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功德之本頌

  

  色拉寺雪歌仁波切(賽康仁波切)

  ~功德之本頌與科判

  

  一、依止師:

  一切功德之本具恩主,如理依止是爲道根本,

  善見此理多方精進心,恭敬至誠依止祈加持。

  二、身難得:

  一次所得此閑暇善身,極爲難得利大當了知,

  晝夜恒時求取精要心,相續不斷生起祈加持。

  叁、叁士道:

  甲、下士:

  身命飄搖猶如水中泡,迅速壞滅故當憶念死,

  死後仍如影伴隨身形黑白善惡業果隨後至,

  得堅定解于諸罪惡業,即使甚小微細亦斷除,

  一切善法資糧悉成辨,恒常謹慎力行祈加持。

  乙、中士:

  受用無厭爲一切苦門,輪回圓滿實無可依賴,

  知其過患而于解脫樂,生起極大希求祈加持。

  由彼清淨心念所引生,正知正念謹慎不放逸,

  教法根本別解脫律儀,修護以攝心要祈加持。

  丙、上士:

  猶如自墮輪回苦海般,一切如母有情亦如是,

  見已負荷救度衆生擔,谙習勝菩提心祈加持。

  雖有發心若于叁種戒,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

  善見此理佛子諸律儀,猛烈精進修習祈加持。

  丁、止觀:

  于顛倒境散亂令止息,于正法義如理而思擇,

  寂止勝觀以及雙運道,迅速心續生起祈加持。

  戊、密教:

  共道淨治令轉成法器,諸乘中之最勝金剛乘,

  彼爲有福衆生聖門徑,無難順利得入祈加持。

  己、守護真言戒:

  彼時成就二悉地之基,佛說乃爲清淨誓言戒,

  獲得無造作之定解已,縱舍命故守護祈加持。

  庚、如聖之行:

  爾後密續心要二次第,如理通達要義而精勤,

  行持四座瑜伽不散亂,如聖所教而修祈加持。

  辛、寂滅除障難:

  開示如此善道善知識,如理修持法友皆長壽,

  內與外之種種道障等,唯願完全息止祈加持。

  壬、願速證金剛持:

  生生世世不離正上師,受用一切法之妙功德,

  圓滿一切地與道功德,祈願速得金剛持果位。

  

  學習佛法最開始是依止善知識,然後是小乘、大乘、止觀禅修、無學道的佛果爲止,都是希望讓我們沒有障礙,通達這些佛法的內涵,爲祈請上師能讓他生起這些佛法的內涵,所以寫下功德之本頌。

  《功德之本頌》雖然簡短,但卻涵蓋了佛陀從過去二千五百年前在教導他的弟子們如何依次從頭開始慢慢進入佛道,直至修證成佛的修持法。

  今日在聞法前需供曼達,將曼達獻給這傳承的由來:本師釋迦牟尼佛。所以在獻曼達時,觀想導師釋迦牟尼佛在我們的前方,釋尊依次傳給曆代祖師們,他們圍繞在釋尊旁,我們觀想將此曼達獻給他們,並且祈求他們加持我們對所有修持菩提道的次第可以在心中生起證量,故大家以此的發心觀想來獻曼達。

  爲了使聽聞和修持成爲佛法,心裏在還沒有聽聞前先生起皈依叁寶的心。皈依的心生起後,爲了使現在所做的行持成爲一個大乘的行持,接著再發起大乘菩提心,故在聽前先做皈依發心。

  如同宗喀巴大師所言:“一切發心皆由善心念。”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佛法,需視你心中是否有善的心念,即如現在你有皈依叁寶的心一直在自己心中的話,所做的事情才是佛法的修持。假如心中真正具足菩提心,你所做的一切行持才可稱爲大乘的行持,而不是依所修的法本。譬如你所修持的法是大乘的法,但你沒有大乘的心,那你所修持的也不能稱爲大乘的修持。是不是大乘的修持或法,完全在于我們自己的內心,所以在聽聞佛法時,一定要將此牢記心中。

  如同過去在《量論》中,陳那菩薩曾言:“獲得正量教示利衆生,導師如來怙主我頂禮。”在此論典一開始便先頂禮如來。首先言“獲得正量”是什麼意思?指獲得的是諸法實相,通達諸法實相的意思。從此句話可知,因它不是本來就有的,量指心中的通達意思,正確真實的通達諸法實相叫正量。從本來是凡夫的人,依次的修持獲得正量,即從非正量才能獲得正量。“獲得正量”在告訴我們,佛陀也是一開始與我們相同是凡夫身,慢慢的在修持中斷除所有障礙,獲得無邊的功德,才能成就圓滿佛果。所以,獲得正量含有這意思。

  “獲得正量”的意思前已說過,原本不是正量,後來成爲正量,它的過程分作叁部分:

  一、首先是發菩提心。

  二、發菩提心以後,以無量劫的時間來累積資糧(福德與智慧資糧)

  叁、之後成就佛道,轉*輪利益衆生。

  在這過程中,原本是衆生的層次,依次的修持,才由清淨罪障、累積資糧的修集,然後證得一切諸法實相。諸法的實相所講的就是正量,它的涵義包括我們可以相信的,另一意思是它是真實的,真理的意思。因爲是真理,我們才能夠相信。“獲得正量教示利衆生”含義是首先獲得正量,再以慈悲方便利益衆生。

