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究竟位
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出障圓明,能盡
未來,化有情類。其相雲何?
論頌
此即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
注 釋
究竟位:此指妙覺菩薩證如來地後,入菩提果覺之位,此位乃最極清淨,更無有上,故稱爲究竟位。
住無上正等菩提:住,安住。無上正等菩提,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此爲顯示佛之果覺爲究竟最勝。無上,是用以顯示菩薩雖亦已證菩提,然而菩薩所證之覺道仍爲有上,因唯佛所證者爲無上,究竟出過一切。正等,此用以顯示外道雖然有時亦有所覺,然其覺系不正,故非是正覺;至于二乘所證者雖是屬于正覺,然而其覺並不平等,以其不見平等真如,而心有欣厭故,因此其所證者非是等正覺。一切世出世間,唯佛世尊所證之覺爲既正又等,故是正等菩提。因此這無上正等菩提唯佛世尊之所獨證,而不與九法界共。出障圓明:出障,于此位中,超出煩惱、所知等一切障。圓明,一切福智功行圓滿光明。能盡未來化有情類:即盡未來際,度化一切衆生。故知:成佛是爲了
度衆生。若有人問:成佛以後幹什麼?應答:盡未來際廣度衆生。又有愚人,以爲成佛以後,便沒事幹了,實屬愚昧無知。又,成佛是爲了度衆生,反之亦可言:爲了度衆生而成佛,以若不度衆生,只求自度,便不須成佛,只成阿羅漢便可以自了。若欲度衆生,則須成滿無量的福智,圓滿叁身四智,方有堪能度化一切有情。
無漏界:以前位所得之二轉依,須至此位方達于究竟,此轉依究竟之境界爲無漏界所攝。所謂無漏者,成唯識論雲: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又雲:界是藏義,以此果覺位中含容無邊稀有大功德故;或界是因之義,以其能出生五乘世出世間之利樂有情事故。是故此究竟位即是無漏界。
不思議:又究竟位之轉依果乃不思議境界,以其超過一切尋思、言語議論之道故,微妙甚深,爲聖者自內證故,非諸世間之譬喻所能喻者故,是故此究竟位稱爲不思議境界。
善:此究竟位之所以稱爲善者,依成唯識論,此有四因:
1.以此果系白法性,故稱爲善白法者,無瑕也。
2. 以此果所證之清淨法界、無上大涅槃,乃遠離一切生滅,二死永亡,極安穩故,故稱爲善。
3.此果位中所證的四智心品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妙用無方,極爲善巧方便故,故稱爲善。
4.此位之菩提、涅槃二轉依果,都有順益之相順于善法,而與不善法相違,故是順而有益,因此是善。
常:此究竟位所證者是常,依成唯識論,其因有四:
1.以此究竟位所證之果是無盡期的,故稱爲常。
2.此究竟位所證之清淨法界無上大涅槃,乃無生無滅,性無變易,故稱之爲常。
3.此究竟位,其四智心品大菩提所依之真如,其性是常,而依之所起的四智心品乃無斷無盡,故稱之爲常。
4.然此四智心品並非是自性常,因爲它是從因所生,而有生者必歸于滅;此爲一般通教所說的;未見有說色心不是無常的。然而此究竟位的四智心品,由于菩薩行者的本願力所持故,便能于所化之有情,示現無有盡期之力用,故此能化的四智心品,亦能窮未來際,累世顯現,無斷無盡,故名之爲常。
安樂:此究竟位之二轉依果,其性也是安樂的。依成唯識論,此
有四因:
1.以此究竟位之二轉依果,對于有情完全無逼惱性,不令墮于生死,故稱爲安樂。
2.此究竟位所證之清淨法界的大涅槃果,系衆相寂靜,無有生滅之相,故稱爲安樂。
3.此究竟位所證之四智菩提心品,乃大菩提果,永離惱害,故名爲安樂。
4.此究竟位之菩提、涅槃二轉依果之自性,皆無逼惱性,且能安樂一切有情,故其二轉依俱名安樂。
解脫身:成唯識論雲:二乘所得之二轉依果,唯永遠離于煩惱障之系縛,但尚不能離所知障,故無殊勝之四智菩提法,是故二乘所得者但名解脫身然不名法身。蓋解脫身者,僅解脫分段生死之煩惱障,而尚未解脫變易生死之所知障。
大牟尼名法:牟尼,義爲寂默,爲幽深玄遠,超過言語思惟境地的不二法門。而稱大牟尼者,即是指佛世尊。法,指法身。法身者,乃五法所成之身,故稱爲法身;五法,在此即指真如與四智。以大牟尼世尊所得的二轉依果,已經永離煩惱、所知二障的緣故,所以不但名爲解
