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原經)
北宋施護譯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與大苾刍衆千二百五十人俱,並諸薩摩诃薩衆而共圍遶,爾時世尊即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叁摩地。
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在佛會中,而此菩薩摩诃薩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觀見五蘊自性皆空。
爾時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前白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樂欲修學者,當雲何學?”
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谛聽,爲汝宣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者,當觀五蘊自性皆空。何名五蘊自性空耶?所謂: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無異于空,空無異于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無所生,無所滅,無垢染,無清淨,無增長,無損減。
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無眼識界,乃至無意界,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無所得,亦無無得。
舍利子!由是無得故,菩薩摩诃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故,心無所著,亦無罣礙。以無著無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妄想,究竟圓寂。所有叁世諸佛依此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是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廣大明,是無上明,是無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惱,是即真實無虛妄法。諸修學者當如是學!我今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大明曰:怛雅他唵嗄帝嗄帝播啰嗄帝播啰僧嗄帝波提梭哈
舍利子!諸菩薩摩诃薩若能誦是般若波羅蜜多明句,是即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爾時世尊從叁摩地安詳而起,贊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當如是學!是即真實、是上、究竟,一切如來亦皆隨喜。”佛說此經已,觀自在菩薩摩诃薩並諸苾刍,乃至世間天、人、阿修羅、幹闼婆等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般若心經講授
色拉寺雪歌仁波切(賽康仁波切)
剛才念誦時,念到“爲利衆生願成佛”,此中的佛是怎樣的呢?在陳那論師所著《因明集論》書首禮贊中提到:“成爲具量士夫,爲利衆生,禮敬怙主導師如來。”這是由所具功德的角度禮贊佛。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如何“成爲具量士夫”的?第一,佛的果位來自大悲,亦即由大悲所起動機爲因。第二,經多劫修習而證得空性慧。第叁,“由安樂到安樂,從善趣至善趣”,如此輾轉增進。凡夫的痛苦源自“煩惱障”和“所知障”,如來以空性慧破除二障而獲得安樂,且輾轉增上。第四,世尊不僅救度了自己,也能救度其他衆生。譬如一個人在渡河之後,便有能力和經驗引導他人渡過那條河,世尊不僅自己已超越輪回,而且有能力引導所有輪回中的衆生,尤其是叁惡道的衆生也能脫離輪回。第一個次第是大悲所起動機,第二個次第是修學空性,第叁個次第是安樂輾轉增上,第四個次第是不僅自度而且度他。“爲利衆生願成佛”,此中的佛即是透過以上四個次第而成就的佛,是遍知一切的真正具量士夫。
《因明集論》的書首禮贊偈中,開宗明義就點出世尊是“成爲具量的士夫”,隨即說明世尊爲了利益有情之故,“一切所行唯利他,如是殊勝導師我禮敬。”由“成爲具量士夫”這幾個字,便可了解我們所希求證得的佛果位,抑或所皈依的佛寶功德,我們也同樣有能力成就,因爲世尊也是依次修學而成就佛果位的。往昔,世尊曾經如同我等一般,也只是一介凡夫,心中也曾有過極爲粗重的煩惱,但透過次第修學,終而證得無上菩提。既然佛果位是透過修持而證得,那麼,我等若也依照世尊修習的方式淨障集資,終有一天必定能證得一如世尊所證得的果位;我等所皈依的佛寶功德,同樣是可以期許,可以得到的。倘若不解佛功德如何證得,就會誤以爲我們所皈依的佛、所期待成就的佛果位是不依因緣,而自然地、原本就存在的,同樣也會誤以爲佛果位是無因生、是常法,以爲它自始即存在。如此誤解,就會導致我們誤以爲自己根本沒機會成佛。如今我們已知佛是循次修學而“成爲具量士夫”的,從“成爲具量士夫”這幾個字,我們便能有把握,相信自己若依照次第修習,也能如佛一般達到無上的果位,經此一想,便能激發出修持的心力。
