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頌講記▪P74

  ..續本文上一頁诤論不已的問題。大體說來:聲聞行者總認爲佛是這生成佛的,大乘行者則認爲佛于久遠劫來已經成佛,現于皇宮降生,伽耶成道,是化身佛,是如來方便示現的。因爲示現成佛,不但佛能做到,初地以上的菩薩,即已能現作八相成道了。所以,本頌特示佛陀久已成佛的情形。

  “十方世界佛”所“行境”,這是顯示世界的衆多。因據佛經中說,一世界只有一佛出世,或一佛以一世界爲所主要的化區。十方有無量佛,亦即是有無量世界,無量世界,已非一般人所想像和了知,現說“如其所有”無量世界,將之一一碎爲“微塵”之“數”,其數量之多當更不是凡小所能測度。可是燼管如此之多,而“佛證”得無上“菩提”,所經的“劫”數,亦同樣的是這樣多,所以說“亦爾”。“然此秘密”,在法華開顯前,佛“未嘗”對人“說”過,恐怕說了使人不信。本頌這一說法,與法華經壽量品,可說完全一致。法華計有二十八品,依天臺說:前十四品是說的迹門,後十四品是說的本門。本門開始時,是從地湧出品,說到護持,書寫,讀誦,供養是經典時,雖有他方國土諸來菩薩願意這樣做,但佛告訴他們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及其眷屬將來可以這樣做時,大地立即裂開,而于其中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同時湧出。當時在會大衆見了,自然感到驚疑,于是佛于壽量品,乃爲大衆開顯說:叁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然善男子!我寶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爲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複過于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只劫”。這明顯的告訴我們,佛實早巳成佛了。從地湧出的諸大菩薩,都是佛于過去生中教化,而願在此娑婆世界,護持流通是法華經者。是以今佛爲化身佛,法身佛久遠幼前即成,更非吾人所能窺知,即使登地以上的菩薩,亦只能略知少分

  己叁 入涅槃——畢竟不畢竟

  直至虛空未變壞 世間未證最寂減 慧母所生悲乳育 佛豈人于寂滅處

  世間由癡啖毒食 如佛哀憨彼衆生 子毒母痛亦不及 以是勝依不入滅

  由諸不智人 執有事無事 當受生死位 愛離怨會苦

  並得罪惡趣 故世成悲境 大悲遮心滅 故佛不涅槃

  佛入涅槃,是畢竟入涅槃

  抑不畢竟入涅槃

  同樣爲學派闾一大诤谕所在。依一般說:佛于菩提樹下成佛後,到八十歲時,即于娑羅雙樹間而入涅槃。然而此一涅槃,是畢竟涅槃還是不畢竟涅槃,佛弟子間就發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爲佛與羅漢一樣的畢竟入于涅槃,有的認爲這是佛的方便示現而實不涅槃的。佛不畢竟入涅槃的這一說法,在法華經壽量品,同樣有所開顯。如說:“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複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衆生”。頌文又說:“爲度衆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佛永不入涅槃,依法華經所說,可謂極爲明顯。因此,本頌依于這一思想,亦作如是宣說。

  虛空本無所謂變壞的,現在假定虛空有所變壞,而其變壞所經過的時間,當然亦是很久的,“直至虛空未變壞”,在這“世間”,如有一個衆生,還“未證”得“最寂滅”,佛亦不入涅槃的。所謂“虛空界盡,衆生界盡,我願乃盡”!就是此意。“慧母所生悲乳育”者,是說佛的成佛,爲智慧之母所生的,如說般若爲叁世佛母,同時爲悲乳之所長養的,如果沒有悲心,成佛還是不可能的。如通俗的說:智慧是佛的生母,悲心是佛的養母,如離了智悲,即不得成佛。佛在悲智的支持下,時時以衆生爲念,一刻亦不忘度生,那會獨自入于涅槃,享受個人的解脫之樂

  所以說“佛豈入于寂滅處”!

  佛以慈悲願力,所以不入涅槃,原因“世間”衆生,“由”于愚“癡”蒙蔽,妄“啖”五欲“毒食”,顛倒昏迷,不知出離苦海,大悲“如佛”陀,“哀憨彼”諸“衆生”,其痛切之情,如爲人“子”女者,誤食了“毒”物,而呻吟于床第,其慈“母”見了,內心的悲“痛”,當然亦是無法形容的。可是世間慈母,悲痛子女服毒,無論如何,“亦不及”佛的愍念衆生,百千萬億分之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以是”佛的化身,雖示現涅槃,而佛的“勝依(法身)”是“不入滅”的。佛是衆生的最勝依處,假定真的佛入涅槃,使諸衆生失去依怙,這是悲心徹骨髓的佛陀所不忍爲的,所以究竟而言,佛是絕對不入涅槃的。楞嚴經中阿難對佛說的:“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正是這一精神的表現!

