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叁十論頌義貫 第叁章 唯識相 第九節 唯識與叁無性

  第九節 唯識與叁無性

  若有叁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頌曰:

  論頌

  即依此叁性 立彼叁無性

  故佛密意說 一切法無性

  初即相無性 次無自然性

  後由遠前 所執我法性

  注 釋

  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叁無自性,並非由別觀而立,而是與前面所說的叁性計、依他起、圓成實對觀,來建立後面這叁無自性: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

  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因此佛才以密意而言:一切法無自性,然而這並非表示連依他起與圓成實之體皆無。故成唯識論雲: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非性全無。又雲:說密意言,顯非了義:謂後二性雖體非無,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執實有我法自性,此即名爲計所執,爲除此執,故佛世尊于有及無總說無性。此意謂:所說的密意這個詞,是爲了對顯此中所可能引發凡外的某些非了義的言說;亦即是說:後二性依他起及圓成實其體雖非無此二性其體是有,但是有些愚夫卻會在這二性上生起增益執,妄執于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中皆實有我、法二種自性,而謂爲實有,這種妄執之性,就稱爲計所執性。爲了遣除這種妄執,故佛世尊即于有體及無體的叁性之法,總說叁種無性﹂來遮止這種增益執。實則這叁無性,真正無的是計所執,而非依他、或圓成。又,論中所說佛密意說,指佛之此言,並非只有表面上的意思,而是在此話的背後,更有言外之意,並未明言,故稱密意。又,可知這一切法無自性是爲了對治與遮防愚夫于佛所說之叁性又起妄執,故說是顯非了義。顯,對顯。非了義,指愚夫的非了義之增益執。此句意謂:爲了對顯、遮防愚夫于正理又起不了義的增益執。

  初即相無性:成唯識論雲:謂依于此初計所執性,而立相無性;由此計之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從第二頌開始,就是解釋如何依這叁性,來建立叁無性的。也就是說:依叁性中的第一個, 計所執性,來建叁無性中的相無性;因爲這計所執性的體相,畢竟非有,猶如翳眼所見的空華一樣,故稱相無性。

  次無自然性:自然性,指外道計執諸法爲無因無緣、自然所生,而稱之爲自然性。成唯識論雲:依次第二個依他起性,而立生無性;因爲此依他起性有如幻化之事一般,乃托衆緣和合才得生,並無如外道所妄執之自然而生之性故,佛假說之爲無性,非性全無。此謂:其次,依叁性中的第二個──依他起性──而建立叁無性中的生無性。因爲這依他起性,有如幻事一般,乃仗托衆緣所生,故它並無如外道所妄執的無因無緣、自然而生之性,因此佛假說無性無自然生之性,並非說連依他起的自性都無。故此無性,是指無自然而生之性而言,非謂其它。

  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成唯識論雲:依最後第叁個圓成實性,而立勝義無性;謂即勝義,由遠離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說爲無性,非性全無。此謂:最後,依叁性的第叁個──圓成實性──而建立叁無性中的勝義無性。這是說圓成實本身就是勝義;這是基于圓成實已遠離了計所執的我、法之性故,而假說無性無計所執的我、法之性,並非說圓成實的自體性全無,稱爲無性。亦即:此處所謂的無性,是指于圓成實性之中無計之我、法之性,而並非指連勝義之性都沒有,這就是此中的佛之密意。以凡愚不能解此深意,故佛以密意言之。

  義 貫

  若實有計、依他、圓成叁性,如何世尊又說一切法皆無自性呢?以頌答曰:即是依此 計、依他、圓成叁性,而立彼叁無性: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是故此爲佛以密意而說一切法無性,以遮止、遣除愚夫不了義之增益執,于佛所說叁性上,又計執依他、圓成爲有實我、實法之性,如是反將依他及圓成又轉爲計性,辜負佛之真實語。

  此叁無性,最初即依叁性中之計所執性,而立相無性,以計之法本無體相,畢竟如空華故,故其相實是無性。其次依叁性中之依他起性,而建立生無性之無自然而生之,以一切依他起性,乃托衆緣而生,並非有如外道所計執的自然而生之性。故生無性之義是指:一切依他而生的法之中,並無外道所說的自然而生之性,並非連依他之性亦無──換言之,並無虛妄計執的自然而生,但並非無緣生。最後依于叁性中之圓成實性,而建立勝義無性,由于此圓成實性爲遠離前面所說的計所執之我、法性,故稱爲勝義無性,然並非連此勝義性都無,而稱之爲勝義無性。亦即,勝義無性是指:于勝義性中,無計所執的我、法之性──換言之,即是離妄後的究竟清淨之性還是有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