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衷如故 譯作斐然——記任傑老師生平事迹

  初衷如故 譯作斐然——記任傑老師生平事迹

  摘自〈能海上師及其弟子生平事迹彙集〉第50~52頁:

  (本書由河南省安陽市定國寺印贈)

  任傑老師舍戒之前,法名常浩,曾經是近代能海上師入室弟子之一,慧燈堂上名列第七,法號定成。在這期間戒律嚴謹,學兼顯密。隨著學曆相繼延續,尤專長印度中觀學說與藏傳佛典論著。

  任老師出生于1920年11月四川劍閣縣的一戶書香門第,自幼喜讀書,善思維,稍長即敬愛佛菩薩像,好布施,每見僧人經過或路遇修行者,即生歡喜仰慕之心。

  18歲時,選擇出家學佛之路,以四川江遊窦團山雲嚴寺依果羯師父披剃出家,取名常浩。20歲于彭縣龍興寺廣超和尙處受具足戒,每日念經禮忏,早晚課誦自覺參加,精進修學,抄寫《華嚴經》。其宿植徳本,當抄到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章節時“頓有所省”,即發有“盡未來際得常親近大善知識”的意願,宿植“與佛生歡喜,心常欲出家”之善根。

  1942年22歲時,朝峨嵋山,禮普賢菩薩期間,巧遇大徳能海上師,隨即緊跟,依止不舍,到近慈寺進“學士堂”二年,聽經學戒,兼學藏文。先後擔任近慈寺知客,沙彌堂主等職。爲沙彌講“十戒頌”及念誦儀軌等。深蒙獎掖。

  1952年,能海上師在上海金剛道場講經。接到五臺山清凉橋吉祥寺當家能悟師的信,邀請上師派人前去接收五臺山吉祥律寺籌劃創辦道場,上師親自挑選五個人,先行上山接受,籌劃修建事宜。常浩是其中之一,從上海出發經北京到五臺山參與平整場地,修理破爛殿宇和窯洞,搬磚運石,割草養牧,植樹造林。遵上師指示,實踐“農禅並重”以自給長養;創建新型僧團以培育僧才。徳高望重的能海上師自行化他,獲領導保護與贊揚,得十方信衆資助與恭敬,四方信衆、沙彌、比丘不時前來討單依止,聽講修學,盛極一時。

  1954年冬,經上師提儀,讓僧衆推選七個戒和尙,傳授叁壇大戒。常浩爲其中之一,排列第七,授受法卷,從而正式成爲能海上師門內的入室弟子。冬春封山時節,遵師命去善財洞跟紮薩喇嘛學藏文及儀軌,進取心強,勤學苦練,已能閱讀藏文佛典,試譯常見作品。

  1956年9月,北京中國佛學院開學,常浩作爲山西五臺山宗教部門與佛協保送的學員之一准時報到。經過分班考試,取入本科。此間,先後有格西·喜饒嘉措大師、法尊法師、觀空法師、巨贊法師及周叔迦居士等上課講學,遍學顯密經論,至1966年“文革”中,離開法源寺,並受到錯誤對待,更名易服,去“五七幹校”接受再教育。

  1972年,調回北京中國佛教協會,參與《辭海》宗教部分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的編寫工作。與此同時,得到親教導師法尊、觀空法師關心,出于處境方面的種種考慮,認可隨緣還俗。

  舍戒之後,初心尤在,知見如故,1974年,在中國佛教協會領導下,參與開始整理《房山石經》,編寫全部計二十四冊《房山石經》的目錄,同時編寫出版前十八冊《房山石經》,至1989年退休。

  夕陽無限好,余熱尤光輝。任先生應諸方院校及信衆邀請,先後赴四川新都寶光寺,成都文殊院,五臺山塔院寺處講授《中觀論著》及彌勒所著《現證莊嚴論》七十義與宗派建立等,爲培育人才與普及佛學知識,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現住北京靜室中,仍從事漢藏翻譯論典多種,均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與學術意義,尙待出版問世。

  任老心紅,精進不懈,受人尊重。在此獻上“初衷如故,譯作斐然”敬禮,以表敬仰。

  中國佛學院同學中人敬筆  

  2000年夏安居于五臺山塔院寺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