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中月 上 如是明心

  如是明心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明心和見性的關系。明心可以解釋給你,如果把見性的功夫告訴你,只會讓你落個不能見性。明心是理上,見性是功夫上,倘若你的功夫還不夠,明師即便告訴你,你也不能見性。古今有許多自稱明心見性的大德,實則多爲明心之師,而少有見性之師。沒有通過功夫上的修煉,永遠不可能見性。當初六祖惠能見五祖之前,也只是明心而已,並非有大徹大悟的見性功夫,當五祖半夜叁更爲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才徹見佛性,而後又再叁打撈,在東華山一帶隱修了十五年。

  欲見佛性,唯一的路便是修定力。看話頭、持咒、誦經、參禅……都是爲修定力打基礎。明心是通過善知識的開導,而見性必須通過自身的修煉。佛性是空也是有,明心是苦空無常,見性是常樂我淨,見性重要,明心更重要,倘若心明得不正不透,見性的功夫也無法達到究竟。

  有些人明心不是修來的,是聽來的,是別人給的答案。見性是什麼樣的情形,也是別人講給他聽的。這種人既不能眼見佛性,也不能親身體會真如,叁界未超,生死不能了。

  開始的第一步怎麼用功?清清楚楚地知道你的每一個起心動念;第二步,遠離一切幻相;第叁步,明心;第四步,見性;第五步,先天的根本智與後天的後得智合二爲一;第六步,過牢關,超叁界,了生死,開山做祖度衆生。

  整個修煉過程都是通過定力來完成,非定不禅,非禅不能證道。定力不僅是在靜中修來,更要學會在動中也能保持定力不失(也即學會在動中修定)。修定力的目的是爲了在動中使用定力,定中無需定,有定方有正念,有正念方能證道。

  都說入道要門是慧,其實入道要門更是定。何謂定?不取境,不舍境,方爲定。有定不爲境轉,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智慧之人嘛!下面我們分別來說。

  何謂正念?精而不雜爲正,醒而不寐爲念。意思是說,專修某一法的人,應不夾雜,不間斷,心眼清醒而不昏寐,晝夜一如地持續下去。

  定力爲什麼修不起來?大家一聽到修定力,總以爲盤腿打坐方爲修定,修不起來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的習氣毛病太多。習氣多,則煩惱也多,習氣煩惱不除,再好的禅定功夫也沒用。

  習氣不破,縱然見性,也無法超叁界。破除習氣,還是要借助習氣,而不是躲避習氣,躲避是壓抑,因緣一成熟還是被習氣所轉。中下根器的人斷習氣,是靠躲避習氣來斷,上根器的人是和習氣打成一片來斷習氣。

  斷除習氣煩惱要守戒,守戒方能斷習氣。超越叁界的修行人,無戒可守,無戒可犯;叁界內,有戒要守,有戒可犯。叁界以內是因果的世界,也即五陰的世界,破五陰(色受想行識)要守戒。之所以有習氣煩惱,是因爲色身未轉變,被物所轉。要轉物,先守戒;戒清靜,習氣方破;無習氣,定力才穩;有定力,則不再造業;無業力,才不再往返叁界。

  有人問:“開悟的人應該是有定力,無習氣,那他們還發脾氣嗎?”其實,古來開悟的祖師大德都會發脾氣,而且比沒開悟的時候發的還要大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不過,他們發脾氣和凡夫不同,開悟的人發起脾氣來如同獅子吼,百獸聞之皆喪膽,降妖除魔靠的就是這股爆發力;常人聞之,震耳欲聾,妄念頓消;頑固衆生聞之,傾刻轉變我執。開悟的人前念發脾氣,後念又嘻嘻哈哈,絕沒有嗔恨心和報複心;柔順的時候,別人可以騎在他肩上;發起脾氣時,則無堅不摧。怒目金剛正是如此。

