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十一禅修手冊 菩提道次第實修手冊 20.止(舍摩他)

   20.止(舍摩他)

   我們的心要從根本煩惱的我執中解脫出來,我們必須證悟空性。這有賴于修止。如果我們不修止,我們的心總是不定的,猶如搖曳在風中的燭火,不能直接清晰地證悟諸如空性這樣微細的所緣境。並非只有直接修證空性的時候才依靠止,要想獲得無漏的天眼通、

  神通以及自發地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亦必須修止。

   通常,無論何時我們清淨地安住于二十一種禅修中之任一所緣境,而我們的心安住于止的狀態下,就會遠離散亂。這是清淨安住的作用。真正的止是在修完九種層次的禅定之後,而獲得極爲殊勝的禅定。這九種層次的禅定即九住心,能使行者身享輕安心得妙樂。

   我們爲了修止,首先必須找出一種所緣境,二十一禅修中的任一所緣境都是可以的。如果我們的所緣境是平等舍心、愛心、悲心、菩提心,那麼一開始就要通過相應的觀察修把我們的心轉到相應的狀態,然後我們抓住此心態進行安住修;如果我們的所緣境是空性

  、無常、或者寶貴的人生,那麼一開始就要通過相應的觀察修,找出所緣境清晰的形相,然後專注于此點上進行安住修。

   我們修止的時候,必須對治五種主要的過失:懈怠、忘教授、沈沒與掉舉、不對治、在無必要時施以對治。我們要克服這五種過失就必須修八對治行:淨信心、希欲心、精進、正念、正知、對治、不對治。這些在《功德樂道》中有詳細的教授。

   以下的開示解釋了如何以大悲心爲所緣境來修止。如果選擇其它的所緣境,則做相應的調整。

  

   前 行

   我們皈依、發不共的菩提心並修其他的前行。

  

   觀察修

   我們回憶以前的禅修內容,首先是珍愛一切有情衆生之心,然後帶著這種心,深入地思考這些可憐衆生的痛苦。通過如此地參思,我們的內心生起強烈的悲愍感,這就找到了修止的所緣境。

  

   安住修

   我們在已經將心轉爲悲心之後,現在就不用觀察修而高度集中安住于此悲心上。這是九住心的第一步。當該所緣境減退了,或者我們妄想別處時,我們就要重新觀察修找回所緣境,然後我們停止觀察修,再次安住于所緣境。在整座中,我們這樣子修,反複在觀察

  修與安住修之間串修。

   就這樣我們持續地提高安注能力,直到能在所緣境上保持五分鍾。這時,我們就進階到第二住心。我們持續修持而經曆九住心,逐步地提升安住能力,直至最終證悟止。這時雖然我們的身雖仍是人身,但我們的內心已是色界天人的心了。

  

   回 向

   我們誦回向文,將禅修的所有功德回向義利一切有情。

  

   下座後之修持

   下座後的主要修持,則要依靠正念和不放逸,而謹慎清淨地持戒。我們遮止散亂心,因爲它是我們修止的障礙。爲了增強修法的熱情,我們應當反複思考修止的功德;爲了提高理解力,我們則應當閱讀諸如《功德樂道》和《入菩薩行要義》(英文爲:”

  meaningful

   to behold”)等中有關止的教授,這些教授都是有依據的。

   一旦我們獲得第四住心,就可以嚴格地閉關來修止。有一些案例就是在這個階段,在短短的六個月內就很有可能成就止。爲了順利地閉關修止,我們必須找到一個具有所有必要條件的娴靜處;我們亦必須少欲知足。閉關期間,我們應該脫離世間的一切俗務、清淨

  地持戒,這樣能夠減少令我們散亂的念頭。簡而言之,我們必須擁有有利的外部與內部條件,遠離一切影響生起禅定的障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