  然“由諸”有“不”得真實“智”慧的“人”,處處妄想執著:或“執”緣生諸法“有”實體“事”,或執因果等等“無”實體“事”。前者落于常的一邊,後者落于斷的一邊,乃至其他執一執異等。因有如是妄想執著,所以輪轉叁有,“當受生死”,于此生死“位”上,受諸痛苦逼迫。如生在這現實人間,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等。若造惡業,“並”由此“得罪”,而墮于叁“惡趣”,受更多和更大的痛苦。因此之“故”,一切“世間”,“成”爲佛陀“悲”念之“境”。亦即由這“大悲”之力,“遮”止“心”的想要入“滅”,“故佛”亦即“不”入“涅槃”了。如佛剛剛要作入滅之想,悲心即來阻止佛說:還有這麼多的苦惱衆生未度,你怎麼可以即此而入涅槃

  佛經悲心這樣一阻止,爲了救濟衆生,就不再作入減之想。雖不入涅槃,而仍得解脫。因約證法性說,佛是常住涅槃的,不但佛常住涅槃,即初地以上的菩薩,亦是常住涅槃的。可說離生死者,即是住涅槃者,生死與涅槃,是敵體相反的兩個東西,不住生死當然即住涅槃。現說佛不畢竟入涅槃,是約佛隨悲心所轉,而發爲度化衆生的大用說的。

  甲叁 結顯論勝

  月稱勝比丘 廣集中論義 如聖教教授 宣說此論義 如離于本論

  余論無此法 智者定當知 此義非余有

  由怖龍猛慧海色 衆生棄此賢善宗 開彼頌蕾拘摩陀 望月稱者心願滿

  前說深可怖 多聞亦難解 唯諸宿習者 乃能善通達 由見臆造宗

  如說有我教 故離此宗外 莫樂他宗論 我釋龍猛宗 獲福遍十方

  惑染意藍空 皎潔若秋星 或如心蛇頂 所有摩尼珠 願普世有情

  證真速成佛

  本頌全文分叁大科:第一是序贊大悲,第二是正明諸地,這在前面都已講過,現講第叁結顯論勝,作爲全文的結束。

  一般說法者,對大乘論師,大都稱爲菩薩,如龍樹、提婆、無著、世親、護法等菩薩,而實是諸論師,都是現出家相,住于僧團中的,所以自稱比丘。現在“月稱”亦以“勝比丘”自稱。月稱論師意思是說:我之造這部人中論,不是我自己杜撰的,乃是“廣集”聖龍樹的“中論義”理,同時,複依“如”華嚴、法華等“聖教”,其次,更遵師長給我的“教授”,依于這多方面,我始:且說此論義”。論中所說的內容,諸如菩提願、大悲心、無二慧,乃至佛果位上的無邊功德,大略都已談到。

  在這所依的諸經論中,當以龍樹的中論爲根本論,“如離于”中觀“本論”,像本頌所說的種種道理,特別是所顯示的空性,在其“余”的諸“論”中,是“無”有“此法”的。但這所說余論,是指唯識宗以下等論,並不包括龍樹的性空論典,因龍樹所有論說空義的論典,都爲月稱之所參考采取的。是以有“智”慧“者定當知”道,“此”空宗所說的性空敵“義”,絕對“非余”部派之所“有”的。

  月稱于此特別強調本論殊勝,甚至說爲不共其他諸論者:一方面固因本論確有它的獨到之處,另方面亦可說足時代風尚使然,因月稱出世時的印度,大乘空有二宗的對立,已經達于高峰,不論中觀唯識學者造論,或于論前,或于論後,都有獨顯我勝的語句,以使一般人們,信受自己的思想理論。因此,我們只可說這是時代的風尚,不可說是論師們的高傲,更不可說是如世俗學者的爭強奸勝。

  龍樹菩薩所發揮的性空義,是甚深最甚深的,是顯佛陀所說緣起之真義的,但一般智慧不夠的人,不了解菩薩說空的意趣,不通達諸法的真實義,一聽到所謂無自性空、不可得,便不期然的恐怖起來,因爲恐怖,對此究竟了義的佛法,反而棄舍不肯去學,所以說:“由怖龍猛慧海色,衆生棄此賢善宗”,這真是一件最可惜的事!慧海色是譬喻:如甚深大海,所現出的蔚藍色,亦是極爲甚深的,由于海深無底,衆生見了大海,不自覺的發生恐怖!衆生不達龍猛空慧的甚深境界,所以對于菩薩所開顯的甚深空義,亦即生起極大的怖畏來!

