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走出修行的誤區——關于菩提心▪P2

  ..續本文上一頁他想到衆生的痛苦,心裏實在難受,眼淚忍也忍不住就流了出來。等我長到能理解老堪布的悲心的年紀,他老人家已經圓寂了。

   悲心的訓練與慈心一樣,也是從自己或任何一個最能激起你悲憫之情的人或動物開始,逐步擴展到親人、朋友、認識卻不相幹的人、陌生人、憎惡的人、及至所有衆生。自己在經曆痛苦時,努力保持住覺察,看到情緒的變化,看到自己的反應,看到脆弱、怨恨和驚慌,同時盡量把心敞開。這時你能了解報紙上、電視裏、書本中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心裏的感受了。他們無論做什麼,你都不會詫異,你都能體諒。謙卑、寬容、感恩這些詞彙背後的深義,此時你方開始理解。

   當我們看到苦難的景象,不要馬上把頭扭開,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去體驗其中的痛苦,並盡己所能地伸出援手。這是我們學習如何生活的重要課程。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中詳細講述了自他相換的修法,把痛苦、煩憂吸進自己心裏,把喜樂、輕松釋放出來。自他相換又稱爲施受法,施與和接受。日常工作、生活中隨時隨地各種具體的情境下,都可以通過觀想,爲自己和其他衆生修這個法。比如,自己感覺到壓抑、疲憊時,先安靜片刻專注于內心的感受,看到那個在壓力下疲憊不堪的自己,然後深深地吸氣,把壓抑、疲倦等等不適感吸進來,呼氣時把輕松和旺盛的精力送出去給自己和其他人。吸氣和呼氣過程中的觀想可以非常具體。如果你的朋友不小心把手割破了,你可以盡量去觀想他的傷口,去感受他的疼痛,然後通過綿長的吸氣把那種痛感吸進來,呼氣時觀想給他送去止血貼、創傷藥和止痛片。如果你知道對方最需要什麼,或者什麼東西最能令對方歡喜、放松,你就可以在呼氣時觀想送給他什麼,一杯清茶,一段音樂,都可以。如果你不知道該送出什麼,則設身處地想象一下自己在同樣情境中會需要什麼,然後把它送出去。

   悲心的基礎是平等。有上下之分、人我之分,便無法完全體悟萬物同源的那份親情。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可憐那些境況不佳的人,那樣我們非但不能經驗、分擔他們的痛苦,反而會給他們造成新的傷害。被人憐憫的滋味是不好受的。人在困境中比其他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平等的溝通,所以我們發悲心時要有溝通的強烈願望。我們做的不是施與,而是分享。

   當然,謙卑到任人踐踏也是不可取的。把自己放得太高或太低都無法實現順利的溝通。慈悲是真心希望所有衆生都得到安樂、遠離痛苦,有時一味退讓只會助長他人的侵略性和執著,卻不能使他們快樂或免于痛苦。

   有悲心自然會遠離嗔恨心,但實踐中某些人的悲心卻有可能引發嗔恨心。比如在放生時會對殺生者産生強烈的偏見。這時不妨看看自己的心,我們很顯然是把自己歸入了代表道德、正義和值得拯救的一邊,而對方則是無藥可救、不值得慈悲的。人的劃分可沒法這樣簡單。每個人都有良善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只要內心還有執著,就不能避免對人對己的傷害,所以嫌惡那些無明習氣更重的人,就像是五十步笑百步。一個人不會因爲貼上了道德或不道德的標簽,就能解脫或不得解脫。解脫超越了這些。慈悲行者堅信一切衆生解脫的潛力,因而不肯舍棄任何衆生。