  有人問:“功德福報是何時修來的?”悟前修的是福報,悟時修的是功德,悟後是功德福報同時修,並不是悟後什麼都自然具足,而是悟後什麼都在修,所以悟後什麼都能得。

  有人問:“修行的人是不是最怕遇到事情?”這實則是一個錯誤的認識。事情來時用心做,事情去 時不戀它。用心做就是禅,禅即一心不亂,專注一事。一心做萬事,萬事皆成;萬心做一事,一事也不成。鋤地放在鋤尖上,砍柴放在刀刃上,交友放在真誠上,若能長此以往,即是無事道人。

  有人問:“開悟見性後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其實,見性以後才算走完一半的路程,接著要做的便是繼續修定力,借助人、事、物、理來修定力,再借助定力來斷除習氣煩惱,因爲生生世世阿賴耶識裏儲存的習氣煩惱,非明心見性一刹那能徹底清除。業力也即由習氣構成,被業力牽引,實際就是被習氣牽引。明心見性的人一樣會有財色名利的念頭,不同的是,前念起,後念覺而已。

  所以,明心見性嚴格來講還是屬于見道位,下一步才是修道位,最後是證道位。理論可以頓悟,事情(功夫)要靠漸修。修功夫的時候,心不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絕不可能入魔境。多數著魔的人,都是因爲下意識裏喜歡這些,所以才著魔。

  心理行爲改變了,功夫絕對能夠做上去。換句話講,修行之所以沒有進步, 唯一的原因就是心理行爲沒有真正地改變。既然真修行,爲什麼心理還改變不過來呢?入道要門首先是改變心理行爲,其次才是借助某個方法。

  爲什麼明心見性以後才是修行的開始?一個高中生考入大學以後,便成了大學生,爲什麼還要學習四年,甚至更多年,最後才能獲得大學文憑呢?大學在校生和大學畢業生,爲什麼都叫大學生呢?十年的老教授和剛剛被評上的教授一樣嗎?當然是有區別的。

  我們應該把握以下法則:

  不解法身,不算悟道。報化非真佛,也非說法者。真說者,處處在,處處說。未悟者,處處不見,處處未聞。

  迷則是八識,悟則如來藏。

  念無好壞,住即壞;

  起而無住,念自滅。

  聖人起念,能破念;

  凡夫起念,被念轉。

  修而不解,邪見多;

  解而不修,非真解。

  妄起生境,境生妄;

  妄是真心,生妙用。

  是空非空,乃無住;

  是相即有,不住空。

  是空若住,空也有;

  是有無住,有也空。

  空有未生用,實爲幻中生;

  若是已生用,實爲定中出。

  妄念息處,是真如;

  真如起用,需六根。

  妄自本淨,何需滅;

  若言有滅,是有住。

  度生者,生者從未生;度死者,死者從未死。那你在度誰?是自己需要,而不是他人需要。究竟需要什麼?需要法報化叁身。法有理集,報有悟,應化全憑功德修。

  淨土者,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心中淨土,實無來去,來去皆非真,本地風光,原不動。

  不隨念轉,不被境遷,念起即知,就是禅宗所講的“覺知”。

  美與醜、好與壞都是頭腦強加的。美與醜、好與壞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曆史階段,都有不同的定論,一旦進入內在的源頭,一切都只是一種存在。