  “導師如來怙主我頂禮”,“導師”指獲得最究竟的果位,能成爲衆生的導師,因他已通達諸法的實相,所以他才能以如實的方便,引導衆生去修證一切的如實法,此爲導師的涵義。“如來”指佛陀的法身,法身的功德。“怙主”指救度衆生所示現的色身,因在佛成佛時,他能就法身和色身這兩身,法身是以“如來”這字代表,“怙主”所表示的是色身,色身又包括化身和報身,即佛陀由大悲心驅使,由法身當中示現出化身和報身來利益衆生,所以在這句話中,已涵蓋了佛陀的四個特質。首先獲得正量,佛陀的特質包括四點:一、教示利益衆生。二、導師。叁、如來。四、怙主。因具足這四個特質,所以我們可以完全相信佛陀,因此我們向他頂禮。

  由獲得正量可知,一開始時佛陀也是凡夫,我們知道既然一開始也是凡夫,也就是跟我們一樣,所以在心中要對自己有信心,表示只要去修行,將來也能如同佛一樣,得到最究竟的果位。就是經由內心裏面,首先生起菩提心,然後再利益衆生,在無量劫當中修持種種菩薩行,不論有那些需他度化或行持的,他都可以舍棄自已的利益,完全爲衆生去行持。經由久遠時間斷除他的過失,修持種種的利生功德,以後才獲得最終究的果位。現在所言的,在他獲得最終究的果位後,並不是自已一人快樂而已,他不是單單爲了自已的快樂才去成佛,是爲了利益衆生。所以,在他成就佛果以後,仍舊以他的大悲心觀視一切衆生,對所有需要他帶引的衆生,同樣平等的以大悲對待他們,並且用無量善巧方便去引導他們。

  現在佛陀要引導衆生時,好像他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只是心中有慈悲心,希望能救度衆生,不是這樣子的。因爲佛陀成就佛果,是以無邊的神通、無邊的威力所莊嚴,本身也具足了一切力量,按照衆生的根器、心性,不同的衆生要依照什麼方式去引導呢?佛陀他會以大悲心,即使需要在地獄忍受無量劫的痛苦,他都會毫不猶豫的在地獄裏面住無量劫來利益衆生。由此看來,了解到佛陀不但是一個獲得最究竟的果位,並且恒常以大悲心去利益衆生,而且還是個具足無量威勢力的圓滿成就者,所以關于佛陀具有什麼樣的功德,我們要先了解。以上所講的關于佛陀的智慧,從斷證的功德中獲得無量的智慧,從利益衆生這點,他內心具足無邊的悲心,在利益衆生的行持上面,同樣具足無量威勢,從佛陀的智慧、慈悲、力量叁點上,幾乎無法找到可與他相比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心中如果想依賴什麼人來救度我們,顯然除了佛以外,幾乎沒有什麼值得我們信賴。心裏想說佛陀他是一個真正的依怙,我們要依止他的話,當然要按照他的法來修持。可是,法在修持上,次第十分重要,如果不了解修持的法有何內涵次第的話,對一個行者而言,他不可能做一個正確無誤的修持。如同薩迦班智達所言的一句話,我們對于世間的任何東西,以錄音機來講,對世間的任何東西在買它以前,心裏會思維貨是否好嗎?貨比叁家去仔細選擇一下,這東西會有什麼好處,故障等等,好好選擇後再來購買。對世間法都如此謹慎小心,對于現世及將來獲得安樂利益的修持,我們怎能掉以輕心?這句話意思是爲了讓現世及來世獲得更好的安樂,修持時不能像狗一般,拿什麼給牠吃牠就照吃。對我們而言絕對是非常愚癡的行爲。我們修持的人對于所要修持的法,在修持以前一定要好好判斷,是否是正法,再進入修持。因爲在修持的次第及正法的重要性,過去有二位噶當派的大德,一位叫耶些博多,另一位叫也希間阿哇,這兩位大德有次互相談起,因上師博多哇問弟子:“現在有兩種情況:(一)讓您獲得很多神通,即外在的成就,也有很多殊勝的力量可以轉變很多東西原等,具足此種的神通力。(二)讓您得到成佛菩提道上的知識。你會選擇那一個?”也希間阿哇回答選擇第二個。爲什麼呢?如以神通來講,我獲得天耳或天眼通、他心通等等來講,不論你神通再廣大,頂多就這一世的受用而已,此世可以很快樂舒適過生活,但是過了以後,還是在輪回當中輪轉。但是,我如果這一世當中獲得了對于成佛道上的菩提道知識的話,我這世修習一些,來世就能通達一些,慢慢的就能趨向佛果,這才是智者的行爲。所以,現在的《功德之本頌》就是可以引導衆生從開始直至成佛的道路,如果以修持道上的內涵而言,幾乎都包涵在《功德之本頌》中。

  當我們在解釋《功德之本頌》內涵時,它的本義當然不會超過過去印度的大班智達如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等瞻部洲的六莊嚴、二尊勝等的大論師所闡述的內涵。

  宗喀巴大師所寫的這篇《功德之本頌》也是過去所依止的上師,薩迦、噶舉、甯瑪派那些上師的教言獲得證量後,按照那些上師所傳述的教授寫下來的,不是自…

《功德之本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經講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