我們已經知道,世尊也曾是煩惱粗重的初業凡夫,經過在佛道上一步步前進,最後才成就佛果位的。世尊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他所走過的是怎樣一條路,我們應當如何去走。經世尊如此指引,我們應當能生起信心及求法的心力,相信只要自己照著行持,終有一天也會像世尊一樣“成爲具量士夫”。因此,以聖者佛陀的角度而言,“成爲具量士夫”即是次第修學而成就聖者果位。雖然眼前我們仍是煩惱粗重的初業有情,但是,只要依照世尊指引我們的道路次第而修,循序漸進,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善良,煩惱也會越來越輕微,乃至斷盡煩惱障和所知障,證得無上佛果位。世尊將他多劫勵力求法的經驗,毫不保留地告訴了我們,只要我們真的照著修持,必定能如世尊所言般證得無上功德和果位,這是不須存有絲毫疑慮的,真的可以百分之百相信。
方才說明的四個次第中,首先是發心,也就是大悲動機爲因。所以昨天的課程安排了《修心八頌》,以使我們的動機能夠清淨生起。當動機已清淨生起,接著主要修學的重點就是六度當中的般若度。雖然六度都必須修學,然而,如同寂天菩薩所言:“所有六度的學習,最終目的都是爲了生起般若。”所以,繼修心八頌之後,爲了得以修持般若度,今天的課程就安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透過聞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培植圓滿般若度的善根習氣。
猶如世尊于經中殷重所言:“欲證圓滿佛果位,定須修學般若度。”《般若心經》融攝了《般若十萬頌》、《般若兩萬頌》、《般若八千頌》,以及其他許多般若經典的要義。我們從無始至今,輪回的根本即是無明。可是,至今我們仍對之束手無策,絲毫動搖不了無明半分。不過,透過聽聞《心經》,必定可以動搖無明。就像提婆菩薩在《四百論》中說過:“薄福衆生不猶豫,若稍猶豫碎叁有。”是說只要我們對無明稍起猶疑,稍微思惟《般若心經》中的無我義,就會恍然大悟:“自己從無始以來一直被無明欺騙、愚弄。”如今既已學到般若,就必可動搖它,甚至可以動搖、粉碎整個輪回。所以,一定要認真聽聞這堂課。平時大家經常念誦的《金剛經》中提到般若具有種種利益,即使我們在無量劫的時間裏,不斷供養諸佛無量的各式珍寶,此功德利益猶不及我們在短短的時間裏講說或思惟般若。
藏譯的《心經》中有前言,漢譯的好像沒有,但無妨,前言部分並不艱深。由于我的《心經》傳承是從藏語聽聞來的,如果省略前言部分完全依照中文講解的話,似乎有點兒奇怪,所以,我還是依藏文來講解。剛才我們所念誦的《心經》,次序和內容與藏文版有些許不同。藏文一開始是:梵語雲:“跋嘎瓦得,簮迦巴惹米達,啥以達雅”。“梵語雲”表示此法是有根據的,是從印度流傳過來的,法源很清淨;“跋嘎瓦得”意爲出有壞,“簮迦”是智慧,“巴惹米達”是波羅密,而“啥以達雅”則是心要的意思。所以完整的意思就是“佛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靈鹫峰山中與大苾刍衆千二百五十人俱,並諸菩薩摩诃薩衆而共圍繞。”這一段前言顯現出四種圓滿,第一是導師圓滿,意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世尊所宣說。《心經》是屬于加持語的教法,透過佛在叁摩地當中對舍利弗尊者加持,讓他能夠發問,而有與觀世音菩薩的一段對話,所以,宣說心經的導師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二是時圓滿,“一時”表示當時的時間是一個很圓滿的時間。第叁是處所圓滿,在聖地靈鹫山。第四是眷屬圓滿,當時在場聞法的眷屬有比丘大衆和菩薩衆等。
從“如是我聞,一時……”,一直到“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叁摩地”,這段內容都算是前言,尚未真正進入心經正文。前言是當時結集《心經》者所講的話,結集者都是心中具有不忘陀羅尼的行者。前言中提到“在某個時候,我聽到世尊如是說”,意即結集者並非于法脈中斷之後才輾轉從他人聽聞,而是曾經親聆世尊宣講此法並深記于心,結集經典時就把親聞法的內容念誦出來。佛陀涅槃後,教法曾有衰微的迹象,而于往昔曾經親聞世尊說法的弟子們就同聚一處,商議將世尊說過的法落于文字,以便流傳後世,住持教法。因此,《心經》的結集者一開頭便說:“當時,依我所聽到的就是如此……。”
方才提到導師圓滿時,是說這部經的宣說者爲本師釋迦牟尼佛;可是,當我們閱讀《心經》時,會覺得這部經似乎是觀世音菩薩所宣說的。其實,是世尊入于甚深光明宣說正法叁摩地,以定中加持力使觀世音菩薩不自主的宣講,也讓舍利弗尊者不自主的向觀世音菩薩請示教法。是透過佛的定力加持而有《心經》中的對答,這就是安立宣講心經的導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而非觀世音菩薩的原因。
靈鹫峰是位于王舍城東隅的一座山峰,取名靈鹫峰的由來有二種傳說。據說那座山峰的形狀極像靈鹫,另一種講法是往昔有許多外道聚集在這座山上,後來世尊到彼處說法,才剛到達,外道們就不自主的想逃離,據說當時外道們都化爲靈鹫融入山中,靈鹫峰因此而得名。
世尊講般若心經時,有哪些眷屬在場聽聞呢?當時親聆世尊說法的眷屬,包括比丘的大僧伽衆,也就是聲聞行者;亦有菩薩的…
《般若心經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