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奢摩他

  

  

色拉寺雪歌仁波切(賽康仁波切)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提及“要在止(奢摩他)的基礎上,才能夠生起毘缽舍那,由于有這樣的力量,才能徹知、徹證空性。”因此,要徹證空性的話,就一定要先修止,因爲在止(奢摩他)生起之後,才能成就毘缽舍那。我們今天要修止(奢摩他)的用意,就要放在爲了證空性。爲什麼要徹證空性呢?就是爲了對治我執及種種煩惱,既然如此,要徹證空性,就要有毘缽舍那,有殊勝的毘缽舍那,才能證得殊勝的空性,而要得到毘缽舍那,就必須要有止的基礎,所以,要修止(奢摩他)。我們想要修學奢摩他的用意、動機,一定要是朝著這個方向的,是爲了要成就毘缽舍那以便徹證空性,來對治我們的我執和煩惱,而不是像世間外道修定的目的,這點首先要厘清。

  我們既然要修學奢摩他,就要了解奢摩他必須有怎樣的順緣,在講義的“修止(奢摩他)六資糧”,以前可能有講過,所以,仁波切今天就不再細講了。

  第一個是處所隨順,一個瑜伽修行者要修性、修止、修觀,他一定要先有一個好的處所,好的處所具有五個特點:不會引生疾病、很安靜、不會有凶猛惡獸或惡人的危害、很容易得到資具。

  如果已經具有好的處所,這是屬于外在的條件,接著該去除屬于自己本身的過失,比如要懂得少欲、知足,如果所求很多、欲望熾盛,對于不需要的東西也很希望擁有,對于已經擁有的還感覺不夠,不知足對于修學奢摩他會産生障礙。

  另外一個會障礙修奢摩他的逆緣就是雜務太多,所以,要舍諸雜務。既然決心要修奢摩他,就不要有太多的雜務來幹擾,不需要去學的或不需要去懂的,就不要再去追求了。過去有一爲叫作普吞的修行者,他原本是想要好好去修行的,結果魔王變化成一個國王的形像,給他很多文學等等的書籍,看了這些書之後,就引生他著作的興趣,寫了很多書,後來他的修行就修不成了。所以,我們如果真的要學奢摩他,就要衡量一下需要學的和不需要學的,盡量減少雜務。

  接著是持戒清淨,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去守護身業跟語業,身門和語門所有的言行舉止,都要好好去守護,《廣論》裏面提到守護根門、飲食知量,睡眠時刻依經典規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持戒要清淨。如果持戒不清淨的話,會産生垢染(障),持戒不淨的障會使我們的證量無法生起,功德無法增長。所以,持戒清淨是很基本的。

  第六個是不放逸于欲樂及妄念,對世間的五欲,一定要遮止自己迷戀的心。平常我們會很容易心動于世間的欲樂,此時就要去思惟這些欲樂有哪些過患,在此生會帶給我們什麼過患,尤其在輪回又會有什麼過患産生。一再地去思惟五欲的種種過患,如果我們迷戀于五欲的話,會帶給我們什麼過患,這個部分要多去思惟,讓自己的心不會被這些欲樂所動。

  這六個部分就是修奢摩他之前所要具備的條件,所以叫作修止六資糧。其中包括一個外在的條件,就是處所,要有一個好的處所來讓我們修止。另外內在的條件就是自己所應該做的,修止的行者自己本身應該去努力的,比如:少欲、知足、舍諸雜務、持戒清淨、不放逸于欲樂及妄念。這六個就是修止所應該具備的條件,如果已經具備了這六個條件,接著就要到如何修。

  講義上有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其實在這之前還有加行六法要作,譬如:灑掃淨處、安置佛像、擺設供品、向歸依境祈請、禮敬供養,這些都要先作,之後才進入七支坐法。由于我們想要學奢摩他,所以,透過加行六法來淨障集資。尤其加行六法中的第六個“向資糧田祈請”的部分,因爲我們是想要學奢摩他,我們在祈請的時候,就要向上師、諸佛菩薩說:我想要修學奢摩他,因而作這樣的淨障集資,透過這樣的功德,能夠成爲我修奢摩他時推動的力量。加行六法在以前已經講過(參者攝頌講義),今天我們修奢摩他而作加行六法,其中的不同點只有在祈請的時候,要讓上師和諸佛菩薩了解,我們是爲了要修學奢摩他,祈請他們特別在這方面作加持,只是這個念頭不同而已,其它的作法都同于之前加行六法的作法。

  如果不是爲了要修奢摩他而修加行六法的話,就不一定要照著毗盧七支坐法來坐,但是,因爲我們是要修奢摩他的緣故,坐法一定要照著毗盧七支坐法來坐。我們可以先把加行六法都做完之後,再依照毗盧七支坐法來坐,也可以在加行六法當中,坐下來開始要觀想、祈請的時候,就開始用毗盧遮那七支坐法來坐。

  說到毗盧七支坐法,仁波切的算法跟我們的講義上有所不同,仁波切的講法是腳的姿勢、手的放法、背(脊椎)要挺直,這就有叁個了,第四個包括叁樣,就是嘴唇、牙齒、舌頭,第五個是頭,第六個是眼睛,第七個是雙肩,第八個是呼吸。如果是修學密乘的話,雙腳一定要金剛跏趺,如果不是學密乘的話,怎麼坐都可以,雙盤、單盤、散盤都可以。

