍地套枷鎖。愛是付出,是奉獻,是犧牲,但愛到最後,又是獲得,又是存活……
真正地愛對方,就是給對方自由,給予自由才是最大的愛。愛是進入釋佛的慈悲的一種方式。男女之間越是相距甚遠,吸引力就越大,愛得也就越深;彼此之間越不熟悉,就越容易産生愛情,就越有吸引對方的魅力。越是天天在一起打交道的男女,越不容易産生愛情。最幸福的戀人往往都是那些從未見過面,從不了解對方的男女。這種彼此不熟悉的男女所産生的愛情,往往最易達到頂點,他們最易感受到真正的愛情,但也最易感受到愛情的痛苦,也最易快速地分離,也即因誤會對方而相愛,因了解對方而分手。
經常在一起的戀人,往往感受不到戀愛中的激情,他們的戀情一直都在不緊不慢中進行著,婚前、婚後往往都是吵吵鬧鬧,但是很少大吵大鬧。這種夫妻多數都會白頭偕老,因爲婚後所出現的一切,在婚前早已預料到,所以不會有所謂的“大痛苦”出現,當然也就不會分手。
人最大的嗜好是貪欲,通過奉獻可以提升自己的靈性,從而對治自身的貪欲。
修到最後,想使功夫圓滿地成就,唯一的一條路便是行願——服務人類,服務社會,在紅塵中任勞任怨地奉獻,完善自身的德行。
任何一種境界,只要著在上面,就有生滅,就有好壞,所以要見境不著。只有開悟的人才會內外不著,才能來去自由。
善惡不住方脫俗,成敗無心算真人。
念念莫住,即是修得根本。根者地也,本者天也,地塞天囪,即是悟道。
頓悟乃是明白自性與佛沒有差別,但又有無始以來的習氣,又得慢慢地修改,改掉頭腦中以往的種種概念。大徹大悟的人,來時空手來,去時也空手去,沒有任何業障可以帶走。即便大悟的人在生前改變了世界,他所做的一切也只是在隨緣,是緣的力量改變了世界,而不是“我”改變了世界。
禅不是修出來的,只需你的狂妄之心熄滅,便即入道。刻意求道,刻意做事,反而障道,反而是在造業。
心態轉不過來,于是就形成了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也只是爲這一個心態而假設的。
心態不能解脫,無論走到哪裏也不能解脫,即便師父把你帶到佛國,你仍然是凡夫一個。凡夫就是沒有解脫的人,反之就是佛。
縱然晝夜不眠地修行,只要“我執”存在,就沒法入道。要修行,首先要除掉的就是“我執”。“無我”的人做事是沒有業障的。
釋佛講:“至道容易,貴在莫分別。”莊子講:“道在哪裏?道在屎堆裏,道在沙礫裏,道無處不在。” 可是人們總喜歡在美好的地方覓道。如果道還有揀擇,還分別好壞美醜的話,那就不是道了。
釋佛講:“不怕雜念起,只怕覺知遲。”頭腦想什麼,不要阻攔它,只需覺知它在幹什麼就行了。一個大活人的頭腦永遠會想,否則他就成了枯木頑石了。
善惡是非、美醜成敗,這些都是頭腦裏的東西,在道裏面,在自性裏面,根本不存在這些。然而生活在塵世中的你我他她,靠的是頭腦呢,還是真如自性?答案很簡單,兩者都需要,而且兩者同時使用,頭腦在分別,在做事時,如如不動的真如在覺知就是了。
突破你的頭腦以後,也就沒有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只有真理的存在。真理是不分種族、民族、國籍、教派的。
靜心不是把自己孤立起來,而是把自己融入到廣袤的宇宙中,和宇宙中的存在緊緊連在一起。宇宙中所有的一切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彼此之間是互存互連息息相關的,即便是死亡,也是以另一種相連的形式存在。
“我”指的就是本來面目。“我”和“我的”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和性質。我的房屋、我的太太、我的孩子……“我的”二字指的就是“我執”,就是頭腦,是本來面目的外殼。“我執”有所消除,本來面目才會出現。“我”是主人,“我的”是附屬品。
芸芸衆生的本來面目就是一個,這個本來面目既是同體的,又是個體的,猶如一根電線上接了無數個不同的彩燈,但使用的是同一個電源,外殼有別,電源無別。實際上“我”什麼都可以成爲,什麼都改變不了“我”的形象,“我”前世是李四,“我”來世又成爲張叁,“我”從未改變過,只是“我的”在來來回回地改變著,“我的”就是一件外衣。
這個“我”(即本我)既是旁觀者,又是觀照者,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它就是“自在菩薩”,它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人們常說:“我餓了”“我要吃飯”“我生病了”“我要死了”……其實,“我”從來不會餓,從來毋需吃飯,從來不會生病,從來不會死;會餓的、需要吃飯的、會病的、會死的,都是“我的”,而不是“我”。正是因爲人們總說“我的”“我的”,所以才把“我的”當做真我,而忘掉了真正的真我。
