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禅坐必備的基本概念
放松與攝念專一
放松 (放下)與攝念專一是禅坐中兩個最基本的技巧。我們因爲常焦躁不安而把自心給弄亂了,唯有用對治法門才能將此亂心靜止下來,這個對治之法便是放松、放下。其次,由于我們的心總是飄蕩馳散、遊移不定,所以須用攝念專一來約束它,以免因散亂而浪費或錯用了我們的精力,而仍不覺知。
六塵
六塵就是爲六根所受用的食物,亦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者的1食糧」。這六種塵分別是:色、聲、香、味、觸、法。它們之所以稱爲塵,是因爲它們有如塵垢一般,會遮蔽我們的視線,使我們無法親見本性,所以稱此六法爲塵。
八識
當身內之五根 (眼、耳、鼻、舌、身)與外界之五塵 (色、聲、香、味、觸)相對或接觸時,會因爲彼此的作用而産生前五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這五種識生起之後,其本身所作的了別作用還並非太複雜——換言之,它們只是類似相當單純的直覺 (第一印象)而已。
緊接著,便有第六識 (意識)跟著生起,而産生了進一步的了別作用。第六識一生起作用之後,于是乎種種的感覺、種種的意見、種種的判斷,便應運而興、接踵而成。因此,我們之所以會有一切分別、判斷、取舍等,當知皆是第六識的傑作。
第七識稱爲末那識。它是自我之中心,我執之根源。人之所以會自我中心,或我執很重,都是由于第七識的作用。
第八識是阿賴耶識。此識爲諸識之倉庫,也是我們所造的一切業之儲藏室,不論此業爲善業、惡業、或無記業,皆貯存于其中。
禅那
禅那 ( ,羅馬拼音爲Dhyana )系靜坐所達到的一切成就之通稱,通俗又稱禅定,亦可指1因靜坐而達到的平靜、安穩的心境」而舌。它也可指介于止(奢摩他)與觀(毗婆舍那)兩端之間的中道境界」而言;若是此義,則禅那」便與叁摩地 (二昧)之義相通。禅定的第一個用處即是—它可以澄清我們心水中的塵垢,以減低感情、官能、以及思想等對我們的內心所産生的壓力。由于禅定有這樣的一個用途,我們始能經由修習禅定,而令自心不受外境的幹擾,而且令情與智亦皆不爲外境所牽動。
奢摩他(止)
奢摩他( ,羅馬拼音爲S amatha)是指修習禅定而成就之心如止水、不動不搖的境界。它是命我們可以開始起正修行的一大利器。除非我們把奢摩他當作是趣向菩提的有力工具(亦即,上求菩提的善方便) ,否則其價值便大爲降低,便只能成爲世間禅而已。
毗婆舍那(觀)
所謂毗婆舍那( ,羅馬拼音爲Vipasyana),是指在禅定中作觀想,尤指行者于得止之後所作的觀想(也就是:于定中起觀) 。爲了開啓般若智慧,行者必須在禅定的止境中,修習佛法中各種1觀門」, 例如四念處觀、不淨觀等,如此方能斬斷煩惱。 (譯者按:毗婆舍那原爲勝觀察之意,中文譯爲觀。)
叁摩地(叁昧)
叁摩地 ( ,羅馬拼音爲Samadhi)是止與觀二者達到平衡均等的境地。行者止若太多:心便會太過沈寂而漸趨閣鈍、昏昏欲睡。然而1觀」若太多,則又會易于産生掉舉、興奮、甚至不安的弊病。唯有止與觀二者運用均衡,才能令心既平靜,又敏銳。 (譯者按:叁摩地又譯爲等持,即止與觀二者平等受持之意。)
般若
般若 ( ,羅馬拼音爲Prajna)——系超凡入聖之智,是由叁昧力進修如來智,所産生之圓滿究竟的成果。如上所說,叁昧是奢摩他(止】與毗婆舍那(觀)二者均衡結合所生的境界,而般若則又是叁昧的成果。
——一九八八年八月二十日
講于紐約•莊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