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年輕比丘尼的建議
1995年6月講于福建崇福寺
衲比較少來漢地,沒有想到在福建這個地方,漢傳佛教這麼興旺,比丘尼們都很年青。衲真的很高興能看到學習佛法的年青一輩人才輩出。
今天衲講英語,由譯者進行翻譯,但是譯者的漢語很有限,表達的也不好。年青一輩的法師們,修佛學的根底都很不錯,因爲大家都已懂得很深的道理了,我們就講一些修行的小事,同時也因爲譯者的漢語程度不是很高,所以就講一些小事,大家交流一下。
我們出家人,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是釋迦牟尼的後人,是釋迦牟尼的子孫。對于我們出家人而言,甚麼都不懂也不要緊,最重要的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出家的生活應該是甚麼樣子、應該注意甚麼、比丘應該怎樣做、比丘尼應該怎樣做,這是最起碼、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們大家現在都沒有辦法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見不到佛的莊嚴身相,可是我們有出家人的戒條,這個戒條和本師釋迦牟尼佛本身是沒有甚麼區別的,我們持戒和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同樣的意義。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佛法存在、有沒有佛法在弘揚,該如何去定義?定義的標准不取決于有沒有人講經、在開示佛法,不是這樣定義的。佛法在不在一個地方,在于比丘、比丘尼的戒是否存在、有沒有被守持。沒有的話,即使有人講經開示,在佛教的定義上,這也不算一個有佛法弘揚的地方。所以,有沒有佛法,就在于比丘、比丘尼的戒還在不在這裏存在。
佛法到底是甚麼一回事呢?簡單來講,本師也是發願脫離生死六道輪回、救度所有的衆生,結果衪成就了、達到了成佛的目的,衪成就了無上正覺。所以,佛法是甚麼呢?就是本師向我們所做的示範。我們也是六道輪回的衆生,但是我們還沒有經過這樣的修行,所以尚未達到這樣的修爲。如果哪一位也想達到與祂同樣的成就,比如說從六道輪回中解脫,或有更深一層的大乘發心,要成就佛境、救度衆生,那麼你一步一步走過佛陀曾經走過的路,你也能成就。簡單來講,佛法就是這麼一回事。
本師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說:「你們要成佛就必須馬上出家,成爲比丘、比丘尼!」,而是講比丘戒、比丘尼戒、居士戒有甚麼好處、對修行有甚麼利益。對我們而言,接觸了佛教,生信而發願出家,這是最自然、最好的情況。可是,真正的出家是甚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心裏面想著,六道輪回裏面就是不斷的生死、不斷的輪回,我們不希望再經曆這樣的生死輪回,所以就希望從生死輪回裏面解脫出來,就出家修行以求達到脫離生死輪回的目的。所以,出家就是這樣的一回事。
然後,是我們的意念和在家時的意念不同了。我們的意念不同了,然後才去剃度、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從此,無論是外表和內心都發生了改變、都和在家的世俗人完全不同了。比丘、比丘尼受了多少條戒,每一條戒都講了甚麼,我們最好都能夠背下來。特別是現在,我們叫作「末法時期」,在末法的情況下,我們出家人特別要注意這些戒條、要背誦戒條、常常關照自心:自己是不是符合這些戒條的要求,這是我們出家人最重要的事情。當心裏發現不對,就應該馬上憶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本師面前忏罪、淨化自己的罪業,這是必須的。