   我小時候常因出身不好受人欺負,心裏也會生起氣惱的念頭,但那只是小孩子一時的沖動,事情過去就過去了,不會對任何人記恨在心。學佛後,面對破壞佛法、毀謗上師的人,要說我當時一點想法也沒有,那是打妄語,但是我沒有真正怨恨過一個人。對他們,我反倒更加同情。社會上很多人羨慕權勢、財富和能力,但這些東西若運用不當,便會成爲造惡的條件。不僅如此,人生短暫,榮華富貴到頭也不過幾十年,死時什麼都帶不走,反而因爲放不下的東西更多而更加痛苦。

   慈悲心的訓練讓我們的氣度逐漸開闊,平和之中帶著喜樂。喜樂針對自己是感恩,針對他人是隨喜。法王如意寶曾說感恩是最爲寶貴的一種品格。對罹患滿足感缺乏症的現代人來說,喜樂是個陌生東西,不知感念自己福報的人大概很難理解那種無所希求的歡喜。在藏地,傳統佛法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觀修暇滿難得,對自己值遇的一切由衷地珍惜和感激。一般人能做到珍惜美好的經曆,而修行人卻要在困境中依然感念自己的福報。我有一位弟子,他的未婚妻八年前患尿毒症,長期靠透析維持生命。從二十幾歲到叁十幾歲,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他們相伴相隨在醫院的病房間輾轉度過。他們沒有自己的房子也沒有積蓄,卻過得平和安樂。他們從不抱怨什麼,反而真心地認爲生而爲人、得聞佛法的自己非常非常幸運。

   由于珍惜和感激,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自然而然心懷恭敬。在這個浮躁散亂的年代裏,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莊重而專注地做事,所以我們的生活中少了很多優雅的東西。喜樂幫助我們找回內心的莊重和優雅。

   爲別人的成功、健康、善舉、快樂等等而高興就是隨喜。只有開始隨喜這項訓練時,人們才會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麼強,多麼容易被激發。看似輕而易舉的隨喜,實際做起來卻有相當難度,必須像訓練慈悲心那樣,有步驟地逐漸擴大隨喜的範圍。是從親近的人開始還是從陌生人開始並不重要,關鍵是找到最容易把“真替你高興”說出口的對象。有人也許更容易嫉妒近在身旁的人,而對莫不相幹或遠處的人是否比自己好沒有太大反應;有人恰好相反,隨喜親友不成問題,卻見不得其他人走好運。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嫉妒心強,但也很少有人能毫不費力、心甘情願地隨喜他人。大家都知道嫉妒除了蒙蔽我們的雙眼,使我們看不見別人的優點,並讓我們的內心倍受煎熬外,什麼好處也給不了我們。可是因爲嫉妒總能僞裝成其它情緒,我們一不小心就會受它騙。你力求冷靜和客觀,有可能只是你不想隨喜贊歎某人。你的委屈和失落也許不過是嫉妒心在發作而已。

   嫉妒善于僞裝,不過說實話,我們心裏還是一眼就能把它看破,只是對外不想承認自己妒火中燒罷了,因爲我們潛意識裏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弱點在哪裏。嫉妒表面上是對別人不滿,實際上反映的是對自己不滿。我們在哪些方面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就會在哪些方面表現出對別人的嫉妒。從這個角度說,嫉妒心像是探照燈,照見潛藏在內心深處的不滿和執著。如果我們能訓練自己逐漸放松這些不滿和執著,就能慢慢減弱嫉妒心,嘗試去隨喜別人的功德。

   慈、悲、喜心都強調平等。大乘修行人不會爲了顯示公正而力求平等。只因爲內心足夠開放,對一切都能欣然接受,他的所見往往超越了人我、親疏、好惡,所以他能自然地平等對待衆生,包容一切,毫無偏見。是爲舍無量心。傳統上,四無量心的訓練一般都從舍心開始。舍乃慈悲行的起點和基礎。《普賢上師言教》中有一個生動的比喻:修舍無量心就像歡迎所有人參加一場宴會,沒有人會被拒之門外。

