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根本慧論文句釋寶鬘論(任傑 藏譯漢)▪P4

  ..續本文上一頁空界有自性者,因爲世間共許虛空爲空,不許余界爲空,爲了由世間共許之理,成立不共許的義,故雲“先說虛空相]。無質礙非有自性地爲虛空相,因爲在虛空相的能相——無質礙之前,無有少許虛空故。設若在能相——無質礙之前有虛空,那麼虛空則成無能相。其實不爾,因爲于任何時處皆沒有無能相的所相法故。能相無質礙非有自性地于何處轉,因爲在無能相之前所相的法非有故。無能相處,能相不轉,沒有無能相的所相故。有能相處,能相亦非有自性地轉,彼中不複須要能相轉故。除有能相與無能相外,更無別處有能相轉,無有是事故。所相非有自性,因爲能相轉無自性故。能相亦非有自性,因爲所相無自性故。昕相應非有自性,能相轉無自性故。若許所相無自性,則能相——無質礙亦非有自性。

  子二、破有體無體

  毗婆沙師說雲:空界是有體。答曰:空界(有法),非有自陸地爲有體,因爲能相與所相皆無自性故。此理決定,離能相所相的有體法並非有故。經部雲:空界爲無體法是有自性。答曰:空界(有法)爲無體法非有自性,因爲有體法無自性故。問曰:有體與無體皆有自性,因爲有了知有體無體之補特伽羅故。答曰:了知有體無體的補特伽羅(有法),本無自性,有體、無體和亦有體亦無體皆無自性故。雲何亦有體亦無體是無自性?有體與無體二法不共有故。

  子叁、總結

  空界(有法),彼爲有體、無體、所相和能相皆無自性,彼等諸義前已破故。

  癸二、由彼正理類知余法

  其余五界(有法),亦無自性,與成立空界無自性之理相同故。

  癸叁、呵責有無邊見

  諸邪見劣慧(有法),暫時不能現見所應見的息滅戲論及涅槃,由見諸法爲有自性及斷滅無故。

  觀貪貪者品第六

  辛二、破有我之能立⒀分叁:一、破能依雜染;二、破生住滅叁相;

  叁、破業因與作者。

  壬初分叁:一、破貪與貪者有自性;二、總結;叁、由此正理類知余法。

  癸初分二:一、破前後生;二、破同時生。

  子一、破前後生

  問曰:蘊處界有自性,因有能依雜染故。答曰:若貪有自性不越二種軌則而有,即先有貪者後有貪,或後有貪者先有貪。若如第一,先有貪者後有貪,則因先有貪者而無貪,因爲若在貪之先,有無貪的貪者,即應依彼貪者而有貪,如此應成先有貪者後有貪。但是,無有離開貪的貪者故。若如第二,後有貪者先有貪,則無貪者雲何有貪?以無所依,則能依非有故。問曰:貪者有自性,未破故。答曰:貪者亦無自性,貪者之先有貪或者無貪皆與破貪之先有貪者或無貪者的理相同故。

  子二、破同時生

  問曰:貪與貪者同時俱有。答曰:貪與貪者有自性地同時生起不應道理,因爲若是有自性的同時生起,則貪與貪者彼此互不相待故。又貪與貪者是有自性的一體呢?或異體呢?若如第一體性是一,即無同時俱有,何以故?彼與彼自己非同時俱有故。若是有自性的異體,亦不應爲同時俱有。若謂雖只一個亦是同時俱有,那麼無體的一頭黃牛亦應成同時俱有。又若謂雖是有自性的異體而是同時俱有,則無體各別而住的黃牛亦應成同時俱有。若謂有自性的異體上亦有同時俱有,那麼貪與貪者(有法),非有自性的同時俱有,因爲若是有自性的體異,固是同時俱有,但是,非有自性的體異故。若謂貪與貪者是有自性的體異,那麼貪與貪者(有法),何故分別說爲同時俱有?如是分別不應道理故。間曰:單獨之異,則不能成立由此貪者貪此所貪之境,爲了欲成此義而許同時俱有。答曰:那麼,爲了成立同時俱有,又必須許自性體異,因爲單獨一個,不能成立由此貪者貪著所貪之境故。又貪

  ⑴ 此是[前陳]。

  ⑵ 此是[後陳]。

    ⑶ 此是[因]。

  ⑷ 自:如芽。

  ⑸ 緣:如種。

  ⑹ 此處,在[有]後略去[如芽]二字。

  ⑺ 汝:增上緣。

  ⑻ 所知:一切法。

  ⑼ 余二:非去者與第叁者。

  ⑽ 汝:見者。

  ⑾ 藏譯(中論本頌·觀根品》中此處有“如說依父母,而生彼兒子,依眼根及色,生識亦如是”

   一頌,宗喀巴大師所著的(中論疏)中說:[其余叁種印度釋論中皆無此頌,……當是翻譯時所依之版本有誤]。因此僧成大師說該頌非(中論)本文。又,漢譯本中亦無此頌。

  ⑿分別:執有自性。

  ⒀ 能立:因。與貪者(有法),不是有自性地同時俱有之法,因爲有自性的異體之法本來無故。貪與貪者(有法),若是有自性的異體之法,即不應許爲同時俱有之法,因爲有自性的異體之法,本來無故。

