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心要
壬冬月講演
佛說法四十九年,種種方便,無非使衆生攝心歸一。做到一不要唯利是圖,方是度盡苦厄。隨機應化,非有定法。念佛法門,亦是方便法門之一種。不可專執持名爲念佛,凡內觀自性外參經論,一切皆念佛也。千百年來,念佛者多,成就者少,其原因爲:(一)貪得便宜,不耐吃苦。(二)不明心要;力量不足。(叁)分宗立派,穢淨之見橫生。(四)不得持名法門之訣竅。
我今先要諸君明白此念佛之物爲何物?終日受苦顛倒、流浪生死之物,又爲何物?然後再去念佛。心地明白,方可我不離佛,佛不離我,佛我同光,體用如如,在在淨土,處處西方。請以余所得心要,一知半解,與諸君參究。大衆要明白生死事大,加意痛切,努力精進,則生西並非難事,阿鞞跋致此生定可證到也。
修淨土是要雙修,不要單修。雲何單修?單信西方之彌陀,自己發願往生,專賴佛來接引。自己卻不用功,改除習氣。是謂單修。雲何雙修?明自己之本心地,其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與彌陀不二,感應道交。在在處處若有此心,佛即不來而來,我亦不往而往。朝于斯、夕于斯,無能念、無所念,當下即是往生。是謂雙修。但口說而心不行,執持名號,心不發信願是爲單修。心口相應,是爲雙修。其實雙修易,單修難。雙修得自在,單修反吃力。雙修決定往生,單修斷斷無用。要如是修,主爲正修正行。但念佛之前,必應具幾個先決條件:
(一)須先認識何爲“淨土”?
(二)須先明白“阿彌陀”叁字作何解,而往生淨土者是我何物?
(叁)明了修持法門之次第。若此叁項未曾明了,則雖持名方遍,只如鹦鹉學舌,全不中用。所謂爲經所轉,並非轉經。
茲分述如下:
(一)“淨土”,本有理淨土、事淨土。事淨土者,西方極樂世界,確有依正莊嚴佛土是也。理淨土者,我之心地自性清淨佛土,在在處處皆是西方,十方與西方不異是也。再將“淨土”二字分別解之:則“淨”乃掃除一切習氣,使無汙染之義;“土”乃指本心地而言。我之本覺妙體,原來亦是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壽命亦無量無邊,與佛同體不二。我與彌陀本無來去,本無隔絕。迷則西方變阿鼻,悟則阿鼻即西方。故經雲:“欲淨其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二)複次,“阿彌陀”者,其義即如如不動,不生不滅,大自在之毗盧藏性是也。蓋“阿”爲無生義,“彌”爲大自在義,“陀”爲如如不動義。我之本體,圓覺妙心,既同彌陀。則“往生”雲者,乃不得已而爲方便說耳。既無來去,何複言“往”;既無生滅,何複雲“生”。故往生之物,非我有相之軀體,乃我本無生滅來去、恒常不變之如來藏性耳。
(叁)言修持法門。
先述信、願、行、證四項:
第一“信”者,非單信西方之莊嚴佛土,即算發信心也。必同時深信自性即是彌陀,本可一樣成佛。人皆可以爲堯舜,一切衆生皆可成佛,只是迷悟之別。此信,是爲甚難。若能信心不逆,一念淨信,即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種諸善根,即非凡夫境界。故非信得真實、信得堅切,則願力不強。古德雲:信果佛易(如信釋迦彌陀等佛是也),信因佛難(信一切衆生,及我自己因地皆可成佛是也),故曰“難信之法”。經雲:初發心時,既成正覺。是以信爲諸行之母。
第二“願”者,發願也。願,即志也。士何事,曰尚志。發願即是立志。發願成佛,是立無上之志。但若專心發願生西,慕彼有相功德莊嚴,尚不離貪著,非真發願也。經雲:“若樂小法者,即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故願非大不可,願大成就大,願小成就小。欲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者,必發大願。謂:我今願生彼國,爲自己成佛故,爲辛苦一切有情故,非爲貪得故。斯是真正發願。故經內有應當發願者叁。
第叁“行”者,修行也。非謹持名號之謂修。當時時厭離生死,念念不忘彌陀,口持心行。綿綿密密,即得叁密瑜珈境界。所謂淨法有力,則染法無力。其能不戀貪、不念嗔、不住癡者,以念佛、念法、念僧有力也。不念此,即念彼。不念西方,即念地獄。當下即是,毋庸猶豫。似此專一誠修,一至七日,心不顛倒,並顛倒心亦不可得,自然一心不亂。一心即是無心,心不可得,爲正修行。
又修行者,破見濁也。若有淨見,對面即立穢見,不得名爲修行。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佛爲衆生方便說一切法,皆屬淨土。文殊以有佛見,尚貶向鐵圍。故見不淨,心不淨,即土不淨。是以信堅願大,合之爲正行。非僅口持即謂行也。
