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3.釋正見(4)正見觀察圓滿的標准

  (4)正見觀察圓滿的標准

  第四,正見觀察圓滿的標准,本文說:

  (十二)“不複輪替而同時,甫見不欺緣起已,

  普滅實執所執境,彼時見觀察圓滿。”

  [不複輪替而同時甫見不欺緣起已]就是說在我們看到緣起有的時候同時應明了自性空,這需要同時建立的。雖然說是要同時建立,但總還是有極短的先後次序:我們眼睛看到事物是緣起有,心裏馬上明白它是自性空,無論相隔時間再短也有個先後。這個方便在于是先看到緣起心裏就會馬上明白自性空,這個先後次序時間非常短,短到幾乎是同時;如果看到緣起有還需再想一下是自性空,就沒有達到這種境界。

  [普滅實執所執境]就是所有自己執實的東西一下全都不再執實了,這是斷所知障時的情形。對于任何東西心裏全都不再執著了,才是斷淨了所知障。斷煩惱是在前面修空性時斷除的,斷所知障是在八地菩薩以及一生補處菩薩一分一分斷除的。

  [彼時見觀察圓滿]只有達到這樣的境界,我們的正見觀察才是清淨地、不缺支分地、完全圓滿了。

  所謂【不複輪替】意爲,一切法唯名字安立有的一切善惡作用是合理的,與尋求所安立事時,各各法無微塵許自性有的空性二者,不再輪流替換,而能同時安立。

  [同時安立]不是要求我們心裏想到緣起有的同時就想到自性空,這是不可能的,因爲一心不能有二念,怎麼做得到呢?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反複實修做到只要一想到緣起有,馬上就能明白自性空;一想到自性空,馬上就明白是緣起有。所謂同時就是沒有很長的先後時間間隔:一見緣起有心裏馬上明白是自性空;一想到自性空心裏馬上就明白是緣起有。盡管還是有先後次序,但間隔時間短到無法表述。換句話說就是一口氣做下去,中間沒有換氣,這就叫雙現。

  如能這樣,便能了知空與緣起二者可在同一事物上安立而不矛盾。

  任何事物都可以安立緣起有、自性空。比方你們手裏的收錄機,能夠起錄音作用是緣起有,它不是本來就具有這樣功能,而是需要多少因緣條件的聚合;收錄機本身沒有一點點自能成其爲有的性質,所以它是緣起有。

  人們對事物的執著就是看到一樣東西好,就認定它真的就是最好。其實一個事物的殊勝,是若幹緣起、因素、條件彙合而成的。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知道成佛要許許多多緣起,現在就需要創造這些緣起。

  康藏地區的人們最喜歡講緣起,總是說好聽順耳的話,反正是緣起有嘛。我們漢族地區不是這樣:見到天下雨了,心裏立刻焦慮、著急起來:“不得了,趕緊拿傘!”;康藏地區的人們同樣見到下雨,卻說:“天降天雨花了!”兩者心情完全不一樣。安立這樣兩種名字還是緣起有,一樣的事情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意義,這不是唯名言安立嗎?不過是我們給它取的名字嘛。

  而且,依靠安立所依的聚合,唯由分別安立的緣起毫無欺诳,甫見之下,便能通達實執之所執境從來沒有。然後能空現爲緣起,緣起現爲空。所以一些大德說:“若知緣起之扼要,空性之義便刹那出現。”

  [依靠安立所依的聚合,唯由分別安立的緣起毫無欺诳,]

  這是說我們能夠安立名字的物體,都是許多條件聚合而成的,只有用我們的心安立的緣起毫無欺诳。比方我們看到一只貓,它那邊是一個能夠成其爲貓的安立名處,在沒有給它取名爲貓之前,它是貓就不成立,因爲我們的心裏沒有承認它是只貓。當我們給它取名爲貓之後,這只貓就成立了。假若我們眼睛花了,見到一條盤起的繩子誤認爲蛇,那就錯了,那就是安立名處不合量。我們眼睛看一條盤繩錯認爲是蛇,那麼安立爲蛇就不能成立,是它那方面不合適。

  [甫見之下,便能通達實執之所執境從來沒有。] 這是說哪裏有實執境呢?我們將道理講完之後,這裏所有的人都是緣起有、自性空,大家所坐的板凳也都是緣起有、自性空,沒有一個可實執的東西。

  [然後能空現爲緣起,緣起現爲空。] 這是說空的道理因爲是緣起有,緣起有的道理是因爲都是自性空。

  [所以一些大德說:“若知緣起之扼要,空性之義便刹那出現。”]這是說如果能正確地理解、弄清楚緣起有的道理,那麼空性的道理一下就顯現出來了。

  四部見地承認緣起有是有所不同的,存在究竟與不究竟,圓滿與不願滿的差別。比方以小乘見來說,釋迦佛初轉*輪時還是以法執代替我執,先要承認蘊聚是實有的,執蘊聚是實有,我執是沒有的。之後他在講到最高的時候,連蘊聚都不是實有。

