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伽宗,法相亦稱瑜伽,瑜伽中文爲相應之義。至于印度之瑜伽術爲何,區區未聞,同異難論。至雲持咒結印,坐式,氣脈,明點何故,可參考前一答。各有各之含義,各有各之表顯,若籠統答覆,無非取其瑜伽而已。
問:藏密之“破瓦”與“大手印”,兩者在修習法上有何區別?修氣脈,提明點,醒拙火是否爲兩者之原則共有法?(李明揚)
答:未學密者,不必問此,一法有一法之儀式,結印觀想持咒,各法各別,簡單說之則不解,詳細說之,等于著述,亦非本欄範圍。中脈與明點,雖屬兩事,然有聯帶關系。密宗注重受金剛上師之灌頂,親依傳授,不許隨便談論,以涉盜法賣法之嫌。區區于密,固有一知半解,然不作上師,故不傳法。桃園大溪有傳紅密者,臺北有傳黃密者,居士有志,可往求之。
問: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卷下四四面,變食真言,念時有否手印?(郭無垢)
答:凡屬密法,皆以觀想結印持咒叁者並行爲原則,觀與印必經上師親授,方無錯謬,惟書既不載,後人故只以持咒一端,但心誠作之,亦能感格也。
問: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四六面之濟餓鬼謂于晨朝及一切時,白日非鬼境界濟之是否得益,究應于何時爲宜?(學人于晨暮各施一次)(郭無垢)
答:一切時,是不限于某時也。居士朝暮通行,有何不可。
問:濟鬼施食,是否須要觀想。如金剛經雲“不住相布施等”施食時無雜念亦不觀想可否?
答:觀想與金剛經所示之“不住相布施”,意義不同,切勿誤解,施食不會觀想,自不必強作。但應不斷持咒以除雜想,若雜想起,其所施食,即隨其想而變所想之事矣。
問:貴刊有寫大悲咒之感應,請錄出大悲咒之念法,不知同意否?(邱福慧)
答:學咒有二法,一:依密宗儀式,受金剛上師之灌頂,然後親口傳授,學者依其音而修持,此爲正規。二:傳密之金剛上師,不能處處皆有,或求曾誦修之人學習,不問其讀音如何,只存恭敬修持,此爲方便。前者有觀想,結印,拼音,可謂有“念法”,後者求長誦之人依書傳音,爲方便“念法”。筆答者,只能于紙上寫字,不能于紙上發音。
問:據說印度有無上瑜伽經典,依法修行能即生解脫,不待來生,當今印度雪山,聖熙福難陀尊者,便是依此無上瑜伽勤修十年而獲親證圓滿、光明、清淨自性的。彼獲證後,以慈悲度生大願,遍設神聖生命學會于香港,南洋新加坡等地,並常以“神足通”——法身,指示各地弟子之修持法,或在諸弟子入定時顯示,或在夢中顯示。此事實否?又彼尊者所證何果位?(李明揚)
答:佛法多門,總括爲顯密二宗,瑜伽經典,即密教法也,顯密各法,傳授須契根器,成就皆賴修功,契機功純者成就速,反之則成就遲,不過各法,有重自力與重二力之不同。至于心專功純,密有感而顯亦有感,密即生成就,而禅淨皆是即生成就也。彼尊者區區未曾參谒,何敢妄測高深。
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何喚作著魔?學佛淺說內中雲:每日要誦楞嚴咒大悲咒,即能消滅魔障。蓮友中每每遇著不順時就退轉,望詳細開示 除魔之法!(林寬修)
