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給別人看的,所以它甚至都不必與所謂慈善行爲挂鈎。你可以特意繞道去關照小區門口那家快餐店的生意,也可以爲了創造一個就業機會而請保姆來家裏幫忙。很多人都生活在匮乏之中,需要改善生活,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接受施舍。給別人一個自食其力掙錢的機會,從廣義上來說,也是一種布施。
我們不僅可以捐助財物,還可以貢獻時間和精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我知道,很多人去災區做志願者,照顧傷員,協助溝通。災難過後,我們的社會繼續需要這種志願服務,幫助孤兒、殘疾人、孤寡老人、流浪者。這個世界的問題不僅是貧窮和饑餓,還有孤獨和冷漠。
佛教中有法布施,就是爲人講解佛法,讓人獲得利益。其實我們可以從更廣泛的意義上理解法布施。就思想而言,凡是符合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思想都可以納入佛教思想的範疇;就行爲而言,凡是棄惡揚善的行爲都是佛教倡導的行爲。所以,勸人行善,在別人困難的時候給予安慰、鼓勵,幫助人樹立積極的價值觀、人生觀,使人成爲更有愛心和責任感、人格更完整的人,這些都是法布施。
布施讓我們學會放松,不再把一切都緊緊抓在手中,也不再只關注自己。我們驚奇地發現,原來給予是會讓人感到豐足而不是感到貧乏的。布施的目的是學習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從而更好地幫助別人,所以布施的發心很重要,如果是爲了做秀或者競爭,那麼布施反而強化了對自我的執著,並且施者從中得到的快樂和自尊也會極其有限。
我們一直以來都有很強烈的貧乏感,覺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夠令人滿意。這種情況在現代社會表現得更爲突出,尤其是在大城市,人們或多或少都被一股莫名的焦慮、不滿困擾。這背後的原因很複雜,不過我想一些看上去簡單的方法也許會有所幫助。比如學習欣賞自己生活中的亮點。情緒低落的時候想一想:其實自己還不是很慘,至少還有一個人關心我,還有一個地方棲身,還有一份工作,自己也不是一無是處,唱歌不錯,還會修電腦,也曾經做過好事,比如在公車上給人讓座……多想想自己的優點,心情會開朗一些。樂觀、知足是現代人很需要去培養的心態,否則,面對競爭的壓力、各種各樣的選擇和誘惑,生活很容易便會失去平衡並籠罩在焦慮的陰影中。調整心態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爲了自己和其他人的幸福,我們應該努力去做。
有時,我們的悲慘處境可能完全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實際情況遠沒那麼糟,但即使是真的陷入困境,也要學會忍辱。忍辱指不畏艱難,能夠忍耐並有勇氣克服困難,同時對一切、即使對有可能傷害自己的人,也不失去慈悲心。
講到不畏艱難,人們總認爲那主要與意志力有關。的確,有人僅憑堅強的毅力就可以挺過難關,但這不是我所說的忍辱。忍辱是因爲了知事情的緣起、因果,而坦然接受自己的處境,這與怯懦完全不同。忍辱中的勇氣也不是來自于意志力,它來自于內心的柔軟和開放,在生活的困難打擊下,努力不讓內心變得僵硬麻木,就算在最難的時刻,也要努力保持心中的善意。
地震中有一個女孩子在廢墟下壓了十幾個小時,被救出來的那一刻,她對營救隊員說:打擾你們了;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你們。很多人被女孩子的話深深打動,也有人說她只是漢語表達能力不好,情緒激動之下詞不達意。也許她真的漢語不夠好,用詞不夠准確,但是她要表達的意思是很明顯的:給大家添麻煩了,她感到很抱歉!在這種情況下,這位可愛的女孩沒有想自己是多麼不幸、無辜,她滿懷謙卑地向別人表達著心中的感激和善意。
因爲忍辱,我們在困難中才不會輕易被負面情緒擊垮,而是保持判斷力,采取適當的、平和的方式解決問題,避免進一步的傷害。忍辱也讓我們寬容、理性,與人融洽相處,建立友誼,所以忍辱的另一層含義是容忍,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尊重分歧和不同。這的確很難,因爲人人都只想改變別人,不想改變自己。
轉化內心是艱難的,無始以來形成的頑固習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我們要學會忍辱,忍受、克服修行路上的困難挫折,心中始終不忘我們的目標是有情衆生都遠離痛苦、獲得安樂。
願逝者往生西方極樂淨土!願通過我們的善心善行,爲生者創造一片人間淨土!
玉樹地震以來,一些弟子向我表達心中的困惑:爲什麼災難如此頻繁?爲什麼在佛法興盛之地也會發生災難?佛法的加持力何在?爲什麼修持佛法還是不能避免無常?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少。我沒有立刻給予解答,一來現在仍然是爲地震死難者念經超度的共修法會期間,我希望大家都能專心爲逝者念經回向,不受其它事情過多的幹擾;其二,這些問題不是叁言兩語能說清楚,而自去年底以來我便一直在病中,每天吃藥、治療,體力腦力均不濟。我想,災難頻發,我們的確應該從更深的層面去思考一些問題了,而不必急于給出簡單化的答案。所以,近一個月來,我斷斷續續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請身邊弟子記錄下來,最後整理成了這篇文章。
我並不認爲文章對與災難相關的問題做出了較爲全面的分析,那也不是我的初衷,我只是試圖去回答一些弟子提出的問題,以幫助他們澄清疑惑,而在解答的過程中,我有意地把大家觀察的焦點從表面的災難引向災難背後更深層的原因,希望這種嘗試能激發大家去思考,去提出更多更精辟的見解。
關于這篇文章,我的基本思路是這樣的:我發現弟子們提出的一些問題與他們對無常的理解不夠全面有關,所以文章便從無常講起,講到什麼是無常,如何看待無常。然而,光講無常只是停留在現象的表面,爲什麼會有災難,還得探究現象背後的原因,這樣,文章第二部分就自然講到因果。在這一部分,我著重講的是因果不虛的道理,而沒有一條條具體地列出災難形成的原因。那很不現實,除了佛陀,沒有人能做得到。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不用去思考災難的成因了。我只是想請大家注意:任何現象背後的因果關系都是極其複雜的,不可武斷、簡單化、孤立地分析問題。文章第叁部分仍然在講因果,講到事物的相互關聯,人們短視的行爲造成種種問題。第四、第五部分講的是爲災區、爲這個災難頻發的世界,我們能做些什麼,應該不僅是一時的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律和培養慈悲心。
佛教認爲我執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所以要從根本上止息痛苦必須放下我執,建立空性的見解。在這篇文章中我沒有談到空性,我認爲對大多數人來說,證悟空性還有待時日,而在證悟空性之前,仍然有很多事值得去做,比如自律、助人,比如培養基本的倫理道德,參與建設有利于衆生共存的祥和環境等等,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衆生的痛苦、增加衆生的快樂。
我們一方面要在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細微之處取舍善惡因果,另一方面要精進不辍聞思佛法,努力建立空性的見解。證悟空性之後,痛苦自然止息,菩提心自然堅固。
讓我們把修持善法的功德回向衆生,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樂!
希阿榮博 完成于藏曆鐵虎年叁月二十二日(公元二零一零年五月五日)
《從玉樹說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