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道之法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民國七十四年在淨業精舍
弟子吳碧霞敬記
有緣與大家見面談話,很是高興,由于時間短少,只能擇要而談。
深信因果、多修陰德
時下之人,最大毛病在于“不信因果報應”,然而不論世間法,出世間法,皆不離因果,今先以此開啓話題。
因果之事,錯綜複雜;因果之理,深奧難懂;類歸之,有善、惡、無記、有漏、無漏等等差別;造作之時,或由善轉惡,或由惡變善,種種不一,解之難盡,故僅提出與因果有密切關系,又較易了解之“道德”談談。
何謂道?能利益大衆,與人慈惠者便是道。何謂德?行而得其應得之益者便是德。德又分陽德、陰德。陽德顯明,屬于有漏,爲善欲人知之,待得好名或得陽報,福隨之盡。陰德隱匿,屬于無漏,爲善不欲人知,雖不爲名、不爲利,而陽報陰報兼而有之。反之,惡亦有陽惡、陰惡。陽惡昭彰,人皆知之;陰惡心懷惡毒害人,未來報在叁塗,最是當戒。由上得知因果報應,絕對不虛,吾人到佛堂來,佛堂是道場,沒有德性,所修何道?故宜不造惡,修陰德,既修陰德,陰陽二報俱在其中。
依聖言量、修特別法
其次再談學佛。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祖師歸爲十宗,再約之爲普通法門與特別法門。普通法門,解脫生死,修成佛果,須曆叁大阿僧祇劫。特別法門,“當生”出叁界,脫輪回,謂之“當生成就”,除此大利之外,又複叁根普被;解得,須徹悟叁藏十二部精義;不解,雖至愚之人亦可修。雲何修?但執持一句“阿彌陀佛”便是。此一句阿彌陀佛,一教便會,何等容易!一心持去,即得蒙佛接引,了脫生死,迳登極樂,何等直捷!此特別法門,即是——淨土法門。其理,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等覺以下,談論無分。
研究佛學,必須懂叁量——現量、比量、聖言量。量者謂之尺寸,不知長短,可以以尺丈量,尺寸便是標准。而此叁量皆爲標准,其中聖言量,是指聖人言教,真實不虛,可爲吾人修行標准。淨土法門,既然唯佛究盡,吾人但依聖言量,便不致有誤,我界導師釋迦牟尼佛教我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便持佛名號,真正佛子,須如是信聖言量。
口念耳聽、百八不亂
既信聖言量,持彌陀名號,然執持之功,亦有淺深,譬如今之學製,有小學、中學、大學,程度各各不同;念佛第一層次“口念耳聽”猶之小學,其次“心念心聽”猶之中學,最終“神念神聽”則猶如大學;然吾等程度,小學耳,能夠口中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功夫純熟處,一心只有佛,不爲外境所亂,此即彌陀經上所說“一心不亂”——吾人且扪心自問,誰念到“一心不亂”?至于念佛念到“心念心聽”,是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境界,吾人更談不上。而“神念神聽”是實相念佛,已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根本無人懂得。
諸位且別小看這“口念耳聽”,口中念清楚,耳中聽清楚,便是正念分明,可得一心,諸位不妨從此處下手,練習一個月不斷,就能得大利益。
以上所說,是念佛方法,至于數量多少,引古德一偈作參考:
“念佛不必求多念
但念百八心不亂
其中若有一念差
掉轉珠頭皆不算”
莫嫌百八太少,一心念佛,百八就等于叁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聲(按:請參閱龍舒淨土文卷四修持法門第六。)我之所說,一依于經典祖師之語,諸位但勤練習“念佛一心”去。敬祝
光壽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