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
禅修前行
我們完全有證悟此二十一禅修的潛能。潛能如同我們心田的種子,禅修則似勞作耕耘,但唯有作好前行,禅修才能成功。
如果我們種地的話,還須認真地做好准備。第一,除掉石子雜草之類的障礙物;第二,爲土壤施肥,以提高其孕育莊稼的能力。第叁,提供溫暖濕潤的環境促進種子的發芽與生長。同理,耕作“道田”亦須仔細地作好前行:首先淨心,以淨除我們過往所積之罪障,不然會妨礙我們證量的增長;其次積資,提升心力以支持證量的增長;再則祈請聖衆的加持,亦爲了引發並持續證量的增長。
聖者的加持極爲重要。仍以種田爲例,盡管我們爲莊稼除草施肥,如果缺乏溫暖濕潤的緣亦長不出糧食來。此緣可令種子發芽、促進莊稼的生長與成熟。同理,即使我們淨障積資,如果缺少聖衆的加持,禅修亦難有成就。聖者加持我們,開發我們清淨的潛能、增長乃至圓滿我們的證德,正是在聖衆的加持下,我們的內心才得以潛移默化地轉變。
從中可以看出,成功的禅修主要具備叁種前行法:淨障、積資、祈請聖衆的加持。隨後的前行略軌攝了此叁方面。
淨地
上座前,我們要確保禅修的環境整潔,這對禅修很有助益,同時可令我們的心變得清爽舒朗。此外我們祈請資糧田——諸佛菩薩及諸聖衆降臨。整潔的處所標示我們的恭敬。
布設佛壇
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應該布設能表佛陀身語意的佛壇。在佛壇中央,供一尊佛陀的塑像或畫像,表示佛身;佛像的右側供一本佛經,表示佛語;左則供一座佛塔或其圖片,表示佛意。切記:佛陀的一切種智真實地融入佛像、經書、佛塔中,所以我們亦應感覺佛陀真實親臨,然後虔誠頂禮獻供。
如果我們喜歡的話,可以敬奉實物供養,比如一排排的七杯水供。任何潔淨美好的供品都可以,鮮花、香、燈燭、蜂蜜、糕點、巧克力或水果等。關于布設佛壇及供養的開示,可參閱《功德樂道》中的相關教授。
禅修坐姿
完成這些前行之後,我們就可以上座禅修。可能的話,我們應當結跏趺坐,如果對此坐法不熟習,也可采用任何舒適的坐姿。不會盤腿的話,也可以坐在椅子上。最重要的是保持後背筆直,這樣能令我們體內的微細能量流動順暢、心亦保持警覺。我們把手放在肚臍的下方,右手置于左手上,兩拇指相觸。
靜心
修前行儀軌之前,我們調整呼吸以平靜內心。自然地呼吸,盡量關注呼吸而不被分別心分散注意力。呼氣,我們觀想我們一切的惡業、違緣及散亂化爲黑煙而呼出體外。吸氣,觀想諸佛聖衆的加持化成清淨的白色光明而吸入自己的體內。如此禅修片刻,直到內心平靜下來。
結合本章節後面的前行略軌,來修接下來的部分,其目的是引導我們的心轉到專修。現簡單釋義。
皈依
我們怖畏輪回的總苦、尤其惡道的別苦,然後對有大雄力救護我們遠離痛苦的叁寶,生起堅固的信心。故誦皈依文時,我們虔誠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叁寶。有關皈依實修的教授,在本書第二部分第五小節有相應的開示。
發菩提心
禅修時有兩件事很重要:前行的發心與結行的回向。修前行時,我們要發起爲救渡衆生而成佛的菩提心。在此發心的覺照下,我們誦發菩提心文。隨著修持二十一座禅修的深入,我們對皈依與菩提心日益熟習,同時自己的這兩種心亦自然增長。
發四無量心
此四種殊勝的發心增強我們的菩提心。四無量分別爲:無量慈,願諸衆生皆安樂;無量悲,願諸衆生皆離苦;無量喜,願諸衆生皆獲永久的解脫之樂;無量舍,願諸衆生永離貪嗔住平等舍。之所以稱爲“無量”是因爲我們爲一切有情衆生而發此心,而衆生的數目無量。
觀想資糧田
資糧田是指,諸佛菩薩及諸聖衆是我們的皈依境,我們虔誠地向其頂禮、供養與忏罪等。我們觀想在面前的虛空中,釋迦牟尼佛作爲主要的觀境位于中央的位置,其他聖衆衆星捧月般地圍繞著他。之所以稱作資糧田是因爲,我們向諸聖會敬獻七支供、曼達而積聚資糧。開始不需要觀想出整個的資糧田,只要相信他們真實在我們面前就足夠了。
七支供
七支供用來淨障積資,它們分別爲:禮敬、供養、忏罪、隨喜、請聖者住世、請轉*輪及功德回向。之所以稱爲“支”是因爲它們支撐我們主幹的禅修。禮敬支、供養支、隨喜支、請佛住世支、請轉*輪支,此五支屬于積資;忏悔支是淨障;回向支則防護我們的
