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中出現自發功的原因
針對他這種現象(一位東北的男居士,靜坐時出現的現象)我們今天晚上來進行討論。他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爲,當生理的氣機既沈不下去,又沖不出來時,就會不停地動。再嚴重時會蹦蹦跳跳,甚至手腳有規律地拍打。尤其是體質不健康的人,當生理氣機發動時,往往自己做不了主。不懂的人以爲是出了偏差,其實是正常現象。尤其是結過婚的男男女女,更易出現這種現象。童子身則少。
有的人感到自己的大小周天在轉動,這不是暢通。真正通了就感覺不到轉動。就像一只瓶子裏裝滿了水,就不會流動。之所以感覺到流動,就說明還有空間、未充滿。有的人以爲身體上有氣機轉動是好現象,甚至以爲功夫層次很高。實際上根本沒有進入修心態,只有進入修心態,才叫修道。氣功,頂多進入二禅。修氣,只能叫修身,不能叫修道。但修道之前,確實要修身。因爲身體不健康無法修道。如靜坐時,刻意求氣,當有人告訴你大、小周天的走向路線,你會用意識去引導它,時間久了,是你的意識在轉動。即使是氣機的轉動,也只是初級階段。因爲不把身空掉,根本無法入門。身體百年之內就要空掉。爲什麼佛法不講修身體的氣機?因爲身體的變化再大,而心態未轉變是沒有用的。
當這種氣機發動後,身體會有規則地抖動、轉動。明白這個道理後,就不要去製止它,而是讓身體自然高度地放松。有的人很難放松,那就要給它點暗示。只有身體完全放松了,産生的氣機才能暢通,進而充盈,人也會自然靜下來。大家坐在這兒這麼浮躁,就是氣沒有沈下來、氣脈沒有充盈。氣脈果真充盈了,氣不再流通,如同風止了,樹葉才不動了。
生理的氣機充滿了,心理的雜念就産生不起來,身體自然如嬰兒。如果靜坐久了,身體還棒棒硬,說明身體的氣機還沒有轉動。老子說:“專氣至柔,能如嬰兒。”他這個“氣”不是指呼吸之氣,而是指體內先天之氣。呼吸之氣如同火柴,能點燃體內之氣。
他(東北居士)今年41歲,正處于生理高峰期,可他給人的感覺,像60多歲。靜坐以後,體內的元氣産生了一點點,所謂的“氣功舞蹈”、“自然舞”,都是因爲體內的氣機轉動而引起的。當一個人越是靜的時候,身體的元氣産生的越多。(此時居士挪到後邊坐,大喊大動,其妻問師父,怎樣對治能好?)怎麼能好呢?一個是禁欲,一個是練七個動作(蓮花生動功),將體內的經絡打通。就像水管,拉直了,水流動的就特別暢通。控製不住時,由于“氣”自然往上沖,會不自主地打噴嚏。得過肝炎的人都知道,右肋會痛,就是氣在走動而致。往往不懂這個道理,會感到茫然,如出現這種情況,不要放棄,讓體內的真氣不斷補充、補充……可有的人以爲是偏差,往往會放棄。
爲什麼會自動合掌、拍打?因爲左屬陽、右屬陰,陰陽和合時兩股力量要合在一起,所以就會産生合掌、拍打的動作。爲什麼捶打兩側的腎區呢?因爲左腎産生陽氣,右腎産生陰氣,陰陽二氣平衡,才能靜下來,否則沒有辦法靜下來。爲什麼成熟以後的男女,要有性生活?就是因爲體內的陰陽二氣不能平衡。在印度、西藏,有陰陽雙修的方法,那是沒辦法之法。每個人體內原本就有陰陽二氣,根本不須借助于外邊來修。古人講“陰陽雙修”,實際是指獨身一人體內的陰陽雙修。如果要男女雙修才能成就,那麼古時候許多高僧、大德都是一個人修成的,又如何解釋呢?當一個人體內陰、陽平衡時,根本不需要夫妻生活。尤其童子身開始修煉的人,當他們修到一定程度時,無論走到哪裏,在任何一個地方修煉,都能把那裏的磁場改變,使之陰陽平衡。我們常說:某個地方磁場好、加持力強。是因爲有大修行人在這裏住過,不是他有意的加持,而是他能自然改變這裏的磁場。一個人只有陰陽和合,身體才能處于甯靜狀態。當一個人發火時,爲什麼要喊叫、要打人?如果是年輕人,是血氣方剛;如果是老年人就是因爲氣沒有沈下來,而導致心靜不下來。
像他(居士)這種情況,說明體內陽氣還不是很少。如果陰氣重,表現不是此種狀態,而是很容易與幽靈界的衆生溝通。正因爲他是男同志,陽氣比陰氣高。處在現在這種狀態,如果猛用功,100天就能突破。本來像他這種人坐在這裏,心是很靜的,可是因爲生理上的這股氣突然産生、突然發動,就出現了這些現象。當一個人睡覺或者疲勞時,就會出現不由自主地抽動,這都是因爲身體虛弱而造成的。每個人都有過這種體驗,你們都見過嬰兒在睡眠狀態下,會突然産生顫動,就是因爲體內的真氣在走動、沖撞産生的現象。因爲嬰兒的元氣也不是很充盈,身體虛弱的人也是元氣很少,所以其原理是一樣的。一旦通過靜坐,元氣充足了,繼而會出現有規則的抖動。