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出家人很多,男衆有一個個修行精舍,女衆也有一個個的修行精舍。佛教的長老,會到男衆、女衆住的地方去開示。順便就講一個故事:在以前有一個叫作「那爛陀」(Nalanda)的佛教大學,裏面有很多的佛學大師。修行好的法師,會代表那爛陀寺去比丘尼的道場開示。有一次有一個比丘,他其實是一個修行很高的修行人,但他在那爛陀寺表現的很不像一個修行人。他整天都是吃飯、睡覺、上廁所。那爛陀寺有很多大師,很多人認爲寺院的面子都給這位和尚丟光了,因爲他每天只是吃喝、睡覺、上廁所,他既不像通達佛法,也不修習禅定,把那爛陀寺的面子都丟光了。通常那爛陀寺派往比丘尼道場開示佛法的,都是學問很好的方丈或大德去,方丈會派最有資格的長老去女衆的道場開示。但是有一天,方丈故意對這位比丘要求:「明天就派你到比丘尼的道場去開示佛法。」當時那爛陀寺閑話很多,不只是在那爛陀寺有閑話,那些比丘尼也聽說此僧是個只懂吃飯、睡覺、上茅廁無所事事的一個人,名氣不是很好。方丈決定派寂天祖師去的消息傳到比丘尼哪兒去了,比丘尼聽到明天要派一個只會吃飯、睡覺、上茅廁的和尚來,就很不高興,所以她們決定第二天要作弄一下這個和尚。她們決定做一個法座,很高很高,有一、兩層樓那麼高。僧人到了之後,發現法座很高,也沒有梯子,他就以神通力觀察了一下,知道這是在作弄他,于是就以神通力把手伸得很長,然後把法座壓下來,他的人就坐上去了。接著他就開始開示大乘佛法,開示的就是後來被稱爲【入菩薩行論】的殊勝內容。他一直在開示,身體在法座上慢慢的飛起來,一直飛到空中,在場的普通出家人就聽不到他的開示了,只有境界高的比丘尼、阿羅漢才能聽到;在他升到很高的時候,天道的衆生也聽得到。大師後來沒有回到法座上,而是飛到了其他地方去。聽得到開示的聽衆,就把當時開示的內容記了下來。這就是【入菩薩行論】的來源。這位僧人在後世被稱爲「寂天菩薩」(Shantideva)。【入菩薩行論】現在已經有漢譯本,在座的諸位可能也讀過。
在大乘佛法裏,發菩提心有兩支傳承,一支是彌勒菩薩傳下來,另外一支是文殊菩薩傳下來的。寂天祖師的傳承是文殊菩薩這一支。一般來講,修菩提心的人,根器鈍的可以依彌勒菩薩這一支傳承修習菩提心,而根器好的則依文殊菩薩這一支傳承修習菩提心。這部論當時有這個因緣,所以對于比丘尼而言就有特別的意義。【入菩薩行論】既然已有了漢譯本,其因緣也是祖師特別爲女衆說的開示,在座的女衆應該好好學習。修菩提心的大乘人,無論是跟從文殊菩薩,還是彌勒菩薩,反正我們必須依靠其中一支來修行,但是我們修習菩提心以前,首先要發出離心。不是基于出離心的菩提心,不是真正的菩提心。這一點宗喀巴祖師在他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裏講得比較詳細,大家可以研究一下,不要只是去讀誦,也要去修,要在心裏想其意思。
修佛法,裏面的意思不是容易理解的。首先我們應該去學習。那麼,我們學習佛法的方法是怎樣的呢?它的大綱、主題、枝幹一定要知道,否則很難有成就。第一,我們要掌握主題,但混在一起看,則很難真正明白,想大徹大悟也很難。我們要把章節分清楚,學到某一部份,我們就要停下來思維。我們不論走到哪裏,吃飯、睡覺、走路都要反複思維這個章節。
如果還要進一步去修,而不只是研究這個章節,在見到自己的師父時,這個題目,在道理上我們已經研究了一陣子,大概也明白了,此時師父會教導下一步怎樣去修、應該怎樣去想、如何一步一步去做。如果這樣去做,研究和學習才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這樣去做的話,我們的意念可以得到提升、向前、向上。
