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無常歌開示暨無常禅修》
色拉寺雪歌仁波切(賽康仁波切)
首先,在最開始的時候要先獻曼達,整個課程結束的時候,再用大乘布薩律儀(法本)的回向文“強秋森秋……”,作最後總回向。
(獻曼達)
昨天課程中曾提過,關于近住戒(即八關齋戒)跟我們受持的大乘布薩律儀,這兩者之間的差別。現在將就此作更仔細的說明,如果各位有問題也可以提出來。
八關齋戒或稱爲近住戒的律儀和大乘布薩律儀有何不同?以下當一一說明。
第一個是授戒上師的差別。一般八關齋戒(近住戒)的傳戒上師不需具備菩薩戒,只要本身具有別解脫戒就可以了,甚至是只要受過居士戒,或者是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都可以傳授八關齋戒這個戒法,但是,傳大乘布薩律儀這個戒法的上師一定要具備菩薩戒,如果是有真正修持菩薩行的上師更好。
而且,八關齋戒(近住戒)提到,受戒弟子要具備真正的出離心,想脫離輪回苦海,離苦得樂,因此,弟子一定依止或跟隨一位上師,所跟隨的人一定要真實地存在。爲什麼近住戒,一定要跟隨依止一位上師?原因在于動機,因爲他想的是脫離輪回苦海,但因爲身上還有種種煩惱,有慚有愧,所以,必需要有人帶領,才能得到解脫,這是以凡夫地來說。
而大乘布薩律儀不是以自己出離或解脫自己的煩惱爲主要的動機,它緣念的心是更廣闊的,是以幫助一切衆生爲心量的,所以,不需要有一位真實的上師。
第二個是求戒者的差別。近住戒,也就是八關齋戒,出家衆是不能求受的,但是大乘布薩律儀,在家、出家都可以求受。
第叁個是發心動機的差別。一個具有菩提心(大乘布薩律儀),一個沒有(近住戒)。
第四個是儀軌的差別。近住戒(八關齋戒)依止的儀軌是小乘的經典儀軌,大乘布薩律儀依止的是佛陀所開釋,特別是佛陀本身在有學道、菩薩道上所修所學,傳承下來的方法。
第五個是持守戒律的差別。大乘布薩律儀的戒法,主要以菩提心爲主,也就是受戒一日中,持守菩提心戒,更要注意不能傷害別人,各種傷害別人的行爲都要斷除。一般來講,西藏的傳統,受持此律儀是不能吃肉,一定要吃素的,原因是吃肉算在傷害別人的戒條當中,所以,行大乘布薩律儀是不能吃肉的,但是,近住戒就是八關齋戒裏面,在西藏傳統上,並沒有提到說一定不能夠吃肉。
第六個是果位上的差別。因爲一開始在因上的動機就有差別,所以導致結果也就大不相同。以大乘布薩律儀來說,它的發心廣大,動機是爲了利益無量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衆生都能圓滿成就佛道,因爲“因”廣大,所得之“果”也會非常殊勝、無量,而近住戒(八關齋戒)就沒有這種發心。
在這裏要作一個補充說明。一般我們說菩薩戒,菩提心戒,如果真正發誓要持守的話,菩薩戒共有十八種墮罪,要特別注意不能違犯。但今天受的大乘布薩律儀並未規定特別需要持守,不過,雖然沒有發誓持守,但既已受了律儀,這十八個墮罪的戒條也要特別注意,否則會有許多過患,所以,在心上要多注意。
總結來說,近住戒和大乘布薩律儀,差別共有六點。第一是在境上,就是上師,傳法上師上有差別,因上師的關系又可分成兩部分,兩點的差別;第二是弟子,求法者的差別;第叁是發心動機上的差別;第四是儀軌與經典上的差別;第五是持守戒律上的差別,剛才也有提到,持守上亦可分爲兩個部分,兩點的不同;第六是果上的差別。如果再細分境上與持守上的不同,又可說共有八個差別。
問:昨天到今天共聽到兩次“不執銀錢戒”,大乘布薩律儀內有不執銀錢戒嗎?是哪一條戒規規定的,從戒條上並未明顯看出有這條規定?另外,回家後所睡的床鋪,規格有沒有特別要注意的?
答:第一個問題,有關不執銀錢戒這一點,的確在八支戒裏面確實沒有特別寫出來不能碰錢。但在其中有一條戒,就是後四支戒中的其中一條戒叫作“香水花鬘諸莊嚴”裏邊,花鬘泛指珍珠,珍寶類的,有價值的東西,這些都包括在花鬘這一項中。
“花鬘”在藏文意思中,也有念珠這個涵意。在這個地方花鬘絕非指念珠,若是指念珠,那就不能碰念珠,“嘛呢”也不能念誦了,所以,這裏是用來表示有價值的東西,爲什麼戒條說對這些有價值的東西要消除?消除的意思,是消除我們的貪念、執著,而我們最喜歡、最執著的東西就是錢了,所以,不碰錢就是這個原因。
第二個問題是床的高度、大小、規格,以不超過一肘的高度爲准。在俱舍論中有提到一肘就是廿四指,各位可以參考這個標准。
(另外,有阿尼提到,大家不碰錢的話如果丟掉了也不知道。仁波切說如果不想碰到錢,可以用一塊布包著,不要直接碰觸就好了。這個戒最主要的是用來消除我們心上的貪念,這才是最重要的。)
問:回家的路上會經過一些商店,就會聽到一些歌曲,這時我們應如何處理?