脫身,亦名爲法身。成唯識論雲: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證得之二轉依果,已經永離二障,故不但名爲解脫身亦名爲法身;以此法身爲無量無邊之十力、四無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大功德法之所莊嚴故,得名爲法身。又,以其含有體性、依止、及衆德所聚之叁義,故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主要是以真如及四智五法爲性。又,法身,據成唯識論,具有叁相差別:
一、自性身──謂諸如來所證之真淨法界,稱爲自性身,此爲受用身及變化身的平等所依亦即:受用身與變化身皆是依于自性身而起。此自性身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之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平等實在之自性,亦名法身,以其爲如來一切大功德法之所依止故。攝大乘論說:自性身是由轉舍阿賴耶識,而得自性身,此即是以大圓鏡智攝自性身。
二、受用身──此又有二種:
1.自受用身──謂諸如來于叁無數劫之中,修集無量之福慧資糧,所起之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其圓淨且常之妙色身,其身相得以長劫相續而其體常自湛然不動,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故稱爲如來之自受用身。
2.他受用身──謂諸如來由平等性智之用,而得示現微妙清淨之功德法身,居于純淨土,爲住于十地之諸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輪,決衆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是爲如來之他受用身。以上二種受用身,爲如來轉舍第七及第六識,而轉得平等性智與妙觀察智,此二智本體即爲如來之受用身,令自他廣得受用無盡法樂。
叁、變化身──謂諸如來由于所證之成事智成所作智,而得變現無量隨類之化身,居于淨土或穢土,爲未登地之諸菩薩衆、二乘、及異生等,稱彼等之根機時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世出世利益安樂之事。﹂此變化身系如來轉舍前五識,而證成所作智之所得。故現觀莊嚴論上說:成所作智,于十方國土示現無量種類,微妙難思之變化。因此,成所作智爲攝變化身。
義 貫
第五、究竟位。謂菩薩于十地滿心之後,住于無上正等菩提,超出一切障、功圓智明,以此而能盡未來﹂際廣化無量有情類,此即究竟位。其行相雲何?以頌釋曰:此佛地之二轉依果即是無漏界,其性乃不可思議,出過一切言思境界,其性唯是善性且真是常,乃是離于二死、不生不滅、究竟安樂之無上解脫身,亦即大牟尼世尊所證之解脫身,因此亦名爲法身,以此是由五法真如與四智所成之身故。
诠 論
以上爲唯識之五位修證。最後附及:本叁十論頌于此究竟位中,顯示如來乃是以真如及四智成其法身,故具無量功德。故此叁身四智,乃諸經中所共說之確定之法,此爲佛果菩提無量功德之所依。然此末世,有諸妄人,于如來法中出家,卻不信佛、不信佛所說之法、更不信佛有不思議廣大功德之力,反而著書立說,謗言:那是將佛神格化!此即依于凡夫有限之知見,而謗如來佛果法身功德,是則爲一闡提人。一闡提者,經雲謂信不具,斷善根、種性者也。際此末法時期,邪師橫行,凡冀真修者,其可不覺、不知如是惡知見之虛妄者乎?且如來正教弟子,爲挽末法于沈淪危亡,其可不挺身而出,破斥邪僞,廣爲人說,令諸有情不致誤蹈邪說而從淪墜者乎?有心者,其善察之。
唯識叁十論頌義貫終
二○○二年五月五日于臺北·大毘盧寺
二○○六年八月叁十一日二校竟于美國·遍照寺
二○○七年二月十九日叁校于臺北·大毘盧寺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于未來際
修行無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