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功德之本頌▪P8

  ..續本文上一頁的做法。你如仔細的去推敲,會發現我們自己不能獲得什麼好處、快樂,爲何要爲了自己而去傷害其他衆生?所以,傷害衆生的起由,大部分起因于自己內心的觀受。一個阿羅漢,一開始他修持小乘法,修持直至成就阿羅漢,爲何這個人只能到阿羅漢的果位?因他沒辦法生起利益無邊衆生的心,之所以停留在羅漢果位而無法證得佛果,同樣也都是內在希求自己能獲得快樂、獲得解脫。從一般世間的人事物,一直到一般修持上的成就,就可以看到種種過患的起因都是因內在的我愛執,認爲自己最重要。

  第叁、第四是修自他相換的利益和沒有修自他相換的過患,在這去看的是過去的事、過去的那些人,好比有那些人去修持自他相換,大概是那些佛菩薩,那些佛菩薩他們修持自他相換後,恒時在利益衆生,到現在他們得到種種殊勝功徳,但反觀還在造業的衆生,他只有在輪回當中輪轉受痛苦,就可以看出修持與不修持自他相換的優劣處。

  在《入菩薩行論》中,寂天菩薩舉出很多我愛執的過患,及愛他執珍視衆生爲主的心態能獲得什麼利益。最後他講了一句,這些的差別實際上不需要講太多,你看凡夫珍視自己,佛陀珍愛衆生,他們就有這種差別,其他的就不用想太多了。我們現在知道,如果單單只有珍愛自己有什麼過患,相對的去珍愛衆生有什麼利益,但是要你心裏面放棄自私的想法,改成我要去利益衆生,只想到衆生、珍愛衆生,現在要你這樣做的話,心裏會不會願意?如果修持一分鍾,你可以,沒關系只有一分鍾而已,在一分鍾內好好想著衆生,但要你如此修持,有沒有辦法?我們可能會生起這種懷疑,現在叫我舍棄對自己的珍愛,舍棄重視自己,舍棄什麼都以自己爲重的想法,要什麼都以衆生爲主,這個不知我有沒有辦法,可能會産生這種懷疑。

  關于這疑問,如能了解現在這個心實際上都是由串習而成,任何好不好的想法都一樣,它都可以由串習而形成,我們就可以相信這個做法是可經由練習慢慢增長對他熟悉的層次而可以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就好像以自己的身體而言,這身體在我們一生下來就覺得這是我的身體,身體上發生任何事情時,你會講:我的身體不舒服,我現在身體怎麼樣。這都是我愛執習慣太強了,怎樣都認爲是自己的,不會想到這身體是父母給的,不是本來就是你的。是本來就是你的嗎?不是的,是父母給的,可是,你還是認爲是我的身體。它是串習而來的,從這一輩子生下來以後,太習慣這東西,久而久之串習成這種想法。同樣對衆生始終認爲跟我沒關系,這種思想也可經由串習把它改過來,我們可以由思維,依前次第的思維修持串習到後來衆生確實和我是有關系,佛經中所講的如母的關系,要去利益衆生、珍愛衆生這種想法,它們也可以引生出來,這都是練習直到習慣。我們去看看自己現在可獲得快樂的因及受用快樂的果報,發現都是由其他衆生所生起的,現在所用的快樂果報及將來想獲快樂的報,現在要去修那些因,就是珍視衆生利益、衆生的想法才能種下快樂的因。因此,從因從果都可得到一個結論,真正需要以衆生爲主要的角度來思考,從這些思維,你就可以了解到,你去珍視衆生的這種修持對我們是有很廣大的利益。所謂廣大的利益,不是說某個對我比較好我才珍視他。對我們比較不好的,你去珍視他,對我們才有利益,因這已是不需要去考慮,只要是有情衆生都是值得我們去珍視,都是我們應該好好的以他們爲出發點去思考,去想說我做這有什麼功德利益,從這來講,你就不會單單只有想到某個部分或某一方而已。所以,按照“猶如自墮輪回苦海般”這句話去思維的話,很自然就可以生起心中的大悲心,到此爲悅意慈心,再從慈心思維“猶如自墮輪回苦海般”,就可很自然的去生起大悲心,同樣的,“見已負荷救度衆生擔”的增上意樂和“谙習勝菩提心祈加持”的菩提心,都是如此。

  世俗菩提心的修持和前面是一樣的,當我們生起了上士夫的意樂後,接著上士夫行持在下面的偈頌“雖有發心若于叁種戒,無有串習則不成菩提,善見些理佛子諸律儀,猛烈精進修持祈加持”,是按照上士夫在修持時一般的方式解釋如何修持。這段講“雖有發心若于叁種戒”,若心裏面單單只有發起菩提心(爲利益六生願成佛的心),沒有戒律是不可能成佛,沒有修持菩薩行的意思。此之戒律指的是菩薩戒,沒有修持菩薩戒的話,是不可能成佛的。而修持菩薩行的根本就是受菩薩戒,所以,我們先受持菩薩戒之後,再修持菩薩行,這是按照一般的方式或照總綱方式來解釋。但下面“于顛倒境散亂令止息,于正法義如理而思擇,寂止勝觀以及雙運道,迅速心續生起祈加持”,這段是個別來講,特別指出如何修持止觀,前面比如說以修持菩薩戒中的六度四攝來說,有很多總括來講需要這樣的修持,在下面個別的在持菩薩行裏面的止和觀,你要怎樣修持。