答:道乃我心,魔亦我心,起妄即魔,顯真即道。是理即道,昧理即魔,爲順逆所動即魔,不爲順逆所動即道。精進即道,退轉即魔,是道魔皆在于心,不關外來。楞嚴咒與大悲咒,固可卻魔,六字洪名豈能不卻魔耶?果念到一心不亂,道尚不可名,安得尚有魔在,居士問卻魔之法,即一心不亂是。
問:藏密中有中陰救度密法,其功效如何,未習密宗之人,依法行之有效否?(潔園)
答:顯密功效無二理,功夫成熟,則行法有效,功夫不熟,則行法無效,效與不效,在乎行法之人,而不在法。
問:聞說:密宗的光明咒,持念的人,往生很有把握,我們修淨土的學念,有益嗎?是否盜法?(白張文適)
答:大灌頂光明真言,依法咒沙咒米,專爲加持亡者,然持法者當亦有益。往生把握,是指被加持者,加持人不修淨功,自亦不能往生。蜜宗規矩,經人傳授,乃系正受,不名盜法。
問:修密宗“破瓦”是什麼?有何妙處請指教。(陳冠仁)
答:“破瓦”,乃是開頂之法,使神識從頂而出,親近阿彌陀佛。平素如此,臨終如此,密宗中之往生淨土法也。(“破瓦”有多種之法,但必須經金剛上師傳授,方能修。)
問:或有持咒誦經而能夢見聖境及佛菩薩聖相,或有任持任誦均不能見到,不知其差何在?兩者何屬究竟?(吳明安)
答:修行人以無夢爲佳,若有夢而能現聖境,亦是瑞相。但不可執著,思常得夢,初學人不解心性之理,執著恐招魔境。次問見不到者,亦有分別,如任何夢皆無自佳,倘有亂夢而無此境者,自是功夫欠專耳。
問:陀羅尼經被,用以蓋死者之屍體,因值咒力,得生淨土,是否要大德加持過方生效力?(李福民)
答:密宗儀式,一切皆須經過加持,方爲相應。至雲效力與否,是又在誠敬如何耳。
問:密宗“紅密”與“黃密”此二法有何分別,學密者應學何法。(呂淨安)
答:紅密始自蓮花生大士,多講頓修,學者衣紅,故以紅教呼之。黃密始自宗喀巴大師,多主次第,學者衣黃,故以黃教呼之。應學何法,各有所長,各隨其機。
問:“白衣神咒”學人疑爲“外道”僞造,其實此咒是否“外道”僞造?(呂淨安)
答:此咒普遍流行,然藏中未載,故說爲僞。且此咒語之組織,梵漢混雜,更令人生疑。細味之,開首爲誦皈依,結尾乃是回向,惟中間是咒。究其竟語爲何,須求通曉梵音者證之,方能定其是外非外也。
問:學密者應受“金剛上師”傳授密法“金剛上師”是否指“活佛”。(呂淨安)
答:金剛上師,有活佛爲者,非活佛亦能爲之。
問:密咒如軍中秘密號令,不可講解,爲何“某”法師,還著有“大悲咒講解”其中七十四句,還有七十叁位神相,此實否?(呂淨安)
答:秘密不翻,乃晉唐各譯經大師所定,自宜順從。某版之大悲咒增加圖解,是否深解梵音,(咒不盡爲梵語)有無錯譯,尚在其次,已顯與持咒之密意不契。區區學淺,言恐無當,按依法不依人之訓,莫如從古不從今也。
問:“楞嚴神咒”甚長難受持,如受持最後之八句“正楞嚴心咒”可否?受持此八句與受持全咒是否有差別?(呂淨安)
答:若解圓意,八句未嘗不可,聞尚有專持六字咒心者,惟須至心誠敬,而不起分別,自然感應無差。
問:叁藏十二部經典是否包括“密乘”?(李明揚)
答:包括有密部。
問:“密宗”法門是否爲釋尊親口所宣,若是則據何經典?(李明揚)
答:密部法門甚多,有佛說者,有祖說者,有載藏經中,有未經翻譯而爲西來之上師口傳者。
問:蒙山施食經文中所念的“佛子所造諸惡業”是什麼意思?(江寬玉)
答:此爲華嚴經中之一偈,後人取作忏悔之用。蒙山施食,原爲救濟餓鬼,彼等罪業所障,故咽細噴火,不聞水名。念此偈者,意爲先與求忏消罪去障,然後與食,方能入咽也。