功德遭到破壞。
禮敬支用來表達我們的恭敬心。我們頂禮或雙掌合十,表示身恭敬;誦禮贊文表示語恭敬;至于意恭敬,則以對聖衆的淨信來表示。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應該同時進行這叁種禮敬。另外,除表恭敬外,禮敬支還能減弱我們的驕慢心。
前面曾提及,可以在佛壇上供七杯或以上的水,或者供花、香、水果等潔淨美好之物。我們也可以觀想,敬奉珠寶嚴飾的宮殿、花園、香浴池、甚至多個完整的宇宙,所有的供品都是清淨的。諸佛菩薩並不需要我們的供養,廣大的供養只會有益于我們的內心,既積聚廣大的資糧,又對治悭吝心。
忏罪支淨除我們過去生所造之惡業。如果我們實實在在地對業果進行觀察修與安住修,就會認識到,我們曾造作無量無邊的重罪。由于懼怕罪業顯果,我們心生淨除罪業的強烈意樂。爲了淨除惡業,我們務必認識到這些業都是不對的,並深感後悔。後悔與愧疚不完全相同,前者是強烈希望淨化不善業的負面能量。對過往所有的不善業充滿了後悔,我們向聖衆忏悔。這樣我們得到佛菩薩的淨化與加持。帶著追悔和淨信之心,我們所造善業就成爲忏罪修行。如果我們在每座修法的開始,虔誠地忏罪,那麼整座禅修就會幫助我們淨除以往所積的惡業。爲了徹底地淨除罪業,我們必須承諾永不複作。如果並不打算遮止這些罪業的話,那麼忏罪則無任何意義。
隨喜是對自他的善行表示歡喜。隨喜功德能夠增長我們向善的習氣,並克服我們的嫉妒心和攀比心,也最容易積聚廣大的功德。即使只是躺在床上隨喜人家的善行,也是在進行強而有力的修行。
請佛住世,即祈請諸善知識及諸聖衆長久住世、教導策勵我們,此支幫助我們在今生來世親隨善知識。
請轉*輪,即請聖衆傳授佛法,從而積下佛法久住世間之因,並能使自己未來的生生世世得遇佛法。
回向之所以極其重要是因爲:它將我們禅修所積的功德引向成佛,並且防護嗔以及邪見等垢染心的破壞。我們回向時,心生“願功德爲義利有情故願大覺成的因”的強烈意樂。有興趣廣修七支供的行者,可參閱”meaningful
to behold”第二、叁章裏的詳細教授。
供曼達
供曼達是觀想獻上整個宇宙。我們觀想整個宇宙變成佛陀的淨土,然後邊誦“願諸衆生清淨佛刹行”文,邊將其貢獻予資糧田。供曼達時,觀想在我們的手中有一巨大的圓形金地基,其中間矗立著須彌山,四大洲圍繞四周,日月位于上方的虛空中。所有純淨美好的供品全都供到曼達裏。當誦至本支的第二段頌文時,觀想將引發我們煩惱的一切,包括我們貪著的一切人和物,以及增長我們嗔和癡的一切,全部轉爲清淨的受用,供養予叁寶。將貪、嗔、癡叁毒的境轉淨後供養,這樣我們斷除令煩惱增廣的根基。有關詳細的教授請
參閱《功德樂道》、〈空行淨土導修〉裏的相關開示。
祈請加持和淨除障礙
供曼達之後,我們觀想釋迦牟尼佛與一切諸佛菩薩都非常歡喜,如慈父對愛子般地向我們微笑,光明與甘露從佛陀的心中散發出來,進入我們的頭頂並充溢全身,淨除一切障礙我們生起禅修覺受的違緣。我們的心變得非常明朗、積極而有力量。我們應該堅信這些真實地發生。
觀察修與安住修
淨心、積資及祈請加持之後,我們就可以對每一種禅修的不共教授,進行觀察修和安住修。
如果禅修中,我們的心變得陰霾晦暗,或者遇到其它困難,我們應當暫停而祈求叁寶加持。我們作意他們已然默許,並將光明與甘露注入我們的身體且即刻驅除了障礙。然後我們繼續禅修。
這些前行對于順利禅修極爲重要。如果我們願意在這上面下工夫的話,可以誦名爲《樂道心要》“essence of good
fortune”的稍廣儀軌。該儀軌已收錄在《功德樂道》、《同體大悲》(在這兩本書中稱爲六加行)。當然,我們也可以著重修皈依,誦幾百遍皈依文;或者多修供曼達;或者重點修叁十五佛忏而淨障。《菩薩誓言》一書中對專修淨障有相關的教授。我們甚至可以在一座完整的禅修中,集中只專修前行。
回向
在每座結行時我們觀想諸佛聖衆化爲光明,從頭頂融入我們的身體。我們感覺我們自己的身、語、意與佛陀的身、語、意融爲一體。然後誦回向文,將我們修前行、觀察修和安住修等功德回向衆生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