大家打坐都喜歡把腿包得嚴嚴的。如果坐在這兒靜不下來,完全沒有必要包那麼嚴。如果你禅定功夫很深,一坐下來就能入定,也沒有必要蓋腿。爲什麼要蓋?什麼情況下才需要蓋毯子?都說是怕受涼、怕風濕。在座的哪一位也不到要蓋腿的層次。人睡著了爲什麼容易著涼?因爲睡著後毛孔都張開了,周圍的空氣容易被吸進去。我們坐在這兒沒有放松,毛孔怎麼會張開?膝蓋怎麼會著涼?如果禅定功夫很深,叁昧真火(精、氣、神)産生,怎麼會著涼呢?就如同熊熊火爐中投入木柴,只會燒得更旺。古時候在深山裏修煉的人都穿得很少。我在西藏的時候,那麼冷的天氣,打坐時經常是穿著短褲。有的道友連短褲也不穿。只有當身體剛放松,又未完全放松,毛孔剛張開,還未完全張開時,才需要蓋毯子。現在我們坐在這兒,毛孔沒張開,外面的寒氣根本進不來。爲什麼印度煉瑜伽功的人,鼻孔紮起來,把他扔到水裏、埋到土裏不會死?因爲他全身的毛孔張開了(完全可以代替鼻子的呼吸)。你們聽了,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就是要先把氣沈下來,氣沈下來心就安了。即所謂的“氣住神閑”。頭腦活動特別旺盛,正說明氣沒沈下來,雜念多。只有氣沈下來,思想意識才能高度集中。但是,刻意往下沈,往往會導致氣郁,氣郁進而會造成血瘀。有好多靜坐的人,爲了追求很快入定,會刻意把氣沈下來,時間久了,身體會有很多地方痛,就是氣、血瘀滯造成的。因爲古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在靜坐前一定要調姿勢、調呼吸、調意念。身體一擺正,呼吸就暢通,進而心氣就暢通,意識也就容易靜下來。
他這種情況,就是因爲氣脈不暢通導致的。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猛的被驚嚇似的。實際上是不由自主的動作。比如天氣很冷時,不由自主地打了個冷戰,或者哆嗦,都是因爲體內的生理氣機在抖動。
實際上古人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是他們自己的經驗之談,既不是道聽途說,也不是經書上講的。爲什麼現在寺院裏打坐時,都不講調姿勢?因爲這種方法已經失傳了。你問他方法,他讓你只管坐去。靠死坐又能出幾個人才呢?如同龜毛兔角!初祖達摩,本身就有一套調身心的方法,知道的人已經很少了。都知道坐禅是“無爲法”,如果連“有爲”都修不好,怎麼能把無爲法修好呢?
有時我們感覺很累,也是因爲“氣”接不上來。當一個人中氣很足時,一定很愛說話。因爲他不講話,前胸會憋得難受。只有通過不停地說,把這股氣發出去,才不會使前胸憋得難受。如果通過修煉,變得不愛說話了,說一句都會感到很累。這是因爲“上氣”不接“下氣”,上氣放出去了,下氣上不來,所以會感到很累。說話多的人,丹田的氣不容易充足,因爲說話要靠丹田之氣來補充。
在靜坐時一定要少吃飯,飲食減少後,也很容易使身體的氣機暢通。飯吃多了容易使身體的氣機阻塞。爲什麼飯後容易犯睏?因爲胃裏裝滿食物之後,全身的能量,包括頭部的,都會從四面八方到胃部來幫助消化。頭部的血流減少,缺氧,所以容易犯睏,不願活動。大家都知道這種現象,但不知是爲什麼。這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沒有吃飽,或不很餓的時候,頭腦很清楚。所以說“吃飽了,把人漲傻了。”佛門裏主張“日中一食”,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爲了開智慧。實際上過午不食,好處非常多。
現在到了春季,雨量也增多了。今天進洞會比較潮濕。你們會有什麼反應?如果陽氣旺,處在今天這個環境,就如同進入清涼世界!如陰氣較重,會有陰森森、冷飕飕的感覺。
問:是否每個人打坐都會出現這種情況(上述居士的情況)?
師:身體弱者易出現。尤其是結過婚的體弱者。
問:每次打坐都要咳嗽,怎麼回事?
師:是肺寒所致,《童蒙止觀》講肺寒要發“咝”音。
* 像他這種情況,一旦沖出去,頭發會長出來,(居士已謝頂)。他應該多鍛煉身體,或進行強度勞動。因爲他畫畫時,精力全部集中在筆上,一旦靜坐,氣會各就各位。
* 打坐時會感到有人喊你、聽到唱歌,都是過去世腦子裏錄進去的東西,不是外邊的聲音。
* 有個道友圍著拐杖走了七天七夜入定了。49歲走掉了。人們原來問他什麼時間走?他答: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