答:自己這方面的意樂才是最重要的。回到家裏,不要去打開收音機、電視,不要自己去做,但你不能說因爲我在持戒,所以別人家都不能打開電視,那是不行的。
問:請問仁波切,我們受漢傳八關齋戒後,要是晚上必須服藥,也要作羯摩,不曉得大乘布薩律儀有沒有這種規定?外擦的藥膏有沒有關系?在漢傳上是沒關系,但不曉得在這裏有(指按藏傳方式)沒有關系?
答:最主要還是得從“心”作討論,如果吃藥會增加煩惱,增加貪欲,那當然不能吃;如果吃藥只是單純的治療身體,那就可以服用。擦藥也是一樣,如果是因爲藥味很香,所以多擦一點,這就不行。因爲戒相上有提到,香水等這些莊嚴都是要戒除的。
問:中午以後可以喝水嗎?如果是喝茶(泡茶葉的茶水)可以嗎?
答:水跟茶可以喝。傳統上,如果吃的、喝的東西會飽的話,最好是不要吃,藏人有喝酸奶的習慣,像酸奶、優格這些食物就不能吃,牛奶最好也不要喝。
問:現在有種營養劑,這種營養劑是液體的補充營養用的,這種可以喝嗎?
答:重點還是以心來講,喝這個營養劑是爲了治療身體,維持這個身體,那是可以的。但如果更多的想法是因爲對身體起貪著的心而喝營養劑,那就不可以。
問:回家以後,因爲是跟家人同住,只有我守八關齋戒,而我母親很喜歡跟我講話,我能跟她講話嗎?
答:最主要的是說話要減少,說話越少越好。
問:因爲我們是從較遠的地方來受戒的,對路徑不很熟悉,回程的時候可以問路嗎?
答:可以。不然迷路就不好了,這個戒是叫大家減少無意義的說話交談。
問:如果是因爲有身孕的關系而吃東西,就像吃流質,營養劑的東西可以嗎?
答:還是跟之前提到的審核標准是一樣的,喝和吃東西真的只是爲了治療身體的話,是可以吃的,但是,如果超出這個標准,只是爲了增加自己的執著心、煩惱心、那就不行了。
【正文講授】
“醒世無常歌”的主旨是要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會死,而且死後都會墮惡道,因此,在這裏對死後作介紹。這首無常歌的作者是帕繃喀大師。
現在開始的課程,主題就是思惟無常,爲什要對這個主題特別教授呢?修行分爲下、中、上叁士道的修持。以中士道、中士夫來說,就是發願要脫離輪回,而上士道的大士夫是要成就佛道,比中士夫的心願更廣大。而不管是中士夫或上士夫,他們的根本,共同的道路是什麼?根本還是得從下士道開始修持起,如果不具備下士道的量,基礎就會不穩固,那麼中士、上士也很難修持起來,因此,必須從下士夫開始修持。
那麼,下士夫的修持是什麼?就是思惟因果、思惟無常的道理,今天我們得受了大乘布薩律儀,更要配合思惟無常、因果的道理,因爲這種思惟是一切成就的基石,是非常重要的,它會關閉我們投生到惡道的門,因此今日課程重點就是討論開示無常的道理。
首先,先引用貢巴瓦大師曾提到的一段話,他說,對一位修持中士道或上士道的士夫而言,如果在今生努力的修持,依然生不起中士或上士的量,不管怎樣,依然種下了一個善的習氣,對個人修行來講,那還不算是太遲。那麼,真正的太遲是什麼呢?就是下士道的修持不穩固,或完全領受不到其中的受用,那時就太遲了,因爲他的來生必定投生到惡道去。因此,下士道的修持比其它兩道的修持更加重要。接下來,貢巴瓦大師又說,透過下士道的修持,來生可以得到八種有暇之身,避免八種無暇。貢巴瓦大師特別提到,下士道的修持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趕快修持,一定要得到受用,一定要圓滿下士道的修持,要不然就太遲了。
如果今生對下士的修持,譬如說無常、因果的修持不圓滿,沒有得到真正受用的話,那來世還能不能得到像今生一樣暇滿的人身?那就很難說,甚至可以說,要再得到暇滿人身是非常困難的。就象《入菩薩行論》中的一個譬喻講到:得到人身的困難,就好象大海中漂浮在海面上,中間有孔洞的一塊木頭,當木頭隨風漂流時,卻正好套在一只每一百年才從海底浮上水面的盲眼烏龜的脖子。這個比喻就是告訴我們人身有多麼難得,因此,我們可以想象下一世要獲得暇滿人身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我門今天已經得到這難得的人身,所以,特別引貢巴瓦大師的話來勉勵大家,千萬不要浪費人身。既已得到人身,就要在下士道上的無常及因果好好用功,將來才能夠再得到如此的人身。講到這裏,我們心上應當生起殊勝的覺受,努力證悟今日課程主題,也就是認識死亡無常。惟有對無常有深切認識與體悟,才能對此生的苦、來生的苦、苦的因等等,透過對死亡無常的修持,將這些苦痛一一消除。
死亡無常觀修的功課,何以能消除一切苦痛?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所有的苦從何而生?所有的…
《醒世無常歌開示暨無常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