一句彌陀,頓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前際後際皆斷,心行滅處,本是無生法,更是無上密乘。玄奘法師所譯經,本于正念思維。而鸠什法師所譯經,重在執持名號。其實不二。以思維時,不離口念;口念時,不離心行。古人觀念並重,非若今之偏執不化也。密宗釋彌陀有四:曰淺略、深秘、秘中秘、秘中深秘。亦無非念西方彌陀,與自性彌陀同體不二之意。故一句彌陀,即是密宗,非可割裂分家者也。
第四“證”者,實證也。以心與境界,體會通達之謂“證”。經雲:惟佛與佛,乃能證知。是言以心印心,只自己知,非他人可測。又“證”者,隨信願行叁者而轉。信願行修得如何,則所證得亦如何。若澈了諸法空相,約理言,自是無修無得無證。但理事圓融,又何當廢修,修則證在其中矣。
以上釋四項竟。
再申念佛法門:
念佛法門,系借佛力。但感應力弱,應力亦弱。余念佛十年,始終不敢自信有把鼻。十八年修心中心後,回頭再行念佛,方知念佛法門之微妙,並悟得阿鞞跋致之意境。蓋一心不亂,定要平時做到,斷非臨時措辦。故于念佛法門之外,當參究密法以爲正助。其境界實不可思議。自承前此種種罪過,淨密分家,罪同謗佛。佛在世時,本無禅密之分,後人爲方便計,暫分以求專一。非故立門戶也。所謂歸元不二,方便多門。若固執已見,嚴立門戶,仍爲執著,從何解脫?試問證至無生法忍時,心且不有,誰爲立者?誰爲證者?蓮池大師發願意文雲,“願于禅觀之中,夢寐之際,得見阿彌陀佛”雲雲,是豈摒絕禅宗者?近人執定非淨不修,反對密宗,自己卻又持往生咒。故知執名號,爲修淨方便法門之一。一切法,皆是佛法。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無上菩提。豈有修持他法,而彌陀不許往生之理!今借一句彌陀,念至萬法歸一,再念至一不可得,方爲成就。即持他法,亦可同樣成就。惟向西願力,不得有二。念到一念無念,斯名正念。一相無相,斯名實相。至見實相時,自然心無系念。無系念,即是解脫。經雲:解脫即是如來,即是涅槃。行者斷不可自安劣小,以爲此生決難辦到。尤不可視他人亦是劣小,作此見者,是增上慢,即是不明淨土,決定不得往生。
念佛之法。初念,宜隨衆合念,音調應與衆合。不必字字出聲,應用息氣法以調伏之,時時換氣。休息時,心念仍屬不斷。第一,要與大衆和合同聲。次則,與衆念不如與少數人念,少數人念不如獨念;念六字,不如念四字,念四字不如念一字。本來南無阿彌陀佛之本音,乃“南無阿米達菩大耶”(論理亦應傳後再念,與持密不二)。所謂念一字者,即四字中重一字。如重一“陀”字,而得抽空以作觀想,最爲得力。又,念佛時間,切不可太長。以念念不斷爲上。最好念一刻鍾,禅定一刻鍾,輪流觀念。今人以多數爲勝,以聲宏爲高,終不辨功德爲何物。妄將念佛功德,當作錫箔寄庫存放,其愚誠不可及。今姑妄立一功德格曰:念佛至一分純熟,即一分功德;十分受用,即十分功德;改去一分習氣,即一分功德;改去十分習氣,即十分功德。熟在自心,自心即是寶庫。若雲念至明心見性以爲功德者,彼必驚怖不信。
前雲讀經亦是念佛,故經書不可不參究。茲守定一《彌陀經》而參之。當將心地與文字合參,方得利益。姑舉經中主要字眼,一一點出如下,與諸君一談,或能悟及西方意境之微妙耳:
“從”——從者,指此世界而言。極樂國土,實在此土之西,以娑婆爲本位。若娑婆更在極樂之西,則知極樂爲東方矣。故不可執著極樂國土定在西方。
“極樂”——極樂言無有衆苦。此“苦”字,包括世間樂在內。以世間樂,終非究竟,仍歸于苦。必苦樂皆盡,方名極樂。
“成就”——成就言圓滿也。此指西方成就門,成就功德莊嚴也。
“變化”——變化所作,非定指法音宣流,乃指彼土衆生、心境亦各各隨時變化,雙方感應之不同耳。
“五根五力”等——叁十七助道品,本當一一具足。乃此經只從五根起,可見前數種,修淨土者,已無所用矣。
“自然”——言熏習之成就。其極樂意境,油然而生。
“光明無量……”一段——表阿彌陀佛與十方法介衆生,同此法體,故同一光明,同無障礙。彌陀不來而來,從生不去而去。如帝珠網,光光圓融,只是有迷覺明暗之別。故不得單指彌陀一面而言也。
“壽命無量……”一段——與上同一意義。以不生不滅之如來藏性,無聖凡,無東西,無來去也。
“應當發願”——“應當”二字,何等鄭重。今特勸告者叁。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福德因緣,必具足而多,少則不成就也。
“若一日”至“七日”——有叁義:(一)一日不成,至七日必成。(二)一日至七日中,不定于何日證入一心不亂。(叁)一日至七日,日日皆如是。均指一心不亂而言。
“一心”——一心者,無心也。證至無生,已無可亂之物,自然一心不亂。若定執一心,以爲心,此一心仍可執以顛倒。故曰:一念無念,斯名正念。
“所護念經”——應注意此經,是否指《彌陀經》。若專指此文字《彌陀經》,則佛未說此經以前,十方諸佛所護念者爲何經乎?