  有問必答的老師,不是高明的老師。有問必答,學生靜慮的功夫永遠培養不出來。既不能靜慮,智慧也就不可能打開。

  在教學方面,有時候老師需要現金剛面孔(也即菩薩心腸,金剛面孔),學生才會深思,猛醒。

  心裏妄想紛紛,雜念重重時如何?覺知不斷,何懼它!靈明覺知的出現乃至最後的穩固,靠的就是妄想與雜念的磨練。

  念佛,念經,念咒語,心若散亂,念破喉嚨也枉然。念起,念滅,念念分明,有念也無念。

  種種善法皆是助行,惟有覺照是正行。

  青山本不動,白雲任去來,念念不停留,念念則自滅。

  一本《圓覺》通諸法,無奈世人不願讀。《圓覺經》是修行人必讀之經,不明圓覺,不知如何修道,不通愣嚴,不知如何是道。

  綿綿密密,相續不休是何意?綿是細長意,綿綿,是恒而持久意。密是不疏意,密密,是沒有前後,無有間斷,是一體,不是二體。相續不休,意爲連續不止,行如雲,流如水。

  心是妄,性是空,叁藏十二部經皆是對心性的注解。有了分別,對境集起爲心,性又是心的根源。心是相,性爲體,心性合二爲一又生用。實則體、相、用叁者是一,不是叁。

  明妄心,見真性,生死根源頓時空。明者真明,見者真見,明其無形相,見其真性空。體無形相,用之即顯。相無定形,動之即是。

  明心離相,離相見性,見性相空,相空隨緣,隨緣無我,無我真空,真空寂寂,寂寂不動,不動如如,如如即佛。

  欲明心性,先明六根與六塵。對境心生,即是心性相見,生起者爲心,見到者爲性。六根六塵即是心性的投影。不明六根,不見性;不知六塵,不見心;根塵若分離,心性也無用。

  心性是一,不是二,爲明心性方便故,方把心性分爲二。心是苗,性爲根,無根,也無苗,無苗,不見根,這叫做:順苗找到根,依根而生苗,根苗原本是一體。

  性是生命的根源(苗),和光同塵,此滅,又生彼。生滅僅是現象,根(性)從未生滅。萬物之母即是性,逍遙法外,出生入死的還是性。

  性爲體,心爲相,體相合和,便是用。依用爲相,才顯體,體、相、用不需分。不用,不見心(相),更不能見性(體);處處用,處處見;時時用,時時見。會者,處處會;識者,處處識;不會、不識者,理未通;能會、能識者,還需用功。

  心如明鏡時,對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都看得清清楚楚,既能看見起心動念,也就意味著能守住自己的心,能守住心,也就做得了主。

  起心動念爲影子,心如明鏡,無影不鏡,無鏡不影。心性的關系猶如鏡與影的關系:鏡外無影,影外無鏡。佛與魔的關系亦複如是。

  但用言說,皆非實義。心性本自空,何來體相用?說有說空,皆你需用。若能識鏡遣影,宇宙萬物皆我性之現也。

  禅宗,至簡至易,于日常生活中每件事皆可修禅。一切事物的相用,皆是性的顯現,也是六通齊發。禅雖頓悟,更重漸修。今日頓悟,乃因昔日漸修;今日漸修,則明日頓悟。

  禅是無聲之教,重在落實于日常生活中,若言頓悟,或言慧開,而未能生用者,皆非悟與開。修在事物中,悟在事物中,用在事物中,體現在事物中,乃佛法之精髓也。

  成功的人與事,是用事實體現出來,而非靠語言、智慧,或才幹……

  教不足以論禅,理不足以成功,禅是在用中體現,成功是在落實中幹出來的。

  善讀理者,永不通理,更不通事;善讀事者,事不圓通;理事兼讀者,方能透徹圓融。

  淨土彌陀,乃無上禅法,“一心不亂,淨念相續”,乃禅之覺照也。淨念相續,覺照不失,豈非密宗即生成就?禅淨密皆是即生了生死,何有貴賤之分?

  先師雲:“迷時,法轉人;悟時,人轉法。”是人修法,非法修人也。人邪,修正法,正法也變成邪法;人正,修邪法,邪法也變成正法。

  分別爲著,著即有染,染則有生死;無分別爲淨,淨即無著,無著者,即無佛魔——處無相大定中。

  無名可爲萬物。

  無體可爲萬體。

  有名有體,是物非道。

  佛之一境,非來非去,有來有去者,是妄念所爲,心地清淨者,自然與佛相應。佛雖現前,實無來去,如天上月,是一,非千萬也。心猶水,水清者月自現,千江水清,千江有月,而月實無分身來去。

  唯有家裏人,方知家中事。

  若語門外漢,無疑定遭謗。

  未能明心,皆是盲修;未能見性,皆是瞎練;明心方可見性,見性方爲始修。學佛之人,待明心見性後,方可斷盡習氣。

  過去聖賢皆是先悟後修。悟是理,修是事;理是頓悟,事是漸修。累世舊習,非悟能消,皆是依悟起修,依修而證。

  

  

《心中月 上 如是明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