  雙手是右上左下,拇指正好在肚臍的位置。背要挺直,背一直起來,肚子可能會縮小一點。牙齒和雙唇放任自然,不要張開,也不要抿得很緊,舌頭抵上颚。頭不要往上揚,否則在修學奢摩他的過程中,容易産生掉舉、妄念,心容易往外散亂。所以,頭要稍微有一點往下。眼觀鼻,但是,也不要很用力的把視線集中在鼻端,很自然的眼觀鼻,從第叁者來看,我們好象是眼觀鼻,但是,並不是我們真的看著鼻尖,而是順著鼻尖的角度下來。其實,我們在修奢摩他的時候,跟眼睛所有的動作都已經無關,眼睛不要來多管閑事。所以,眼睛不需要一定去看著鼻尖,否則就是在觀修鼻子了。雙肩保持很自然的姿勢,不是很放松的整個垮下來,也不要太用力往上撐著。到這個地方是七個,如果再加上呼吸,就是毗盧八支坐法。在呼吸方面,如果心中妄念多的話,就要去數息,如果妄念不多,就不用了。仁波切所說的出入息的講法,就有點類似數息觀了,如果妄念多的話,就去注意呼吸,數出息或入息,可以從一數到二十一。在觀息的時候,因爲很注意呼吸,有時就會刻意去左右呼吸。其實在數息的時候是要順其自然,保持著平時的呼吸方式,並不需要數的時候就很用力的呼出去,吸的時候也很用力的吸進來,不需要這樣子。此時我們的心放在觀息上,當然主角還是心本身,呼吸只是在幫忙它而已。我們要清楚知道現在在吸氣、現在在呼氣,而不要刻意去左右它。吸氣的時候用鼻子,呼氣的時候也是用鼻子,不要用嘴巴,因爲剛剛說嘴唇是閉著的。因爲我們現在用的是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所以,我們就是模仿毗盧遮那佛手的姿勢及坐姿。

  我們爲什麼要把心注意到呼吸上面呢?主要是要讓心能夠專注在呼吸上,其實最主要的不是去數數字,而是有注意到這個呼吸,讓心安住在呼吸(出入息)上。爲什麼要數息呢?因爲如果不去數息,很容易就會有一些妄念産生,因而就會左右到我們的呼吸,突然會變得很匆促,可能會呼得很快或吸得很快。因此,最主要是在氣息的呼出和吸入,心只是在幫助它的快慢能夠均勻,而且要使妄念不要生起,因爲妄念生起會使呼吸不均勻。其實,是在用我們的心幫助呼吸很均勻,呼出很均勻,吸入也很均勻,當然,此時呼吸就變成心的所緣境了。

  關于呼吸的修法,以菩薩來講,他們在觀修氣息的出入時,就會作取舍的修法,在呼氣的時候,把他所造的一切善業、功德都布施給一切衆生,在吸氣的時候,就去接受一切衆生的惡業、障礙。所以,菩薩在修出入息的時候,他就不是修數息法,而是修取舍法。

  當我們緣著歸依境、資糧田修出入息的時候,在吸入的時候,我就觀想吸入所有資糧田(上師、本尊、諸佛菩薩)的加持,清淨身體所有一切氣脈的垢染。當我們呼氣的時候,我們就把垢染都全部呼出去。

  接下來簡略談一下九節佛風,我們先用右鼻孔吸氣、呼氣叁次,左鼻孔要用手去壓住,再換成壓右鼻孔,用左鼻孔吸氣、呼氣叁次,再用兩個鼻孔一起吸氣、呼氣叁次。這樣一共就是九次的呼吸,主要的作用就是要清淨我們的中脈和左、右二脈的一些垢染。所以,當我們吸氣進去之後,氣從中脈和左、右二脈進去,因爲中脈的開口處是在眉間,所以,當我們吸氣進去之後,在呼氣的時候,雖然我們還是用鼻子呼出去,但是,我們在觀想的時候,要觀想從中脈的開口處呼出去。

  我們修九節佛風,如果是淨脈的修法,是把中脈的開口處觀想在眉間,其實在其它的某些修法上,我們是把中脈的開口處觀想在頭頂上的,因爲所修的法不同有所區別,其實並沒有人看過中脈的開口在哪裏。如果是修頗瓦法時,我們會觀想中脈的開口處在梵穴,也就是頂穴的地方。一般頂穴的算法,就是在發際上四指之處,這是一種講法。但是,我們真正在修頗瓦法時,大部分的人都是把中脈的開口處觀想爲頭頂上那個凹凹的地方,也都真的可以修得成頗瓦法。在某些觀想中,我們會觀想頂輪上“嗡”字,眉間(額際)是“阿”字,有些會觀想額間是“贊母”字,這時我們所觀想的“嗡”字是在離發際四指之處。

  我們剛剛所練習數息的方式,其實可以算成四種所緣境中的第二種淨行所緣當中的第五種出入息觀。這是在我們妄念很強盛,妄念紛飛的時候,就用出入息觀來修。坐法毘盧七支一定要,但出入息的數息觀不一定需要。

  接著要來了解所緣境,就是在還沒有修奢摩他之前,我們必須有一些基本的條件。在真正進入去修時,我們就會有九住心的次第,就是定力慢慢增強的次第。當然在還沒有進入九次第去修之前,就要談到所緣境了。所緣境可以分爲四種:一、周遍所緣;二、淨行所緣;叁、善巧所緣;四、淨治煩惱所緣。

  第一種是周遍所緣,其它的叁個其實都是包含在周遍所緣裏面的,也就是說並不是在另…

《奢摩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