  在修空性教授的時候,我們將平時被自己抓得緊緊的執實之心作爲所緣,用正理去做觀察,經過反複觀察後,如果這個所緣在各個方面都不合理時,它在心裏就不現,此時在心裏就現一個空境,這就是我們真正初證空性的境相。這不是某些人所說的“什麼都不想”的那種空性,什麼都不想也是有一個所緣,什麼都不想怎麼能斷除我執呢?要將我執觀察到不合理、不能成立之後顯現的空境才是空性,所以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

  有些自稱見了空性的人說:我現在心裏能夠見得到什麼都空,因爲我什麼都不想。他們的這種做法這就等于我們在一大堆人裏面抓賊,雖然其中有賊,總不能要麼將所有的人都抓去關起來,這樣會有很多人說自己是冤枉的;要麼就全都放掉,這樣就會將賊也放跑了。要抓住賊就一定要先辨認出哪一個是賊,這樣才能將其抓到。

  在修空性教授的時候,我們將平時被自己抓得緊緊的執實之心作爲所緣,用正理去做觀察,經過反複觀察後,如果這個所緣在各個方面都不合理時,它在心裏就不現,此時在心裏就現一個空境,這就是我們真正初證空性的境相。這不是某些人所說的“什麼都不想”的那種空性,什麼都不想也是有一個所緣,什麼都不想怎麼能斷除我執呢?只有用正理將我執反複觀察到不合理、不能成立之後顯現的空境才是空性,所以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

  有些自稱見了空性的人說:“我現在心裏就是見得到什麼都空,因爲我什麼都不想。”其實他們這樣的做法這就等于警察在一大堆人裏面抓賊,雖然其中有賊,總不能要麼將所有的人都抓去關起來,這樣會有很多人說自己是冤枉的;要麼就全都放掉,這樣就會連賊也放跑了。要抓住賊就一定要先辨認出哪一個是賊,這樣才能將其抓到。所以在修空性時我們應該先搞清楚自己實執的是些什麼?自己是怎樣將其執實的?將這些弄清楚了再在這些執實上面做觀察,想它是不是有?反複認真地思維之後,被自己實執的我執終將煙消雲散,那時所現的空境才是見了空性,絕不是什麼都不想就是證了空性。

  帕邦喀大師在這方面講得很細,比方前面所說的現了我相等等不是應破分,只有以[我]爲實我而執著才是應破分。我們在學習證空性時要搞懂,許多境相的現出都不是我們證空性所應破除的,也不是我們的執著。只有我們將境相抓得緊緊的,將其執實了才是空性的應破分。我們只是要將那種執實心破除了,但緣起有都還是存在的。就像帕邦喀大師前面所說的:有人叫我的名字,我的心就動了,這不是應破分;有人說我是賊,我心裏立刻想爭辯說:“我不是賊、我不是賊!”這樣的情形通常會被認爲是執著,但帕邦喀大師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這也不是執著,而是緣起有,是因別人說話而現起的有。如果我們將這種因緣而現起的有抓得實實在在,將其執爲實有,這種執實的心才是應斷分。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分清楚,不然我們就是在佛門外亂搞,而裏面的真東西卻沒有學好。

  帕邦喀大師所講的殊勝之處就在于此,他告訴我們前面所說的都是緣起有,別人說你是賊,你爭辯說:我不是賊!這都只是現相,都是緣起有,只有你將[我不是賊]抓得緊緊的時候,那種執實的心才是應斷除的我執。區別就在這個地方。

  如果這樣的話,你便能通達緣起之義即是無實,而無實之義即能引發緣起無欺的有力定解,這才是中觀應成派的正見觀察圓滿,也是龍猛的不共密意。

  我們在心裏應該明確:既然是緣起有,怎麼會是實有呢?如果我們將緣起有、自性空弄清楚了,就不會再去犯一點錯誤,不會再去做一件惡事。只有這樣做了才是中觀應成派的正見觀察圓滿,也正是龍猛菩薩開演空性的不共的密意。

  [不共密意]就是究竟的意思,也就是實說。前面說了叁種見都是權說,都是引導我們最後達到這種見,這樣的見才是不共之密意,才是究竟的密意。佛說了那麼多的法,歸納起來就是叁個方面:如何生出離心,如何生菩提心,如何證空見。這才是佛的密意。佛所說的其他的法,比如有人求些什麼,佛爲此而說的都是權說。佛告訴我們要修這樣、修那樣,總的目的都是爲了生起出離心、菩提心、空見,這才是實說,其他所說都是爲了用來最終生起這叁樣,所以都是權說。尤其是在見上,比如從小乘見上開始說,都是權說,一直說到中觀自續派都還沒有徹底,要說到中觀應成派才算是說到佛的密意了。真正是這樣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