另外,我們出家人來講,大家在同一個地方修行,各人的境界不同,我們是不知道的。現在男衆修行的地方也好,女衆修行的地方也好,都免不了接觸在家人,這應與接觸出家人時是兩種不同的心態,要分清楚。
佛教的傳統,在漢地比較少見的是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也不一定是叢林製度。有一種傳統:出家人找一棵樹,無論下雨也好,天氣冷也好,天氣熱也好,其他甚麼情況也好,都是以樹爲家,在樹下修行,而不住寺院。還有一些,一般是男衆,有另外一種傳統:他們不住在寺院共修,也不住在樹下獨自修行,而是住在墳場、葬場,用死人的衣服染成袈裟,吃別人供給死人的祭祀食物。他們不離開墳場,一直就在墳場裏觀修生死無常。這種傳統和在寺院共修不同,和現在的也不同,但有很大的利益。常常憶念生死無常,每天都看到這些,對修習佛法有很大的利益。這些修行人主要參的是苦谛。我們在家的時候,已經知道了很多苦而去出家。在看到生死無常的地方,每天不斷提醒自己生死無常,不斷提醒自己更加努力去修,才能脫離六道輪回。每天看到生死無常,就會一天比一天努力。對于生死無常,出家人不要輕視這一部份佛法,憶念生死無常的利益很大,如不憶念生死無常,無論做甚麼都只會是在虛度人生。剛才講到的前一種傳統,就是住在樹下,只是一個人住在樹下,無論是春天還是秋天,都住在那裏,一年四季都不走,以樹爲家,他們也是在參無常。春天樹葉長出來,秋天樹葉掉下來;早上太陽生起來,傍晚又落下去,晚上又有流星飛過夜空。他們觀察自然界的無常來修佛法,住在樹下的目的就是這樣子。
衲爲甚麼要講剛才的那兩種傳統呢?即使我們不是這樣修行的人,不住在樹下、墳場、葬場,而是住在寺院一起共修的出家人,也應知道生死無常。領悟、憶念生死無常,是對我們修行最重要的事。我們能不能想到生死無常?如果能的話,我們就是好的出家人,便與俗人不同;如果不能、沒有這樣的心態,就與在家人沒甚麼不同。爲甚麼這樣說呢?如果我們不想到生死無常、沒有領悟到生死無常,我們憶念的就是今世的苦啊、福報啊那些內容,這就與在家人沒有甚麼不同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自以爲是在修習佛法、在修禅定、在打坐,好像是很神聖的修行人,其實帶來的利益很有限。不在憶念無常的基礎上,其實帶來的利益是很小的,我們就像在家人一樣而已。在家人不也有時候打打坐、盤盤腿嗎?在家的佛教徒,有這樣的情況,即使生死無常這樣重要的事情,他們自己沒有怎樣去想,除非重病了,才會去想:「我明天會不會死?」,但我們出家人不同,我們必須多想這方面的事。出家人必須每天去參、去領悟生死無常,哪怕我們只懂得一點點的佛法,或者只有一點點時間爲衆生、爲佛法去做事,但單這一點點時間的意義就不同了,它的意義就很大了。我們在場的大部份人,也可能體驗過在家的生活。出家人和在家人有甚麼不同呢?在家人可能沒有怎麼去領悟生死無常、沒有出離心,白天要辛苦養家,晚上睡覺也睡不好,睡上兩、叁個小時,所想的也是怎樣維持家計、今天母親怎樣了、父親發生了甚麼事、女兒又怎樣了......很多世俗上的憂慮。他們對佛法的修行,只是盤盤腿打坐,實際上有沒有真正修行呢?我們大家都能看得出來,沒有甚麼大的作用。所以出家了來講,就沒有在家時候的煩惱。在家有很多麻煩,要修行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但是我們已經出家,有了這麼一個因緣。在家人要煩惱的很多事情,我們不需要去煩惱,所以我們要好好的修行,珍惜這個機會。我們不只是自己修行而已,未來也可以利益到自己的家人。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無論是在家的或是出家的人,證得羅漢果位的很多。現在講一個小故事:在佛經裏面講,釋迦牟尼佛的時候,有一個叫作「薩卡瑪」的女人,她是一個在家人,有兩個小孩。