   我們把慈、悲、喜、舍分開來講是爲了訓練更加方便、有力,實際上這四無量心並非各個獨立。慈悲、歡喜若非以平等心爲基礎,則不夠清淨,不是無量心。所謂無量,指發心的對象範圍廣大,無邊無際、無有窮盡;發心的功德不可計量。平等心中若沒有慈悲、歡喜,就變成了冷漠和無動于衷。四無量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涵蓋、融會貫通的。

   在四無量心的攝持下,我們願一切衆生獲得無上正等覺,徹底擺脫痛苦、得到安樂。這種發願稱爲願菩提心。你可以願自己先覺悟,之後再引導衆生離苦得樂;也可以發願與其他衆生一起度過輪回苦海,到達解脫的彼岸;或者像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那樣,除非所有衆生都自由解脫,否則,誓不成覺。發心有大小而無優劣,每個人都可根據自己的因緣發菩提心。只要誠實並且是真心爲了衆生的解脫,發心無論大小都值得贊歎。如果只是爲了做一個“標准”的大乘菩薩,覺得“應該”有最大的發心而去發心的話,則沒有必要。

   發菩提心之後,我們還是會自私、愚昧。沒有關系,每個人都會這樣。從生起菩提心到圓滿證悟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我們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種有力的方法攝持自己的言行,以幫助實現願望,這便是行菩提心。願、行菩提心統稱爲世俗菩提心。經過長期修行,不斷積累福、慧資糧,我們最終將見到諸法實相,即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只有通過修行才能證到,而世俗菩提心則是通過儀軌發願、受持,並以六度萬行令其日益增上。初學者的世俗菩提心毫無疑問帶有做作的成份,不過持續的薰習最終能將做作的菩提心轉化爲自然流露的菩提心。

   六度,梵語稱六波羅蜜,意爲“渡到彼岸”。渡到彼岸,比喻我們借助這六種方法,超越二元對立的狹隘思想,達到豁然開朗的自由境地。六度涵蓋的範圍非常廣,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和月稱菩薩的《入中論》等所講的即是六度。這裏只是簡單地闡釋六度的基本涵義。六度不是“優秀佛教徒”的行爲准則,不是“必須這樣”、“不准那樣”之類的硬性規定。在大乘修行者的世界裏,菩提心攝持下的一切行爲都是方便善巧的。

   不是因爲你是佛教徒,不對弱者表示同情便覺得很沒面子,你才去布施。出于宗教或哲學的動機去行善,是不符合佛陀教法的。布施的精髓是舍棄貪執。把自己不要或不看重的東西送出去,不論東西本身貴重與否,都不算清淨的布施。我們通過布施來破除自己的貪愛和執著,所以並不存在施惠于人這回事,也就沒有必要居高臨下、沾沾自喜,或爲布施的結果牽腸挂肚。布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給予。如果別人需要的東西,我們有,就給他。爲了布施而刻意去爭取、去積累財物,布施本身便成爲一種執著,顯然與布施的精神相違背。對已擁有的,隨時能放棄;對未擁有的,不再貪求,內心滿足,這便是最好的布施。

   上面講的主要是財物布施,但同樣的原則也適用于法布施和無畏施。

   戒律常被人誤解爲束縛。把自己五花大綁,困在條條框框之中動彈不得。這只是跟自己過意不去,佛教徒的持戒不會這樣生硬無趣。戒律指適當的行爲,持戒是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其目的是不傷害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衆生。留意觀察言行,我們會發現自己總是在錯誤的時間、地點做錯誤的事,像一只闖進瓷器店的大象,把周圍弄得一團糟,自己也滿身是傷。佛陀慈悲地教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協調起來,不再因爲笨拙而受苦。看見我們裝模作樣、自欺欺人而又總是弄巧成拙的情景,諸佛菩薩都會發笑。所以,持明無畏洲說:持戒就是所作所爲別再讓諸佛菩薩發笑了,不然在他們面前該多麼難爲情。