  前面第一個是一般的(指雖有發心若于叁種戒….)、第二個是差別的(指于顛倒境散亂令止息…)。這裏所講的叁種戒,第一指的是“律儀戒”(又叫斷惡行戒或止惡行戒),指你去守護惡行,意思是我們守護不要去造惡,一般譯爲律儀戒,從字面上聽不出來。以第一個止惡行戒來說,意思是護,我們防護自己不要去傷害衆生,叫止惡行,好好守護自己,不要去傷害衆生。

  第二是攝善法戒,斷除傷害衆生的惡行外,還要盡力修持種種的善法,斷惡行修持善法是第二攝善法戒的精神。第叁是饒益有情戒,我爲了累積自己成佛的資糧,爲了能圓滿,所以盡所能的去利益衆生,所修的是有利衆生的行爲,這都稱爲饒益有情戒。這叁種戒就是菩薩戒的內涵。

  問: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有何不同?

  答:以福、慧二資糧來說,在修持智慧資糧方面,攝善法戒是屬這種。所以,累積智慧資糧的修持屬攝善法戒,福德資糧就是以饒益有情戒來累積。)

  這叁種戒是菩薩戒的內容,但它不一定會有一個固定的做法,只要行持可以增長善行,它就是攝善法戒,能利衆生的就叫饒益有情戒。以這種方式區分,其實所有菩薩行分類非常廣大的,分類下來就是分成這叁種。

  在行持的動作上,如修持攝善法戒時,都要畫叁時夜叁時來受持。菩薩戒,你去受持,要去觀想,然後受菩薩戒,外面不一定有動作,不一定要去做什麼事,而是心裏面授記,類似像這樣。仁波切指出律儀戒是我們知道什麼是惡行而去斷除惡行的心,惡念生起了而不去做,這才是守護律儀戒的精神,要不然單單只有想到我什麼都不做,這不是真正守律儀戒。就如石頭,石頭沒有心,不可能有斷除惡行的心,當然它也不會有任何的動作,它單單沒有任何動作的這點,你不能講說它在守護律儀戒,要心裏有守戒的心。

  【一】布施:一般對菩薩行來講,它有很多很多,其中主要分爲六類:布施、持戒等六度。六度的修持最重要的是屬于修持禅定和智慧這兩個般若,下面還有特別指出如何去修持止觀。六度中第一個是布施,在修持來講,首先要能行持布施,主要是因昔時佛菩薩的修持,他能將身旁的財物受用甚至妻兒皆布施身體也布施等等的做法。主要是他要能夠舍,能舍棄他的貪執,以布施的修持來講,不是說把一個東西從這拿來後布施給他,把一個東西拿給另一個人的作法並不是布施修行的重點。真正修持的重點,就是我們心裏能舍棄對種種如財物受用妻兒等的執著,才有辦法作出很清淨的修持,舍棄的心才是重點,故六度當中第一個便是修持布施的心。

  【二】持戒:在我們真正能舍棄內在貪著的心時,接著便是好好守戒,不論出家或在家,都要好好守持自己受的戒。守持戒律當中,其要義是在增長我們內心裏珍視衆生、利益衆生的心。

  【叁】忍辱:心裏要生起珍視衆生、利益衆生的想法,若在生活當中不論何時,都好像在那兒瞋恨的話,是不可能生起這種心的。好比衆生,不論你心中如何想修持珍愛衆生、利益衆生,全都是爲他著想;沒想到他隨時都想占我的便宜、傷害我,心裏一下就會有瞋恨的煩惱心出來,這時所要修的便是忍辱。

  【四】精進:我們現在能夠修持忍辱,不論他們如何對待我們,都還可以維持利益衆生的這種善心,這是忍辱。不但可以忍辱,講到利益衆生的對衆生有利的,都可以歡歡喜喜的去修持,這種心叫做精進。

  【五】禅定:從忍辱和精進的修持,可以讓我們對衆生的痛苦和自己內在的煩惱去調伏它,而且對所有有利衆生的行持都可以歡歡喜喜的去修持,如可做到,接下來對讓我們內在更加調伏的那種能力就可達到。因經由忍辱、精進的修持上面,我們就可讓自己內心頓除種種傷害衆生的心,並且把內心調伏到一個相當的程度。接下來經由禅定的修持,就可以讓內心更穩固,爲令自心更穩固而做的禅修稱爲禅定。

  【六】智慧:如果心裏面修持禅定,心裏面就可獲得叁摩地(很穩固的心叫叁摩地,叁摩地有很多種),達到這種定的層次,它只是可作爲利用的基礎,利用什麼?用它來生起智慧,因此經由禅定的修持使自心穩固,然後再以般若的修持,讓心的力量提升,開發出來。

  由禅定引生智慧,其道理就像是:平常我們心很散亂,收攝起來聚集在一起,這時力量就能收攝起來,以這種專心一致的禅定力量去觀修所有諸法的實相,就會産生強而有力的智慧。當我們的心不再散亂,可以收攝成爲專注時,可以用來修持觀修,智慧上可生起非常廣大的利益。因這緣故,禅定和般若的修持是證量生起的根本,所有證量要生起的話,一定要經過禅定和般若的修持才有辦法,下面會特別提及如何修禅定。在《功德之本頌》中,“于顛倒境散亂令止息”是修止,“于正法義如理而思擇”是修觀。勝觀即止觀雙運,寂止先修止再修勝觀以及止觀雙運道。“迅速心續”,心續指心裏面的意思,迅速能在心續當中生起。由這樣的次第修持到這,以後才具備可以修持密宗的條件。

  《菩提道…

《功德之本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心經講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