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3.釋正見(2)什麼是正見▪P4

  ..續本文上一頁我】能自存自立而有,或【我】自性有,或自性有之【我】。

  [我們在觀察【我】的時候]也就是在觀察我們的心的時候。

  [假設有人跑來稱呼你的名字,先初你想:“有人在叫我。”在心中現起名言的【我】,]這樣的心不是我們要破除的。

  [後來那個人說到:“你是個賊!”這時候你的這個【我】開始變得越來越強有力,開始想:“我不是賊!他在誣陷我!我無法忍受!”不斷地說【我】【我】,這個能自存自立鮮明生動的【我】在心中浮現。]別人說自己是賊,自己的心量就開始變了,並且變得越來越緊了,這種是由緊張而起的。

  [這裏應知我們不破名言的【我】的顯現]這就是說比如有人問你:“你在睡覺嗎?”你答道:“我是在睡覺。”這裏的[我]並不是要破除的。

  [也不破【我】是自存自立實有的顯現,也不破能自存自立實有的【我】的顯現,]這些都不是我們要破的。

  [而是破【我】能自存自立而有,或【我】自性有,或自性有之【我】。]這裏帕邦喀大師特別指出應破的[我]是能夠自立而有的[我]。這裏的道理很細致:感覺有人在叫我時的[我]不是應破分;與人爭辯我不是賊時的[我]也不是應破分;我們所要破的是能自立而生起有的,是不帶有其他因緣、各種條件的[我]。前面所說的[我]都是有因緣、有條件的,所以都不是要破的。只有自己憑空將什麼都抓得實實在在,一定是這樣的[我]才是要破的。

  然後不依靠身心二者而從自己這邊而有的鮮明生動的【我】杳然消失了。先德說此是初得中觀見,所以此人能獲【佛陀所喜之道】。

  我們要破的就是這樣的[我]。這裏是很細微的:現象不是要破的,心裏錯誤的感覺也不是現在要破的,只有將什麼都抓得緊緊的,認定是實有、是自然而有的才是現在要破的。區別就在于此。

  如果我們將平時自己所執實的[我],用正理觀察,直到它慢慢消失了,這就是初見空性。要做到這樣需要先去尋找自己平時所執實的境是如何正在被自己所執實著,這當然是很難找的。我們可以找到所執的境,如果將境觀察得不實有了,心就不再執實,那時所見的空性就是初證空性。如果想先在心上破執實,那是破不了的。因此,那些想觀自心什麼都不想的人,是搬不動執實的心的。只有先在所執的境上觀察,直到境上不存在了,那才是證了空性。將自己所執的境上經觀察直到不存在了的現象就是初證空性。

  大家一定要明了:在心上破我執是破不了的,在境上破我執才破得了。什麼都不想是破不了我執的,不在境上破我執,以後在境上還是繼續抓得緊緊的!

  第八次講法

  現在接著上一次繼續講《叁主要道》

  當你這樣觀察,尋求所安立義時,一切法能自性而有的,連微塵許都找不到,而只在名言中顯現爲有的一切,因果作用都是不可辯駁的、合理的。

  這一段所講的就是緣起有、自性空的道理。在我們尋求所安立義時,一切法能夠自性而有的性質一點也不存在,都需要很多很多條件和因素才能成爲有的。你想去尋找一點點能夠自立而有的東西,都是一定找不到的。只在名言中顯現爲有的是真的,凡是大家名言說有的就是有。

  釋迦佛曾說:“世間說有,我也說有,有是緣起不可廢 。”因果的作用是有因就必感果,但必須是由自性空才能辦得到。如果自性是實有的,那就加也加不進去,取也取不出來。有了因果的法,因爲是緣起有,我們才能加一分進去,也能取一分出來。因爲這個道理,盡管我們衆生心裏都裝滿了煩惱,但從佛法來說,煩惱是能夠取得出來,因爲它不是自性有,是因緣彙合而有的,所以能夠取得出來。所以,我們想將內心的煩惱換爲成佛的功德,在自己身上生起功德,也是緣起的作用。只要我們肯去做,待條件圓滿之後,我們的身上都能生起和佛一樣的功德。我們之所以能夠做得到這些,就是因爲一切是自性空,不是自立就有的,而是因緣彙合而有的。正是因爲自性空、緣起有的道理,我們想除障就能除得了,想要完成佛的功德就能完成得好、完成得圓滿。否則佛就是佛,衆生就是衆生,永遠也不能改變。

  因果的作用是不可辯駁的,不可能有因不感果,因此是合理的。

  以房屋爲例,實有的房屋雖然連微塵許都沒有,但是只要房子的因緣湊合,僅以名字與分別能安立而有的情況下,房子的一切作用都能辦到,無有欺诳。鏡中的容貌影像也不過是心中所現與名言而已,此外無任何本質的認可。雖然只是影像的顯現,但其上有無汙垢等的一切因果建立都是合理的,所以說:“名言中有即可爲有,勝義中無不即爲無。”

