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八關齋戒儀軌講解》
色拉寺雪歌仁波切(賽康仁波切)
陳那論師在《集量論》一開始有段禮贊釋迦牟尼佛的偈子提到:“佛陀是具正量者,因此,吾等能對他生信。佛陀具正量,因此能利益無量衆生。”我們對佛法或佛陀爲什麼能生起真正的信心呢?這種深信的力量來自哪裏呢?因爲佛陀本身是具備正量的士夫,他所說的法能利益無量的衆生,因此衆生能對他生信。佛陀依止了兩個原因而得到兩種果實,第一個是動機,也就是首先發起的是菩提心這個清淨的動機,第二個是在正行時他證悟了空性,因此能證得二身,也可以說是得到了善士的果位。
佛陀在行持上證悟空性時,在自利方面就具備了斷、證兩種功德;在他具備利他的菩提心時,他就成就化身的果位。以大乘來說,他的叁身指的是法身、報身和化身。佛陀的慈悲成就的是化身,來度無量的衆生。他所證悟的空性是證悟了了知所有一切所知法的空性。
剛剛這一段主要是說佛陀依止兩種原因成就了兩種果位。透過這因與果四個的討論,我們可以說佛陀是正量士夫,也可以說佛陀具備了無量的力量和功德。他和所有外道的教主完全不同,外道可以說是無因無緣而生的,而佛陀則具備清楚的因和清楚的果,是依靠自身精進努力而成就的。佛陀最初發心修持時跟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一樣,他當時心中也有瞋心、慢心和嫉妒心,心也非常混亂,煩惱也非常多。但是,他卻因爲具備了慈悲心和證悟空性這兩個因而得成就。當具備這兩種因時,通過慢慢修持,他便能夠逐步證悟道次第,成爲正量士夫。
這一段話提醒每一個修持者,在一開始動機就應該非常清楚。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開始修學佛法的時候都充滿著煩惱,接著再慢慢的修持,這個道路就跟佛陀走過的道路一樣。第一句提到“佛陀轉變成爲正量的士夫”,因此,我們透過次第的修持,也要生起勇猛心和信心,相信我們也能轉變成與佛陀一樣的正量士夫。這段話有兩重意思:第一是要我們對佛法生起大的勇猛心,不要畏懼;第二是要對佛陀所說的生起信心。
佛陀依靠最根本的因才能成就,就像剛剛示範辯論時所提到月稱菩薩的偈子一樣,所有佛陀與成就者最根本的因就是大悲心。今天各位來參加持受大乘八關齋戒的儀軌,就是要幫助增長我們的大悲心,同時穩固我們的大悲心,甚至讓我們證得菩提心。透過菩薩行可以不斷重新受這個大乘八關齋戒的戒律,因此,明天我們要正受大乘八關齋戒。
在內地,一般會以爲大乘八關齋戒跟近住戒或一般八關齋戒是一樣的,原因是它的八個律儀與八個支分,或八條戒是同樣的。其實,這兩者差別很大。第一、近住戒(一般八關齋戒)是屬于別解脫戒,別解脫戒是屬于二乘行人(小乘)的戒律,因此,近住戒(八關齋戒)的發心是爲了自己能夠得到解脫。第二、大乘八關齋戒是指大乘的教法,不是指二乘(小乘)行人的,大乘八關齋戒的根本是菩提心,對治與修持的方法有八條戒律。這兩者的差別就是大乘和小乘的差別。細分來講,這兩者還有八種差別,後面的法本儀軌中都會提到。這樣的大乘八關齋戒出家衆也可以受持,因爲透過這八戒能增長菩提心。
這個法本由赤降仁波切彙集而成,無論如何,在各個教派,修持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名爲扭捏的特別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時,早上都會有大乘八關齋戒的儀軌,下午才開始修持扭捏的儀軌,各個教派的大乘菩薩律儀儀軌都是從觀音菩薩的修持方法裏面結集出來的。這個法本主要是從佛陀所開示的一個密續中傳出來的。
第一頁首先提到的是功德增長咒,密續中佛陀曾經說過增長善行的增長咒,我們先念叁遍或七遍,不管接下來做的任何修持或善行,善的功德都能億萬倍無量無邊地增長。就好像佛陀特別叮囑弟子們不可以造惡一樣,我們對此已生起了信心,同樣,佛陀也說過,如果我們念誦這個咒語,也能生起無量的功德。因此,我們要真正相信。
西藏有這麼一段話,最開頭有一個“尤尼嘎”的咒語,這個咒語如果念過很多的話,以後只要念一遍功德就非常大,不管我們過去造了什麼業,它都能夠消除,任何善功德都能無量的增長,非常的了不起。這段話就是,有一個老婆婆說:“當我在尤尼嘎跟前時,我就已經是不得了了。”也就是只要她念了這個咒語,功德就是無量無邊了。但是,她又說:“如果到了戒律的旁邊,就連上師自己也要多珍重、多小心了。”我們念到“嗡散巴日阿”時也很不得了了。總之,念這個咒語是非常重要的,念叁遍或七遍都可以,在念過之後,所有行持的善行功德也會非常大的。
我們做任何修持之前,如果能先迎請皈依境,所作的善功德就會更大。透過迎請皈依境,我們觀想皈依境在我們前方出現,再對他作供養,所有的聖衆(佛菩薩)都會感到歡喜。由于諸佛菩薩的歡喜,我們所修持法的善功德將會更加增廣。因此,迎請皈依境是非常重要的。