   行爲精准意味著我們須保持正念,不輕易對狀況下評斷、做反彈。這正是忍辱的要義。任何情況都能適應,任何可能性都會被接受,大乘修行者的內心始終是開放的。沒有趨避,所以沒有恐懼,也不會不耐煩。他的心太柔韌、開闊,可以無憂無懼地包容一切。修忍辱波羅蜜的行者就像大地,因爲有承載萬物的能力,才匍匐在萬物的腳下。

   通過布施,我們學習放下貪著,執著減輕,行爲便不那麼容易造成傷害,這是持戒;不容易起嗔恚心,這是忍辱。生活中由此而來的變化令人歡欣鼓舞,于是我們的六度之行進入到一個新階段,歡喜、持續修行的階段。不是因爲必須而勤奮去做事。我們對自己的創造力,對自己的變化充滿了興趣,因而想知道得更多。如果生活過于繁複,妨礙了這種求知,我們便歡歡喜喜地讓生活簡單;如果這種求知需要一輩子,我們便一輩子歡歡喜喜地走在求知之路上,不因爲旅途艱辛漫長、看不到終點也似乎沒有終點而著急、沮喪。這就是精進。

   禅定指舍棄散亂。一般未經過禅修訓練的人很難把握自己的心念,總會不由自主地攀緣外境。沒有定力而企圖在喧鬧之中不散亂,幾乎是不可能的。對初學者而言,寂靜處遠離誘惑和嘈雜,是幫助生起禅定的理想環境。前輩的修行者們也一再贊歎寂靜之地的殊勝功德。如果能安住,能不離清醒的覺知,則一切行動都可以是禅定。

   般若空性超越文字,從感受上來說,它比較接近于內心的極度開放狀態,清明,遼闊,不固著,不僵化,不拒絕,不期求,不留戀,一切皆有可能。以開放、清明的心去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你將體會到無所不在的空性。

   我們很真誠地發了菩提心,願意從此走上大乘菩薩道,可心底還是竊竊希望情況一旦變糟,自己有路可退。這毫不奇怪,總想開溜是我們的一貫反應。如果不是假設有路可退,我們恐怕什麼事都不敢做。然而,在我們的世界裏,時間是單向的,人生根本就是一條單行道。任何事情發生了就無法重來,我們也無路可退。菩薩戒幫助我們放下早先的自欺。

   如果真的相信輪回中所有衆生在本性上皆與諸佛無別,就該知道:在與衆生的關系上,我們早已別無選擇。菩薩戒不是無中生有,事實本來如此,受戒前後發生變化的只是我們的心態。受戒意味著我們不再以爲自己與衆生是割離的,不再相信自己與衆生能割離開。這個認識如此鮮明有力,不斷鼓舞著我們尚很脆弱的菩提心。有人把菩提心比喻成一粒種子,菩薩戒則是土壤、陽光、雨露,呵護種子生根、發芽、成長。

   菩提心平凡樸實到常被人忽視,但它是大乘佛法一切修爲的基礎。有人問我:菩提心的修持需要多久?我的答案是:“生生世世”。

   本來,登地以上菩薩、親見本尊或者精通經論的修行人才有資格著書立說,闡釋佛法,而我只是個凡夫,只因看到身邊很多人在修行過程中陷入困惑,我才把自己微不足道的學佛經曆和感受寫出來,希望能有所幫助。其中難免有錯漏,我在此祈求諸佛菩薩的寬宥;也請讀者看在我真誠菩提心的份上,勿多怪咎。

   希阿榮博堪布口述,于公曆11月19日(藏曆九月二十二天降日)完成文字整理。當年釋迦牟尼佛升到叁十叁天爲母親說法叁個月後重回人間。後人把佛陀重降人間的那一天定爲天降日,以紀念佛陀爲母說法的功德。希阿榮博堪布希望所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生起珍貴的菩提心。

  

《走出修行的誤區——關于菩提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