  [分別]就是我們的心。

  實有的房屋雖然不存在,但是只要因緣彙合,並加以名言和心的安立,房子的一切作用都是能達到的,這是無可懷疑的。比方說叁間房子,我們將其中一間稱爲寢室,並且放進寢室的用具,就可以在那裏睡覺了,房子作爲寢室的作用是這樣達到的。

  我們看到鏡子裏的影像,心裏現出鏡子裏的影像,然後給它取個名字:“這是我的影像。”世間事物都是這樣而有的,都是因緣彙合,並且被我們取了名字之後才有的。我們看到鏡子裏自己的臉上是髒的,這其實就是你給它取的臉上是髒的名字。鏡子不會說:“你臉上是髒的!”是我們自己對這鏡子看到這種景象,心裏給它取了名字:“臉上有黑印子。”然後就趕緊擦幹淨。除此之外,你臉上本來就是這樣髒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比方說饅頭是面粉做成的,這是它的體性,爲其本質。萬物都是因緣彙合而有的,功德可以在其上建立,過失也同樣可以在其上建立,但絕不是自立而成其爲有的。

  [名言中有即可爲有]說的是在世俗中說有的東西就是有,因爲這是緣起有,不可廢。

  [勝義中無不即爲無]說的是在勝義方面上說沒有的東西並不是沒有,因爲勝義中所說的沒有,是指沒有自性實有的物件。盡管在勝義方面是沒有的,但我們在看某一個物件的時候,這個物件是有的。在勝義中所說沒有的東西是自性沒有,但是這個物體,這個事體是有的,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分清楚:世俗名言所說有的就是有;在勝義方面所說沒有的,是自性沒有,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緣起還是有的。比方說人,在勝義方面說人無自性,即具有自性的人是沒有的。雖然從勝義上說沒有,但是人還是存在的,因爲緣起上是有的。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盡管自性沒有,但緣起是有。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在創造緣起,都是在種因,因此一定要仔細:種好的因就能得善果,種壞的因就必得惡果。

  早年曾有位大師就是要呵佛罵祖,這是個大錯誤,他這樣就成了自大狂,這是宗喀巴教義所不容許的。這說明他沒有將業果弄清楚,而將實體有的東西都認爲沒有了,將緣起有的東西都廢了,因此他所證的空性是半邊空。只有空的這半邊,沒有緣起有的另一半邊。沒有緣起有在什麼上空呢?我們是要在緣起上空,不是緣起沒有。緣起是有的,緣起的自性是空的,這一點是大家一定要認識清楚的。

  如能真正了解緣起之義,便會對業果獲得猛力定解,對業果逐漸重視。

  [緣起之義]就是我們在境相方面現出合理的境相,然後用心看過去,給它取了名字,這個物件就是這樣有的。[猛力]就是堅強有力的。如果我們能真正將緣起的道理弄清楚了,生起了堅強有力的定解,無論別人說什麼,自己都堅信道理就是這樣的:我們所確信的空是空在自性上,既沒有空物體,也沒有空事體;種善因生樂果,種惡因得苦果,這些都是實在的。將這些道理弄清楚後,我們就會對業果更加重視。真正有修證、有內證的人做事都非常仔細,生怕做了一點不好的事,“菩薩畏因,衆生畏果”的說法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現在是苦來了感到不好受,所以怕這樣的苦再來;修菩薩行的人則不是這樣,他們認爲苦來了是幫自己消業,消了業就等于將包袱丟了,可以避免惡業繼續增長、避免以後受更大的苦,所以他們是喜歡的。但在他們在做事的時候,在身、語、意叁業活動的時候,就非常仔細,生怕種下惡因以後感苦果。

  在學空性的時候我們要懂得:世間一切有都是緣起有,而自能成立而有的自性沒有。不弄清楚這個道理就會被某些人所欺騙:“什麼都不要想,起心動念無非煩惱,因此什麼都不要想!” 這是大錯特錯的。什麼都不想就是無想天,無想天也是要墮的。

  這就是說,從善因生樂果,從惡因生苦果,各各不亂而生的這個定律來自緣起。

  一切法中以緣起法爲主的法殊勝,它將緣起有、自性空解釋得清清楚楚,其他的法則沒有說得這樣明確。因此緣起就稱爲我們修定、修空性的緣起之王。宗喀巴大師教義重點就在于先說緣起,這樣可以避免在證得空性之後不明因果。如果先說空性,卻未從緣起上體會空性,在實修中又有定境,以後就可能會發狂、會呵佛罵祖。從因果上來說辱罵了佛是什麼結果?可他認爲無所謂,一切都是空的,所以他就落入半邊空裏去了,將緣起有廢了。我們學空性既要懂得空性的道理,又要重視緣起,才不會犯錯誤。

