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今天晴”這是屬于那一法啊?”
這法師呆了!答不出來!臉紅了。這禅師故意逗他,大概是老朋友了,于是說:“那您反問我,我回答!”
“那“昨天下雨今天晴”是那一法啊?”
“這是唯識宗的心不相應行法。”
一點也沒錯,心不相應行法,所以我們緣慮心沒有辦法控製它。譬如時間,說一切唯心,但這自然的現象,根本上識控製不了,總共有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所以說,過去有許多禅師,你看他不講座,他照樣有階等。
“義學叁乘,自有階等”,義學叁乘:聲聞乘(小乘)、緣覺乘(中乘)、菩薩乘(大乘),自有階等啊!《宗鏡錄》是完整的一部佛學大法。爲什麼還要將佛學舉個大綱問號在此,永明壽禅師自問自答:
“答:前標宗門中,已唯提大旨。若決定信入正解無差,則舉一例,諸言思路絕。”
“明心見性成佛,當下即是”。宗旨在前面卷第42時,說得很清楚。一般人都曉得一切唯心,但是那個心?心在哪裏?若說:“我也相信啊!一切唯心”,那你是迷信。一般用的是緣慮心,因爲你沒有見到自性。沒有明心見性以前,你雖然相信,還不能算是真正的正信;要“決定信入,正解無差”,一切知見沒有差錯,功夫到,見地也到,那才是真正的正信。
“則舉一例,諸言思路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沒有話可說。所以釋迦牟尼佛到了最後只好不說話,拈花!說了沒有?說了。語言,不完全只是嘴巴,有表情,全身都在說,才表達完全。但人與人之間往往當面不用開口,也知道對方心意,迦葉微笑,正是一種“身體語言啊!”《指月錄》載,佛說法而後否定一切:“我說法49年,並沒有說一個字。”
當年在大陸上研究佛學的一些朋友很頑皮:
“唉!要講扯謊,我看釋迦牟尼佛第一。”
“去你老兄,怎麼這麼講!”
“他自己說的,“說法49年,無一字可說”,當面不認賬。”
叫人笑得肚皮都笑痛了,大家都知道在說笑話。事實上是否定了一切,但是也真說了真話。這一切理論說了都不是的;直到了,“言思路絕”才是。但是爲什麼還要舉這一部書呢?這是一部中國真正的佛學大綱。
窺見今時學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說。但雲心外無法,念念常隨境生。唯知口說于空;步步恒遊有內。
注意了!爲什麼要寫《宗鏡錄》?因爲慈悲心。看到現在一般學者,用思想頭腦,好高骛遠來學佛,“多著言說”,對于佛法亂七八糟吹得很厲害,吹得頭頭是道。“但雲心外無法,念念常隨境生”,理論講得很高,“心外無法”,但裏頭貪嗔癡慢疑,樣樣具全,念念常隨境轉。“唯知口說于空”,嘴裏講空,“步步恒遊于有內”,每步、每步他都空不了,執著得很厲害。這是永明壽禅師說明爲什麼要作這一部書的原因。禅修到宋朝已經變了樣,不得了,口頭上的佛法太多了。這幾句評論,文章好、字句好、意境好,且都對仗:“但雲心外無法;念念常隨境生。唯知口說于空;步步恒遊有內。”
只總舉心之名字,微細行相不知。
而且一般修禅的人,都在“籠統般若、颟顸佛性”,抓到一點“心”的影子,就認爲悟道了;一點“證”的影子,在無明中便認爲這證了禅,這嚴重的很。
現在一般人只總是舉一個心的名字,對心的功用體會到一點點,可是“心”那微細起的作用,一點都不知道,這個要注意!尤其我們在座用功多年的人,你坐到進入一個定境,卻被心的妄生,思的一面,牽走了而不知道,一樣是走入外道喔!所以見不明,是第二個嚴重問題。
若論無量法門廣說,窮劫不盡。今所錄者,爲成前義。終無別旨,妄有披陳。
進一步說,佛法是無量無邊,方法多的很。現在一般修行的人,抓了一點雞毛就拿它當令箭;抓了一點,就以爲都學完了。“無量法門誓願學”,你學了幾個量呢?問號?要廣說佛經無量法門,窮劫不盡,這劫數完了,再來個劫數,永遠說不完。現在永明壽禅師把叁藏十二部的精華節錄下來成這本書,“爲成前義”,爲大家學佛找出一個正統的真正的理論。“終無別旨,妄有披陳”,並不想另標旨,也不敢妄加意見。
此一心法門,是凡聖之本。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原?
