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薩埵摩尼鬘
阿底峽尊者造
法尊法師譯
敬禮大悲尊,敬禮諸尊長,敬禮所信天[1]。
應斷一切疑,應殷重修行。斷惛睡懈怠,應常勵精進。
念知不放逸,常護諸根門,晝夜叁時中[2],應數觀心體。
應揚己過惡,莫求他誤犯,應密己功德,余人德應顯。
斷利養恭敬,高舉稱常斷,應少欲知足,酬報諸恩德。
應修慈悲心,菩提心應固,應斷十不善,信應常堅固。
應摧伏忿慢,應具低下心,應斷諸邪命,應法命存活。
應斷諸財物,以聖財莊嚴。應斷諸猥雜,應住阿蘭若,
應斷諸绮語,應常防語言。見尊長親教,應恭敬承事,
于具法眼人,及諸初業者,應起大師想。見諸有情時,
起父母子想。應斷罪惡友,應依善知識。斷瞋不樂心,
應趣安樂處。悉斷諸貪著,應住無貪處,貪不得樂趣,
斬斷解脫命。若見安樂法,應常勵力辦,何者應先作,
即應先成辦,如是悉完善,不爾俱無成。常離罪歡喜,
若生高心時,爾時慢應摧,憶尊長教授,若生沈心時,
應慶慰歡心,二應修空性。貪瞋境生時,應觀如幻化,
聞諸惡名時,應觀如谷響,身生損惱時,應觀爲昔業。
住邊際閑靜,如死鹿屍體,應自隱其身,應無貪而住。
應常住志願,懈惰心生時,爾時應自呵,念戒禁心要。
若見余人時,應靜和正言,斷怒顔攝容,常應含笑住。
恒見余人時,應無悭樂施,斷一切嫉妒,爲護他心故。
應斷一切诤,常應住忍辱,無面喜新交[3],常應自安住。
斷輕毀余人,應以敬重住,教授他人時,應具悲饒益。
莫謗于正法,隨勝解樂欲,十法行門中,勵力無晝夜。
叁世所集善,回無上菩提,福施諸有情,應常時發起,
七支廣大願。如是當圓滿,福智二資糧,二障當永盡,
不空得人身,證無上菩提。信財與戒財,舍財及聞財,
有愧知慚財,慧財共爲七,此諸最勝利,是七無盡財。
莫爲非人說[4]。衆中觀語言,獨居觀心念。
印度塢波馱耶,勝然燈賢智藏所造,《菩提薩埵摩尼鬘》圓滿。
摘自尊法師譯編《阿底峽尊者傳》
--------------------------------------------------------------------------------
[1] 天指佛菩薩等,非世間天神。
[2] 各叁時也。
[3] 當面歡喜,背後毀訾,初見便交,日久返疏。
[4] 非法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