整個修煉過程就是轉變自己的思想,倘若思想轉變過來了,所謂的開悟、解脫、成佛都已大功告成,反之,就被開悟、解脫、成佛轉了進去,終生都出不來。
爲什麼一個大開悟的人要比平常的人更敏銳,更易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因爲一個大開悟的人,其整個存在形式就是一面大圓鏡,只不過在成爲大圓鏡之前,世間的種種痛苦、種種折磨、種種事物,他早已司空見慣,猶如早已經受過十二級臺風一樣,紅塵中的“臺風”再怎麼刮,也進入不了他的內心——自性中的覺知,猶如海面雖然波濤洶湧,海底始終如如不動。
在內心存放一顆愛的心,同時在潛意識裏也就存放了一顆恨的心;在內心存有一份知足感,同時在潛意識裏也就存了一顆貪欲的心;存有所得的心,將來也會出現有所失的心。一個大開悟的人,內心一件事也不存,無心于事,也無事于心。
佛菩薩們在做事的時候,從來沒有認爲自己在做什麼,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地發生了,他們只是順其自然地面對現實。
發現了自己的偉大,必然也能發現自己的渺小,如果不是這樣,還不是真發現,更不是真偉大。
一個大開悟的聖人所做的一切都是隨緣,可能他也會努力地做某件事,但絕不會刻意地強求一個結果。他開放,安靜,逍遙,他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使用頭腦的力量,而是自性中的那股力量。
道的形象是生活,道的修煉是生活,道的功能還是生活。
大自然用出生讓我們勞作,用歲月使我們衰老,用死亡讓我們休息,能夠順應自然的人,才是一個解脫的人。自古有許多人想對抗自然,但最終也沒有一個不死的人嘛。
敢接受事物本身就是一種解脫,徹底地接受,就是徹底的解脫。接受它,就是消滅它的力量。不要對抗它,對抗它,就是承認它的存在,就給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要發揮人道的力量,必須悟天道的道理;要發揮天道的力量,惟有行人道。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處在變動之中,惟有變動是不變的。
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是以不完美爲完美的方式存在著(這個不完美也是人心創造的)。
不擔心失敗,不局限成功,其道路豈能不通?唯一的結局便是成功。
生活中的一切是讓你去體驗它,而不是讓你擁有它;如果你是體驗它,它將是你的;你若想擁有它,它很快就會消失。
不要怕錯誤,人人都會犯;不要把錯誤推給別人,接受錯誤才會進步。每一個成功者在成功之前,都經曆了無數次的失敗和失誤。每一個偉人在爲成爲偉人之前,都是一個平凡的人。吃虧上當,這是每一個人成長成熟的代價,做父母的也無法替代子女。
人只會讀有文字的書,而不會讀世上無文字的書。用心去觀,用心去聽,你將發現天地間到處都是無文字的書。古人有睡前醒後必靜坐一說,這麼做,就是爲了打開內在無文字的書。
金錢、名譽、地位應該是人的附屬品,不應該變成人的主人。
不要怕別人利用自己。利用你,是成就你的功德,是成就你的名譽,是成就你的價值。東西就是越用越能體現價值的。倘若說自己有很大的價值,但從未給身邊的人做過一件有意義的事,又怎能讓旁人認可你有價值呢?要想使自己變得有價值,就得爲衆生服務,就得讓衆生利用。
追求是可以的,但必須符合衆生的利益。只要你不後悔,也就沒有該做與不該做的事。
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是足夠的,除非你的心知足。
貪的越多,將來失去的也越多,惟有和道溝通後才會知足,才不會失去。
不要認爲自己很窮,如果有這種心態存在,你將永遠不會富有,永遠不會幸福。
《法華經》上講:“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功法可以在山上修成,心法除了在紅塵中能修成之外,絕無第二個地方。真正的佛法乃至修行,是不能離開世間的,真正的佛法就是世間法。
不知道的事情更應該去做,只有做了以後,才知道事情不被知道的一面。人生下來時對什麼事情都不知道,正是因爲做了以後,才知道了所做的每件事情。
敢作敢當本身就是一種解脫,做了不敢承擔後果,還不算真解脫。解脫的是你的心,淨土是你的心,涅槃還是你的心。心念轉變不過來,只有盤腿死修吧;然而,心態的轉變不是單靠盤腿得來的,恰恰相反,惟有和紅塵打成一片,才能使心態轉變過來,成爲無事人一個——佛。
《心中月 下 論行者》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