凡夫心地迷了,轉入六道輪回;而悟了本性,就成了聖人。這一明心見性的心地法門,是凡聖的根本,但心的現狀怎麼樣呢?現在國外的心理學、心象學(心的意象,也是心的作用)研究得很多。所以我們打坐,有時候得到清靜,正是心影喔!拿佛學來說,正是心的行相,還在動相喔!還沒有證到心的本體。大家要注意!
所以永明壽禅師再叁告戒,“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源”,先明行相,它的動向,你沒有看清楚,我們打坐得到清靜,那也是行相之一。有時候打坐有光影,有各種境界,那是第六意識,獨影境界之一。這一認錯,嚴重得很,自己對不起自己。
叁種心態,四種體相
故須叁量定其是非。真修匪濫。四分成其體用,正理無虧。
唯識點出來了,因此達摩祖師當時傳給二祖神光時,叫二祖以《楞伽經》印心,楞伽是法相唯識中的五經十一論重點,也是禅宗的重點。
《楞伽經》唯識講叁量——現量、比量、非量。什麼是心的現量?大的心的現量很嚴重喔!舉凡叁千大千世界,一切山河大地,都是心的現量。所以有時候,我們大家用功,偶然一念清靜,叁際脫空,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好像是空,這不過是意識的偶然現量的一部分。你不要認爲前念已滅,前一個思想過去了,後一個思想沒有來。
我以前強調過,你們再體會一下。前面過去了,過去就過去了。未來?未來還沒有來。中間這一段空空洞洞,要你先認識心意識現量的這一面。但是有許多同學,把這個觀念弄錯了,認爲這個意識清明面,就是現量,也錯了。你假設觀想得起來,前念已滅,後念不生,當前一念,真能觀想阿彌陀佛屹立而不動,置心一處,無事不辦!這也是意識的現量。一個是空像的空量,一個是有像的現量。千萬不要弄錯,弄錯嚴重得很,不要說沒有講過。我講了,如果有一點表達不完全,我有口過的;你們聽錯了的,不關我的事。
當然,這是個人小的現量。大而言之,諸位,真到達了大悟的境界,身心桶底脫落,與山河大地,整個叁千大千世界,混而合一,如庵摩羅果在手掌中一樣,一點灰塵,如夢如泡,那才是證到心意識的現量。不要妄認爲,喔!我這一下就做到了,那很嚴重。平常有一點“空”,就認爲這就是“禅”喔!千萬不要錯認了這個現量境界。
比量:我們一切緣慮心,一切的思想,一切的學問,一切的聰明,都是比量來的。比量是爲計較心來的,一切後天受來的知識,比如我們買東西,這個大,這個小;這個是,這個非;這是因,這是果,這是緣,這都屬于比量。
那非量呢?精神病的時候,或是到我們要死的時候,腦子毀壞的時候,有時打坐的時候,出現的那個境界是非量的境界。非量是錯誤,但也不能完全說它錯誤,以現代新名詞“心影”來說是另一種現量。如果著了魔境,就會把非量當成真實現量。
所以永明壽師說,要修禅悟道,“故須叁量,定其是非”,不要籠統。籠統而認爲那就是悟了,那真是“誤”了,聰明反被聰明誤了。一定要在這叁量上分別得清清楚楚。“真修匪濫”,真的修行不可以馬虎一點,不能摻水。
“四分成其體用”,四分,唯識的相分、見分。一切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都是現象,現象就是相分。而見分呢?我們知道,相分的那個能知之性後面是見道的見分。所以明心見性,是見道的,見道不是證道,不可把禅搞籠統了;以唯識學來說,見道就是見道。
《楞嚴經》上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非見能及”,第一個“見”是能見之見。第二個“見”是所見之見,見相分之見。我們眼睛能看東西,這是眼識的作用,能見到眼識作用的那個能見之見,見那個見道。“見見之時,見非是見”,那個見道之見,不是所見之見。看到光,看到空,那都是影像。“見猶離見”那個能見之見,能所兩空了以後,“非見所及”,姑且稱“見道”,不是我們心見、眼見所能到達的。
這是《楞嚴經》上所提到的,但是現在一般的人都在拼命批駁這部經典。有一預言,《楞嚴經》是所有佛經中最後傳入中土的;將來佛法衰微時,它又會是最先失傳的,那末法就來了。所以我要將《楞嚴經》翻作白話,就是怕它失傳了。因爲到了清末民初,梁啓超指楞嚴是一部僞經。梁氏對佛法的研究較晚且無深刻工夫和造詣,但他當時頗負盛名,所以一舉此說,隨聲附和者不少。所以盛名所致的因果很大。爲人千萬莫出名,一句話錯了,所種的因不只一生啊!