問:蒙山施食如果沒有法師領導,在家二衆可如法舉行否?(翟孟秋)
答:蒙山施食,系密宗之法,有觀想結印,本重師傳,如得其法,行時不限缁素。但作佛事,要在至誠,徒尚表面,且恐有慢法之咎。
問:暮課所念的蒙山施食,請大德勞心慈悲說明蒙山施食的原因及其義意吧?(弘宗師)
答:蒙山乃四川之山,宋時有不動法師,駐錫修道,師以誦持功德,常回向六道,而鬼獄兩道饑渴最苦,特依密宗諸法,咒施水食,以濟其苦,此原因之大意也。
問:持大悲咒時應作如何觀想?(翟孟秋)
答:凡咒皆有觀想,專修密者作之,各有其師父,不受金剛上師灌頂者,不得而知,但一心誠敬,即有感應。大悲咒十小咒等,久成秘密公開,只要恭誦便佳,不必觀想。
問:佛前供養之茶水表布施,塗香表持戒,花表忍辱,香表精進,燭表智慧,餅果表禅定。此理何在?(何美枝)
答:水性長流普潤,滋生萬物,故表布施。塗香去垢,身心清涼,故表持戒。花開如笑,如無嗔容,故表忍辱,香遭焚壓,其馨愈遠,故表精進。燭燈光明,照除黑暗,故表智慧。餅果食品,道者禅作資糧,故表禅定。
問:夫子曾修密有年,敢問是否有解宿怨冤咒語,若有未拜金剛上師,可否持念?後學怨憎會苦實大重。(李定超)
答:法法平等,一體萬用,各經各咒,皆能解冤。密咒亦多公開者,但能誠心,可不經上師灌頂。若不誠心,雖灌頂而無益,心存結冤,雖誦密咒,冤亦不解。
問:密宗不戒口,仍可吃葷,其理何在?(吳任輝)
答:臺端既未學密,言之亦恐難解。而密宗亦非全不素食,各言各事爲佳。
問:昔日釋迦如來運用佛頂神咒力消摩登伽女的愛欲心,令她成精進林,今日之下,何以沒有高僧大德也用神咒力來消衆生的愛欲心,使一般衆生精進道力堅固呢?(周慧德)
答:愛憎二心,乃生相無明之我,非有大精進之功,恐不易斷。密咒加持而消,實須具種種因緣,而後得以成就,非只一咒即消也,應仔細研經,當知其然。以咒力論,亦是佛之咒力,今雖有持密之高僧大德,而其成就尚未證佛,其咒力自然不能比佛。居士尚是自己精進爲是,不必徼幸希望他力。
問:咒語,凡人不知其真義,常讀何益?再此咒語,譯此字音不一致,何取?何從?對于讀咒得益,有無妨礙?(郝傳森)
答:咒語乃密宗之法,其語不專屬梵文,聞六道之語皆有之,故不主翻譯。法重于口授其音,不起分別,此外再結印觀想,叁者和合,主誠主一,誠則能感,一則能應也。世界語系複雜,翻譯音不盡同,並不爲怪,即今日之中英翻譯,亦是大同小異。必求不至大錯,須通梵文,否則誠心誦之可耳。
問:佛教密宗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及“唵啞吽”外道爲什麼利用此咒作爲符,爲人安宅治病等用。(呂理由)
答:若言密宗,雖佛教徒,而未入壇灌頂受法者,亦多不解所以,況乎外道。大凡習外道者,多系不學昧理之人,彼之舉動,亦不能以理推度。
問:六字大明神咒如受持者,應念何音,念誦時與“末法中一字心咒”合念可否?念時有否手印?(呂理由)
答:第一字原爲烏唵之二合,讀如嗡音,今取半音,顯然不對。余須憑金剛上師之口傳,長短高低轉變,大同小異,學者但依上師口音爲對,不依則否。但此六字雖密,等于顯傳。只誠心誦去即妥,凡咒皆結印,未學者則不必。再雲一字心咒,應知一字者數種,未曾說名,無從依答,惟一種咒誦畢,再接誦一種,並無不可。