  癸二、總結由此觀之,貪與貪者等(有法),無有自性,因爲同時俱有與非同時俱有皆無自性故。

  癸叁、由此正理類知余法一切諸法(有法)無有自性,同時俱有與非同時俱有皆無自性故,如貪及貪者等。

  觀生住滅品第七

  壬二、破生住滅叁相有自性分叁:一、破有爲有自性;二、由此正理破無爲有自性;叁、斷違教之诤。

  癸一、破有爲有自性分二:一、破總相;二、破別相。

  子一、破總相分二:一、總破:二、別破醜一、總破分叁: 一、觀察是否有爲已而破:二、觀個別與聚合已而破;叁、觀有無余相已而破。

  寅一、觀察是否有爲已而破問曰:蘊處界有爲法有自性,有生住滅有爲相故。答日:彼生(有法),亦應具有生等叁相,是有爲故。若謂生是無爲,則彼生(有法),應非是有爲相。

  寅二、觀個別與聚合已而破生等叁相個別不能作有爲相,因爲沒有生的住滅非有故。又生等叁相不能在一法上同一時中有自性地聚合,若是有自性地住則與滅相違故。

  寅叁、觀有無余相已而破分二:一、出過;二、破救。

  卯一、出過生住滅叁法中是否更有生等有爲相?若有,則生等相(有法),應成無窮;若無,則生等(有法),應非有爲。

  卯二、破救分二:一、破第一救;二、破第二救。

  辰一、破第一救正量部雲:生等不成無爲,因爲有生生等故;亦無無窮過,因爲有本相與隨相彼此互相成辦故。又若善法或煩惱法隨一生起時,與本法共有十五法生起。1、即彼法;2、彼法的生;3、成就;4、住;5、老;6、無常;7、若是煩惱法即有邪解脫;8、若是善法即有正解脫,若是出離法即有彼法之出離法,若是非出離法即有彼法之非出離法,此中以彼善法或煩惱法爲主體,彼法之生乃至非出離即是眷屬,煩惱法共有八法,善法亦然。1、彼法之生的生;、2、成就的成就;3、住的住;4、老的老;5、無常的無常;6、若是煩惱法即有邪解脫的邪解脫;7、若是非出離法即有非出離的非出離,此是眷屬的眷屬(1)。彼十五法,生生唯生本生,本生亦能生生生,故沒有無窮過。答曰:如此說來汝的生生能生本生,但是,汝的本生尚未生生生時,則彼法不能生本生,因爲生生尚待本生而生故。若謂由本生生生生,即由彼生生生本生,那末,彼生生未生本生時此本生不能生生生,因爲此本生尚待生生生故。若謂彼此正生時能互相生,那末,生生(有法),在正生本生時,不能生汝(2),因爲若許未生之本生能生汝(3)者固可,但是汝正量部只許生時能生生生,因此本生未生則不能生生生故。

  辰二、破第二救分二:一、牒救;二、破救。

  巳一、牒救若謂如燈明能照自他,如是生亦能生自他有爲法,故沒有無爲和無窮兩種過失。

  巳二、破救分二:l、破喻;二、破義。

  午一、破喻許燈明是有自性地照,不應道理,由能除暗乃名爲照,但是,何處有燈明則彼處與燈皆無暗故。若謂燈明正生時能除暗,那末,燈明正生時亦不是有自性地破暗,因爲燈明正生時不能有自性地到暗故。若謂燈明雖未到暗亦能除暗,那末,一處有燈則能破除一切世間所有的暗。若謂燈能自照亦能照其他之物,因爲它是能照故。那末,暗亦應無疑地既能障自亦能障它物,因爲它是能合故。

  午二、破義彼生是已生耶?抑是未生?若是未生,則此生(有法),自體非生,尚未生故。若生已而生,則此生(有法),不應由自生,已生故。

  醜二、別破分叁: 一、破生有自性;二、破住有自性;叁、破滅有自性。

  寅一、破生有自性分叁:一、觀叁時已而破;二、觀有、無、亦有亦無已而破;叁、觀是否正滅時已而破。

  卯一、觀叁時已而破生無自性,已生、未生和正生時皆非有自性地生;此義於前已去、末去和正去時破去的作用有自性中已說故。

  問曰:依生的作用而正生時名生。答日:亦不應說依生作用而正生時爲有自性,因爲若已有生,即無正生時故。內部諸實事師雲:汝在表面上是講佛經,其實即破壞了緣起法,甚爲可懼,因爲佛說: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以顯示緣起,而汝則說『已生、未生、生』等語破壞生法故。答曰:生時與生皆自性寂滅(4),凡是緣起皆自性寂滅故。問曰:汝說『若生法是有』等語不應道理,因爲(5)約當生,說由生法令生。答日:生時亦非有自性地生,因爲若法在未生以前已有,彼正生時固可爲生,但是,彼法未生以前彼無有故。複次今當問汝,若由彼生法令生時生,但是,彼生又爲哪一個生法所生?若謂另有一個生法生彼生法,如是則生法無有窮盡。若謂彼生法不待別的生法而生,如是別一切有爲法皆如彼生法亦不待別的生法而生。卯二、觀有、無、亦有亦無已而破生(有法),非有自性地生,因爲在自位時有(6)與無(7)皆非有生,有無體共亦非有生,如上已破故不繁說。

  卯叁、觀是否正滅時已而破何法正滅時(有法),非有自性地生,尚有滅故。何法非正滅時(有法),(8)亦不應生,非有爲法故(9)。

  寅二、破住有自性已住法(有法)不住,住的作用已滅故。未住法(有法)非住,離住的作用故。法正住時亦非有自性地住,住的作用沒有兩個故。有爲法(有法)非有自性地住,因爲生無自…

《中觀根本慧論文句釋寶鬘論(任傑 藏譯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