  一般衆生既因恐怖而棄舍中觀賢善宗義,這當然是衆生的最大損失!因此,我今特別“開”顯“彼”中論“頌”所含的深義,使諸不了解的能夠了解。“蕾拘摩陀”,倒轉來說,就是拘摩陀花的花蕾,這是一種白色花,要在明月的夜間才開的。龍樹的中論頌,猶如這種花蕾,月稱的入中論,則如晚上明月。明月出的時候,拘摩陀花就開,人中論成的時候,中論的深義即顯,使得一般有望于我“月稱”開顯中論義“者”,個個得以“心願滿”足,進而並依此究竟了義法門,如法奉行,契入法性空義,證得無上菩提。

  不過“前”來所“說”空義,確是甚“深可怖”的,不說沒有聽過佛法的人不易理解,就是“多聞”博學的學者,如諸著有的大小行人,“亦難”理“解”通達,然則什麼人方可如實通達

  這“唯”諸有“宿習”般若具大善根“者”,“乃能善”巧“通達”。解深密經對這亦曾有所表示說:佛于般若會上,宣說諸法無自性空,五事不具的衆生,固然無法了達佛的甚深意趣,但五事具足的衆生,並不認爲是個甚深道理,而能如實通達的。

  月稱論師進一步說:“由”于我“見”到著有情深的論者,本于自己的執見,不遵佛說的真義,“臆造”即自己杜撰的“宗”派,“如”外道“說有”自“我”之“教”一樣,實在是大違佛法的。如犢子系的說有不可說我等。因此之“故”,我可肯定的對大家說:“離此”性空唯名“宗”,真正可以爲我們修學“外”,千萬“莫”要愛“樂他宗”的“論”說,如愛樂他宗而棄舍中觀宗,是即不得解脫!

  講到這裏,有人以爲:你把中觀宗說得這樣重要,其實那裏是這麼一同事!依我們看:中觀只是講道理的,並不如華嚴等的重行。修學佛法,解固不可忽視,行更不可廢棄,中觀有解無行,試問有何足貴!現我敢說:這種批評,是偏頓的,不健全的。凡是大乘佛法,不論何宗何派,都要發菩提心,修菩提行,得菩提果的,這可說是大乘通義。所謂境行果叁具足,才成爲完整的佛法或宗派。如此入中論中,依于上面所說,不但是講空理,並講菩薩大行,且更顯示佛果功德,真正可以說是包含了華嚴、般若、法華叁經的思想,或說月稱綜合此叁經的思想,再本著龍樹的空義,完成此論的。這樣,怎麼可說中觀重解不重行

  嚴格的說:修行證果以及積集福智資糧,各宗各派都是一樣的,至于有諸宗派的差別,這完全是在真理抉擇上所顯示出的分歧,我們不能據此認爲有重解重行之別!太虛大師唱說八宗平等,亦即顯示這個大乘通義,不可分別誰勝誰劣的!我們認爲:對于佛法的宣說,在根本大前提下,只要不違佛法,各人不妨盡量發揮與衆不同的見解,而且唯有這樣,佛法才會更加充實豐富起來!

  佛弟子造論,不是爲的名聞利養,而足爲的利益衆生,其所得的輻德是很大的,所以說:“我釋龍猛宗,獲福遍十方”。接著,月稱乃又自謙的說:我本是個凡夫,內心還是具有“惑染”的,不得說爲絕對清淨。雖我自身還具惑染,但爲衆生的一念心“意”,如蔚“藍”色的天“空”,沒有一點塵染,或說我的心願“皎潔”,猶“若秋”天碧空中的點點繁“星”,真可說是質之于天日的。因此,深信我所造的此論,是可利益于衆生的,如果衆生真正理解此論的深義,那就猶“如”獲得“心蛇頂”上“所有摩尼”寶“珠”。印度相傳,摩尼寶珠,是生在大蛇頭頂上的。此喻若得本論真義,即可獲得無量功德法財。還有一種說法:我造此論所得的福德,雖微少得猶如晨星,但還是有益于衆生的;我的心意所具惑染,雖如虛空黝合藍色,或者說是有如毒蛇,然造此論所得的福德,實系有益于衆生的,如摩尼珠雖在毒蛇頂上,但仍爲衆生之所愛好。因此,現我不願將此造論所得功德,據爲個己私有,而“願”以此功德,“普”施“世”間一切“有情”,願諸有情,悉皆“證”得性空“真”理,“速成”無上“佛”道!

  

  

  

《入中論頌講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