(編案:有關《楞嚴經》之傳入經過及論證,請閱懷師所著《楞嚴大義今釋》之敘言部分)
唯識中指出,見分,見到還不算數,還要證分,身心投入證到這個境界。你說“空”,眼睛一閉,什麼都不知道;那不是空,那叫大昏沈。現量沒有弄清楚。若說:“我有一點知識,大概也清楚。”那叫細昏沈,佛學要有一點研究,心性要分清楚,不然誤了自己,何必學佛?所以要證分,證到這山河大地合一的法界同體。這不是一句空話,要證到;證了還不算,你證的對不對?還要考查考查,叫證自證分。唯識的叁量四分,有條理、有秩序、有理論、有實驗,步步絲絲入扣,是非常科學的。所以永明壽禅師說,你們用功,明心見性而證道的,就拿這代理尺碼來量一量。“故須叁量定其是非,真修匪濫,四分成其體用,正理無虧”。
然後十因四緣,辯染淨之生處。
你悟了道以後,以十因四緣來辯,來決定。那麼你愛生西方極樂淨土也好,東方也好,都可以。
(編案:十因爲:一、隨說因;二、觀待因;叁、牽引因;四、攝受因;五、生起因;六、引發因;七、定別因;八、同事因;九、相違因;十、不相違因。詳見《瑜伽師地論》卷38。舊譯四緣爲:一、因緣:六根爲因,六塵爲緣。二、次第緣:心心所法,次第無間,相續生起。叁、緣緣:心心所法,由托緣而生還,是自心之所緣慮。四、增上緣:六根能照境發識,有增上力用,諸法生時,不生障礙。新譯四緣爲:因緣、等無間緣、緣緣、增上緣。詳見《瑜伽師地論》卷叁、卷五十一、卷八十五、《成唯識論》卷七、《俱舍論》卷七以及《大毗婆沙論》卷21。)
叁報五果。鑒真俗之所歸。
叁時報應,五種果位,你愛出家求真入道也可以,在家、在俗修行也可以,只要你正見清楚。
(編案:叁報爲:一、現報:依現在之業,受于現在之果報。二、生報:依此生之業,受于次生之果報。叁、後報:由作業之生,隔二生以上後所受之果報。五果爲:一、異熟果;二、等流果;叁、離系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此五果順序及解釋,各種論典略有不同,詳見《顯揚論》卷18、《俱舍論》卷6、《瑜伽師地論》卷28、《辯中論》卷下,尤其《大毗婆沙論》卷121,除總說外,別說更爲詳細。)
則能斥小除邪,刳情破執。
懂了這個道理,自然不會走小乘的路子,也不會走邪門外道的路子,更不會被妄想情感所困住,不會落在一般的執著上面。所以他再叁的說明,著《宗鏡錄》是爲了後世的學者,才有這慈悲的著作。
《宗鏡錄略講上冊 (第十五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