問:瑜伽一術,性命雙修,即生能得許多成就,頗能迎合時下一般智識份子“科學求證”的心理,祈社長盡量設法大力提倡之。(李明揚)
答:佛法即是佛法,本有獨立之精神,不必依傍他學而存在,何必牽扯科學。宇宙問學,凡體系不紊者,皆曰科學,不過于頭上冠以附號以別之而已,豈必物質研究,方名科學。佛法體系尤精,亦是科學,居士但知瑜珈合科學,殊不知禅淨唯識,都不在科學外也。至于臺囑提倡瑜珈一節惜敝社同人,于此僅知皮毛,故覺難以爲言也,祈諒。
問:每月初一與十五日齋供養佛後,可許將白飯些少送出喂雀鳥嗎?須要念什麼咒方如法?星月菩提珠,菩提樹根珠,種種意義如何?與念佛功德又如何,念珠何類念佛功德最優勝,天臺菩提珠是菩提樹根嗎。(李伍春華)
答:所雲齋供,分早時午時之別,從供器中持出少許,應作觀想,即是七粒,再想每粒變七,七又變七,變至無窮,送外布施,名曰出生。此非爲喂雀鳥,乃系布施餓鬼,其義詳于朝暮二課中,早齋出生誦咒曰,“唵,度利益,莎诃。”午齋出生誦咒曰,“唵,穆帝,莎诃。”唵讀“嗡”音,余照當地音念,念在心而不在珠。
問:大悲心陀羅尼經一部,敬閱之下,始悉本咒功用宏大,贊不能盡。弟子以前每晨除念佛外,即持誦該咒叁遍,然只口誦,不知結印及觀想叁密有缺其二。而該經中亦無提及印契觀想,今懇請長者大發慈悲指示印契觀想(如不違佛戒範圍,千萬慈悲指教)以消障增慧,而自利利他。(某居士)
答:叁密必經金剛上師灌頂傳授爲合法,已經公開普傳者,不在此限。大悲咒有普傳之手印,即兩手合掌,右大指扣于左手虎口之間,(大食二指根間)再以左大指加于右大指之上。開始誦咒,誦至中間“婆夜摩那,娑婆诃。”即將左右手二小指放開,以下再念至次句娑婆诃,即將左右手四指放開,如是至一娑婆诃,即放開一對指,放至食指爲止。至後“南無喝祍怛那哆祍夜耶”二中指,左在裏,右在外,一交抱隨豎起,誦“南無阿涥耶”二中指再一交如前式,但左在外,右在裏,隨即合掌,二大指仍扣不變。至于觀想,有種子字,各師少有不同,甚爲複雜,必不得已,只觀面前一千手觀音即可。往往發生錯誤,不如專持一密穩當。
問:佛母准提陀羅尼經內有印契觀,如無上師灌頂,可以如行持否,密咒一項,須法誦幾遍始有感應。(某居士)
答:准提咒極爲普通,有“顯密圓通”一書,記載頗詳。不必有師,即可修法,茲檢一冊敬贈,恐貴處或無流通也。再有奉告者,學宜博,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行宜專,所謂一門深入也。然行分正助二功,必擇一作正,余者爲助,方有重心易成。
問:凡人逝世,爲超度亡魂延僧誦經作功德中有放焰口,而盂蘭盆祭時有放蒙山,此兩種是何分別,請老師指示。(何玉貞)
答:所問乃叁事,非兩種也。焰口儀規繁重,初意施食雖在餓鬼,然亦供叁寶及外寶及外道梵衆,爲無遮之大會,須修密之比丘爲之。蒙山則簡單,只作觀想變食即可不必廣設供養,不論缁素,皆可爲之。盂蘭盆限于七月十五日恣日舉行,專供叁寶,任何人皆可爲之。佛法本圓融,此之事不獨專爲超亡,與生者祝禱,皆可用也。
問:放生時要誦何咒並祈明示。(何玉貞)
答:古德原訂有放生儀規,誦持多種,我輩隨緣隨時,自不必拘,然宜爲說叁皈依。至于誦持,大悲咒往生咒等皆無不可。
敬守此心 則心定
斂抑其氣 則氣平
——格言聯璧
《佛學問答類編 (密宗第十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