  如能了知緣起之義即無自性,便能附帶了知因果緣起在唯名言中是完全無欺和合理的,亦即能對輪回涅槃的業果至心獲得定解。

  [緣起之義]是指萬事萬物沒有自立而能成其爲有之自性的道理,因爲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條件湊合而有的,所以一旦加入一個新條件,就會有新的緣起,所以因果才能得以建立。比如:我們用黃的顔色去染一件衣服,它就變成黃色的了;我們用黑的顔色去染,它就變成黑色的了,衣服的顔色不是自性有的,而是緣起有的。因果緣起在世間的名言中是沒有錯的,有因就必感果,這是一點都不會錯的。我們在輪回中是由緣起有、自性空來的;我們寂滅了煩惱、證了涅槃,同樣是由緣起有、自性空來的,都是一樣的。再比如:現在桌子上所擺的每樣東西都是緣起有、自性空,我們人在這裏是緣起有、自性空,沒有一樣是能自能成其爲有的東西,乃至佛菩薩證得的緣起有、自性空還是一樣的。

  [至心獲得定解]就是充分的定解心,即心裏沒有一丁點兒猶豫,或者說是完全相信了,不需要別人說,在思維道理的時候自己心裏就能夠承許得下來。

  比方說:我們觀想上師是佛,平時大家嘴上都這樣說,但是心靜下來想一想,自己真的承許下來了嗎?如果從緣起有上想上師是怎樣的,心裏就能承許下來:“他是諸佛菩薩的悲心、以不舍衆生有情的心情顯現的上師相。”這樣就能承許得下來。假如沒有緣起有,我們的心裏就不能承許:“上師就是上師,他的樣子和佛不一樣。”這是一般人所見。如果我們想到萬事都是緣起有、自性空,心裏就能承許上師是佛,因爲上師是諸佛菩薩的悲心化現,是諸佛菩薩的智慧化現,這就是緣起有。心裏能夠承許這些,就能承許上師是佛;不能承許這些,就是嘴巴上講上師是佛,心裏並沒有認定上師是佛。

  由此可見,我們懂得緣起有、自性空的道理,全部佛法都活了。懂得緣起有、自性空,我們身上任何毛病、任何過失都能改,我們身上任何不足的功德都能創造、都能生起,這就是緣起有的作用。懂得這樣的道理,全部佛法都是活的,否則我們就會拘泥這樣、那樣。

  如果我們對緣起有、自性空獲得定解,那麼一旦功力到了,我們肯定能夠斷叁惡道,解脫生死,爲衆生成佛。這是做得到的,因爲這一切都是緣起有、自性空。

  然後我們可以說因爲諸法皆依靠其他聚合而有,所以無自性有;因爲無自性有,所以業果是合理的,因爲一切因果作用是合理的,所以才會由種生芽,由芽生果等。

  每一個法都不是自身有,而是依其他的條件、因素而有的,能自立而有的自性是沒有的。正是因爲沒有自性有,所以業果的相互作用是合理的。帕邦喀大師這裏舉的是一個由種生芽,由芽生果的世間例子,依佛法說我們可以斷煩惱而證法身,可以集積功德而證報身,再修好大悲心就是種化身的因。這些不是佛獨有的,只要我們這樣做也都能有,這就是緣起有、自性空。

  不然的話,假設麥種是自性有的,那麼麥種就絕不會變成麥芽;若兒童是自性有的,那麼兒童就不會長成成人;若樂趣是自性有的,那麼樂趣有情也就不會墮入地獄;若有情是自性有的,那麼有情也就不可能成佛等等,過失衆多。

  這段話是說自性有的東西都是不能變的,如果麥種和芽都是自性有,那麼自性有的東西是不可能生出自性有的東西的。如果人是自性有的,那麼孩子就不能長大,小孩之所以能長大,小時靠母親的乳汁,長大了靠一切營養,這樣才能長大,因此是依他而起的。如果樂趣是自性有,那麼樂趣中的有情就不會下墮。如果有情是自性有的,那麼有情就不能脫離輪回、解脫生死、爲衆生成佛,這些都不能做到,因爲是自性有決定一切無法變化。

  我們還可以舉出很多例子:好比一個有自性的杯子,只要做成了就不能變,不會變成其他的;由于鋼鐵不是自性有,所以它可以化成鐵水,做各樣用途,宇宙間找不到任何自性有的東西。假如認定自性有,那麼就會産生種種錯誤的認識。

  所以說,因果緣起與無自性二者相輔相成,是【中觀應成派】的獨特優勝之處。

  由因生果都是緣起和沒有自立而成爲有的自性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因爲是緣起有所以本無自性,因爲無有自性所以它是緣起有,這兩樣是互相起作用的。沒有自性就要依衆緣和合而有,所以是緣起有;既然是緣起有就不是自能成立而有的,因此無自性。這兩種道理相輔相成,兩者可以同時存在,也是一個事物的兩面。只有中觀應成派將執實的心去的最徹底,幹幹淨淨,這是中觀見裏面應成派的獨特殊勝的地方。

  下面是講怎樣才知道我們修的正見觀察是否合量。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二.正宗分 3.釋正見(2)什麼是正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