“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此言發願時,即與往生不異。因此心量,絕無障礙。
“見濁”——五濁中以此濁爲最難除。因衆生一切顛倒,皆從我見起,是諸病之根,百魔之首。但衆生偏不信此見爲濁見也。
“難信之法”——難信者,(一)疑西方有如是功德莊嚴而驚怖,故難信。(二)疑臨終時彌陀化身接引無望,故難信。(叁)疑自己小根劣慧不能成佛,故難信。(四)剛強衆生,難調難伏,故難信。(五)不知自己同是毗盧佛性,雖痛切告之而不信,故難信。
“作禮而去”——他經末句,多言“信受奉行”,此則言“作禮而去”。此“去”字,乃指心向往之之意。此表當時聽者,皆已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也。
以上釋經文中之應參究者竟。
再言經文次第如下:
一、彌陀經文體裁,只佛獨說,無有問答。足證當時聞者皆已深信不疑,凡在法會,都入成就境界。
二、此經獨發執持名號一法門。爲末世衆生修淨土者,得方便依據。
叁、此經單表西方爲成就門。故大日即是彌陀,一門即是普門。
四、此經最重“信願”二字。特表難信之法,而說當發願者叁。
五、此經由娑婆初發心者,至往生極樂止,層層引導,秩序井然。約之如後:(一)點明西方極樂世界,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二)說明彼土有相功德莊嚴,以爲引導。(叁)由有相莊嚴,引入無相功德,使其自然發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四)點到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要點。(五)表明衆生生者,皆當具阿鞞跋致之資格。且必修至與諸上善人,同一意境,才能俱會一處。此“俱”字,最爲重要。(六)指示執持名號法。(七)不獨口持,必須心念,至一心不亂。(八)恐衆生偏執西方,不解十方圓融之義,故說東方亦有佛等等。(九)表示十方諸佛,皆同此護念。(十)表示願力宏大,一發願,即屬往生。(十一)說此經爲世間難信之法。特表五“難”字。(十二)最後表歡喜信受者,皆得究竟往生去。
上來略述經義竟。
讀經者,欲求文字上之精深解義,則閱圓瑛法師之講義最爲明了暢達。但須將上述之先決條件,認識清楚。願大衆努力精進,共證無上菩提。
南無阿彌陀佛。
附錄:
省元上人往生偈言
我今發願生西,痛切如喪考妣。生西何待商量,早把資糧辦起。
成就如是功德,一切全賴心地。若求外緣佛引,劣慧妄計便宜。
惟有一心不亂,先明根塵緣起。心既了無覓處,當下即證菩提。
念佛念至無念,定慧自發元機。西方十方不二,一門普門何異。
法法皆是淨土,樂小法者不知。願各精進勿退,當來決定生西。
作參谒省元大師于拈花寺,前後十數次,相談至契。師常以禅理相助。余頓有所發,益加奮勉,皇皇如喪考妣焉。余自十八年隨大愚阿阇黎修心中心法,蒙示禅密合參之理,益信淨土法門之微妙。蓋約持名言六字本爲密咒,約觀想言,不亂即屬禅定。是離禅密,即無淨土。而淨土又總攝禅密之妙。若淨密雙修而印以禅理,成就之大,豈可思議。此理世人信者實少,甚或疑怖,謗爲魔說,不忍道也。近代諸師,其慈心化導,亦不讓古人,惜識機者少。能察機而以禅淨雙助如省師者,不易得也。省師以一通儒而入佛門,帶角之虎,得力自大,叁十年前早已桶底脫落,于法語中,得見其平生氣力。今于去時,忽留禅淨融通之理,與大衆結緣,其不欲世人執一味藥以自誤焉明矣。壬癸之交,余應南方諸仁之請說法于滬上及甯硖各地,余亦以融通各宗爲旨,于說阿彌陀心要之次,得省師寂去之耗,遂集所談,用以追念省師。曰惟老實念佛,以報省師一言知已而已。
古監官王骧陸志于印心精舍。
《王骧陸居士全集 阿彌陀心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