小孩後來病得很重,再後來就死了,女人很傷心,就在那裏哭,很憂心沒有後代。沒想到後來,因緣到了的時候,她就一個接一個地生,一共生了叁十一個小孩。她的丈夫是朝廷裏有地位、有勢力的將軍,但朝廷裏還有其他官員,不是只有她丈夫一個。其他的官員在想:「他現在是朝廷裏的紅人,以後他的曆代子孫都有可能是皇帝面前的紅人,而且他又有這麼多兒子,這樣下去他的家族勢力就會越來越大,到時候我們的子孫怎麼辦?」于是,他們就想著搞一些小動作,讓這位有很多兒子的將軍與皇帝不和,以此來鞏固自己的勢力。他們做了叁十一把藏有刀子的馬鞭,把這些馬鞭送給將軍的兒子當玩具。後來,有人去皇帝那裏告發將軍准備轼君,皇帝就派人去查,果然發現這叁十一個小孩玩的馬鞭裏都藏有刀子,這些小孩便全部被處死了。皇帝把叁十一個小孩的頭砍下來,裝在一個大布袋裏,送到小孩的媽媽那裏去,但孩子的媽媽一點都不痛苦,好像還顯得很愉快。所以,就有人問她:「以前你有兩個孩子死掉了,你很痛苦,這次死了這麼多兒子,你爲甚麼卻一點也不傷心呢?」原來,她在最初的兩個小孩子死掉之後,就很傷心。但是因爲小孩的死,她就去聽佛陀的教法,而且因爲小孩子的死,她觀察到了生死無常,已經達到了阿羅漢的境界。世間上來看,她雖然連續生了叁十一個兒子,表面上看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人,但她其實已經達到阿羅漢的境界了,只是其他人不知道而已。她說:「以前我不懂佛法,看到兒子死了就很傷心,後來聽到佛陀的教法之後,現在對于前世種了甚麼因、有甚麼因緣果報,現在明白了。對于前因後果明白了,就沒有甚麼傷心的道理了!」在場的各位比丘尼也是女衆,典故裏的主角也是女的,她在家也可以證果,難道妳們就不可以嗎?所以,大家如果好好修出離心,領悟生死無常,厭離這個生死輪回,生起出離心,然後學習空性的道理,體悟到空性的時候,就可以脫離六道,達到阿羅漢的成就。阿羅漢是小乘的證果。如果我們生出了出離心,而沒有停止在這個階段,而是進一步修菩提心,再加上空性正見,叁者配合起來成就的時候,我們就不只能成就阿羅漢境界,還能成就至高無上的佛境,這就是大乘的證果。佛法裏面有叁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無論男女,只要你有這叁主要道,你就可以成佛。如果沒有出離心,沒有菩提心,沒有空性正見,那麼無論你是女衆或是男衆還是怎樣,也都不會成佛。衲在這裏說明這些道理,是要鼓勵各位女衆去修行。大家雖然是女身,也一樣能證得無上的佛境。女衆絕對不比男衆難以成就,也不比男衆難以成佛。有時候,我們聽別人說,只有男衆才能修得好,女衆修行就很難,其實沒有這麼一回事,男女是一樣的。
看到這裏有很多比丘尼在修行,衲感到佛法很興旺。看到這裏的盛況,衲也很欣慰。希望大家好好修行。出家人在一起如法共修,不只是自己受益,一群人好好的去修,整個國家都會受到利益的。而且因爲這個因緣,佛法會一直興旺、一直被弘揚,這個利益也是很大的。
衲今天就講這麼多。希望大家多看佛經、佛論,好好地修,好好地學,然後常常想及生死無常,還有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如果好好地去修,成佛就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希望大家能記住衲講的話,這是衲以一個老比丘的身份來講的。我們大家都是出家人,以上是衲從作爲出家人的經驗認爲,我們應該這樣去修、去做。如果不是這樣做,我們就跟在家的、世俗的人或者街上的凡夫俗子沒有甚麼不同,唯一分別只是我們的頭發比他們少——他們有頭發,我們沒有頭發而已。我們只會是表面不同,但心裏相同。如果這樣的話,出家也就沒有甚麼意義了。
《《悲智心滴》祈竹仁寶哲開示集 對年輕比丘尼的建議》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