在迎請皈依境之前,我們首先要把環境弄幹淨,地方要加持清淨。皈依境中諸佛菩薩祖師到來時,他們安住的地方要幹淨。供養的供品也要得到加持,必須是清淨的,這些都要先准備好。
接著的兩個偈頌就是加持土地與供品的。第一個是:“一切地基化清淨,無有砂礫等雜物,面均平坦如掌心,性同琉璃甚平滑。”這是加持土地化爲淨土。第二個是加持供品,“人間天界諸供品,真實陳列與意化,普賢最妙供養雲,無余遍滿虛空界。”這裏都提到“加持”二字,藏文“加持”的發音是“擎臘”,這兩個音分別有不同的意思,“擎”的意思是力量,“臘”的意思是轉變,指的是透過一種力量而將東西有所轉變。如何轉變呢?就是靠我們心中的虔誠和恭敬,透過這一念心使物品能夠有所轉變。如果我們能以最殊勝的心轉變加持,我們可以證得樂空不二的智慧。如果我們無法證得樂空不二的智慧,還是可以透過我們的心,觀想所有的供品都是無量無邊的,即盡量去想所有的供品遍滿叁千大千世界,甚至比山高、比海深,非常非常的多。
我們可能無法以樂空不二的智慧來觀想,在我們現在還是凡夫身時,透過虔誠心和恭敬心來觀想,這個觀想對我們將來會有非常大的利益。爲什麼一個證悟空性的人觀想的利益更大、更殊勝呢?因爲一個證悟樂空不二智慧的人已經消除了任何執著實有的心,外境無法阻擋,他甚至可以穿牆破壁。因此,一個證悟空性的人如果用觀想來變現各種色聲香味觸的東西,他是真正可以觀想無量無邊的。對一個證悟空性的人來說,他所觀想出來的跟真正的東西是一樣的。雖然我們無法像一個證悟空性、具備樂空無二智慧的行者來作觀想,但是,透過我們虔誠恭敬心的觀想,還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頁開始就是加持供養咒和谛力願等兩個部分,加持供養咒翻譯過來就是谛力願,意思是一樣的。透過加持供養咒和谛力願,就能夠使剛剛虔誠觀想的一切都轉變成真實,即能“化此供品爲真如”。因爲我們現在還不具備力量,所以要透過咒語加持一下。
接下來就是迎請,“一切無余衆生依怙主,摧滅無盡魔軍戰勝尊,一切實相無余善知者,世尊眷屬祈請降臨此。”
世尊的眷屬非常廣,可以說十方叁世的一切佛菩薩,此時他們都能出現,最主要的中尊是釋迦牟尼佛。以我們所在的佛堂來說,正中央的主尊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可以觀想周圍所有的眷屬,就像牆上(正受八關齋戒地點)有噶舉傳承殊勝的祖師、密勒日巴大師等,還有所有的佛菩薩,甚至還可以無分別地觀想所有佛菩薩,我們都可以迎請他們一起出現。
前面這一整段,很重要的是我們須具備虔誠的心念。無論如何,透過虔誠心的觀想,對我們一定會有幫助。在佛法名相當中,雖然虔誠心還是歸類在錯亂識裏面,但對我們還是有幫助的,因此,我們還是要修持虔誠心。爲什麼呢?一切佛的心都在萬法之中,因爲佛陀的心都在,所以,他們的身也在,亦即他們是真正如實存在的。
接著就到皈依與發心的部分。之前我們透過虔誠恭敬心,已經將皈依境迎請到我們前面,但是,光有皈依境還不行,因爲修持者如果自己的心不清淨,他不具備善心的話,那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接著修持者要皈依與發心。
皈依與發心的次第,首先是以皈依爲基礎,然後再生起善心,或是說發起菩提心。我們爲什麼要皈依呢?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想離苦得樂,真正離苦得樂唯一的方法,或者說我們唯一的所依處就是叁寶,因此,皈依是佛弟子最重要的基礎。在次第上,以皈依爲基礎進入到發心,就是生起善心。
皈依可以說是佛弟子最重要也最根本的。能幫助我們離苦得樂所依唯有叁個,就是佛法僧叁寶,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寶,因爲它能幫助我們轉變自己的心;我們透過法的修持而得到轉變。但光有法的修持還不夠,還要有指引帶領我們的人,也就是佛寶和僧寶。依靠佛寶、僧寶再加上對法寶精進不懈的修持,我們就能真正離苦得樂,這就稱爲皈依。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一個佛弟子應該具備的觀點,也就是剛剛提到的皈依。整個分析起來,我們最究竟的皈依是誰呢?是回到了我們自己身上,要透過法寶自修,才真正能達到離苦得樂,而不是皈依一個外在的東西,或是在天空出現而無實體的一個外在的神或佛像,這是沒有用的。
剛剛提到所有修持都是透過法來用在自心上,讓自心有所轉變。這種轉變的次第可以分成很多,總結來說有以下的次第。首先,這種轉變針對一類只想到此生的衆生,他們不覺得有來世,只覺得此生是最重要的,執著此生,短視近利,心量非常狹小,這是第一種轉變,它能轉變衆生對此生的執著,將心打開來。再進一步第二類的衆生,他的心可能轉變爲相信有來世,但是他只想到自己來世要得到好果,永遠不會想到別人,…
《大乘八關齋戒儀軌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