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義訣
初機學佛,必須明了世間法與出世法,世間法一切一切,以唯物爲主,出世法以唯心爲主。世間一切物質,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礦物必經成、住、壞、空四個時期,一切物質終必空壞,一切生物終必老死,學佛者先看透一切畢竟空而將唯物觀念打破,繼看破一切生命畢竟死亡而看破色身乃至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畢竟空寂,其不 空者何
惟心是也,心者意也,不指肉團心而言,分爲心識心性兩種。心識者,衆生 心也,亦謂之生滅心。心性者,佛心也,謂之菩提心,亦謂之不生不滅心。
何謂衆生心
由六根攀緣六塵八識而 生分別愛惡取舍,包括一切貪嗔癡慢妒,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報複心理以及種 種意氣用事,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等而起之妄念均屬心識 ,謂之衆生心。迷則由此心識成生滅、落叁界,入輪 回而成六凡,悟則由此心性超生滅,證真如,頓般涅槃而成四聖。
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 染淨,染謂取著六塵,淨謂不取六塵。世人未有不染六塵者,若取著之而起貪嗔淫殺 等業是爲惡,反之則爲善,又于六塵而行施戒忍者是謂善,善惡之業成于今,苦樂之 報應于後,因地善惡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沈,有天、人、修羅、地獄、餓鬼、 畜生之各異,六道中繼續造業受果從而輪回不息。
觀其始由衆生心念而生,故佛言叁界 唯心,萬法唯識,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製其染心,斯爲要法。若于六塵不 取即無業,從而無報,是故一念不生則六道俱銷,輪回斯絕,業種便斷,斯出叁界矣 ,若居不生而證真,身心永息,是爲二乘,若從不生處而起六度萬行,是爲菩薩大乘 ,若似斷未證帶異計邪見者,是爲外道,未免輪回,是故縛脫由心,得失在我,修行 者其共鑒之。
彌勒菩薩法語雲:分 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又雲依智不依識,依 識入地獄,明了此旨,學佛庶乎近焉。
何謂佛心
即自覺覺他,自度度他, 覺行圓滿,依之而修,謂之發菩提心,依之而證,謂之佛陀,佛者覺也,覺分叁種, 一、外覺二、內覺叁、直覺。外覺即澄心,專修一個“惺”字,內覺即住心,專修一 個“靜”字,直覺即攝心,專修一個“寂”字,以上叁點合爲一修持,是爲大圓覺,亦 即發大菩提心,依此而修持,是爲法身常住境界,此時行者安住甚深叁摩地(正定)不 分別,不愛惡,不取舍,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滅,謂之究竟涅槃。
澄心之教理:是 教行者對一切外境,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臨心 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囗訣,徹底修行,使六根清淨。
住心之教理:是 教行者對心內一切事,過去、現在、未來,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 ,于心無事,于事無心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囗訣,徹底修行,使第七識(末 那識)清淨。
攝心之教理:是 教行者對一切外境及心內一切事,將外境內事,打成一片,是爲中境,觀外境如夢如 幻,內事悉皆空寂,空幻一如,不分別,不愛惡,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住世同一 夢境,出世還歸一如是也,其意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由第八識(阿賴 耶)清淨轉成第九識(庵摩羅識)即清淨無垢意,此識即爲行者之清淨心性,經雲: “諸佛清涼月,遊于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繼要安住甚深叁摩地,保 任此正定,則自性與法界性打成一片即究竟涅槃矣。
修行之道無他,唯有革心而已,即將 衆生之生滅心轉爲不生不滅之大菩提心是也。
總之,一切衆生未明心見性時,見色 住色,聞聲住聲,心爲六塵所轉,四大五蘊所障,四相所迷,自已作不得主,故輪回 生滅,見性之後,六塵還原爲佛性矣。
佛言:一 切衆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過去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未 來諸佛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望爲勉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