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心 淨意

  第叁世蔣貢康楚仁波切開示 —— 覺心,淨意

  時間:1985年10月7日

  地點:奧爾班尼太陽學院

  心靈是一切人類的基礎

  在世界上的幾個主要宗教傳統中,佛教已持續作爲一個活的傳承達兩千五百年以上。它是在東方,由釋迦牟尼佛所創立,但這個事實並不意謂著:佛教僅僅是一種東方的風俗傳統或文化。從佛教的觀點而言,心靈是一切人類的基礎,且無一例外,每個人都有可能達到最高的聖者完全覺悟之心的天賦潛能。

  佛教所介紹的即是:去認識和體驗這種潛能的方法,而不論我們是誰。對想要去認識那真實的心靈而言,能夠被一種文化同化與滲入是重要的;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特殊的傳統、信仰的背景,並不能被同化到所謂的心靈中。由于佛教提出了什麼是現象世界與我們自己存在的真實基礎,所以佛教並不限于一套爲特殊團體、地域所設計的信仰與傳統。

  有兩種方法被我們用來描述現象世界和描述自己。一種是我們通常認知的現象世界和我們自己的方法,而另一種觀點是去了知事物的基礎與究竟上的真實狀態。我們與周遭世界的關系,在大部分的時間裏都是以我們對它的知覺在作用,而不是依據它的根本本質在作用,所以無法體驗到我們根本的本性,那種完全覺悟境界之心的潛能,代之的是,我們僅僅體驗到我們所見的。

  即使目標似乎已達成,卻仍若有所失

  結果,我們體驗到的是生命中一股巨大的煩惱、沖突,無論我們怎樣努力去解決,總是有不順心、不平、不安之處,總有所失。即使目標似乎已達成,卻仍若有所失。無論我們已完成多少,仍有更多要去完成。這種不滿的持續與不滿程度的增加,乃因我們對本質認知差異所造成。

  當我們依據對世界錯誤的認知,及執取它爲根本實相而行爲時,我們便宛如它是由外而來般地起了亂與不安的反應,感到被外在環境威脅、被犧牲、上當,我們的迷亂是因我們誤以爲這些問題是真實,因此我們必須遠離這些造成不安的原因。我們雖然嘗試許多不同的方法想要逃走,但從未真正地想過運用我們自身的可能性。

  假如我們開始依自己的存在而運作。將會比和外在的參考點一起運作更好。我們現前處境,其中,包括被意識所執持的外在對象,以及意識本身、意識的執持與認知,接受或排斥這些對象的客體。我們因未能認識主客體實相而陷于二元對立困境中,所以無法認識到它。不僅使客體變成超出自己本身的事物,而且正在威脅著我們,並且引起混亂;因而使我們誤認客體對象是我們的混亂、我們的問題以及不安的原因。

  混亂不安的持續,是隨錯誤的認知而來

  當我們開始對主體和客體間的關系有些知覺時,我們可能已開始看到自己心理的投射被反映回到我們的心中,但取代認識到它們就是我們自己的是:我們以爲問題存在于我們之外,並且嘗試于從外在來解決它。但事實上,混亂與不安的持續顯現,是隨著我們錯誤的認知而來。

  西藏語“年巴(nangpa)”一詞,具有主觀化的意義,指出我們需要反向內觀,並且在我們自己之中運作。藉此作爲獲得一種對我們到底真正是誰的清楚感知,我們將生起對自我的存在宛如與周圍所有的人有關的感覺。

  如果我們向外觀照,並試圖去指出什麼是那迷亂心理認知的基礎,將永遠無法認識我們是誰。根本實相就是痛苦或快樂的體驗,不是外在所發生的等同內部所發生的,苦或樂的體驗是主要的一種心境。無論我們體會到世界是圓滿、或是一種迷惑,都將視我們的心境而定。

  我們迷惑的另一個原因是:誤解萬法的本來面目。我們和世界的關系是緊密的,現象界的存在乃由于因緣的互相依賴,不僅是最複雜的現實,而且實際上也沒有任何事物是獨立、永恒地自存。

  任何問題、不安,均直接由自己而來

  不論一個客體似乎存在得如何真實、如何永恒、或如何可靠,只要就世界與現象的真正本質來考量,它便不是真實的存在。這點也適用在我們的自心上,當我們從以相反的觀點來反應現象界的真正本質,我們便給自己找了麻煩。

  從佛教的觀點而言,任何問題、不安,均直接由我們自己而來。我們必須了解這點,以建立人生的健康基礎,並且去洞察不安是我們心理習氣的一種表露。因爲我們尚未認識自己的源頭,所以仍熱衷、沈迷于這些錯誤模式之中。我們雖已繼承了一筆基本的財富,但由于習氣的執著,我們已違于我們所有的,與我們的本來面目反向而行,以致于經驗到煩惱、沖突。就像是個被寵壞的孩子一般:孩子開始並非那樣,而是被外在影響力所影響成爲一個壞小孩。

  “我”在世界中的基本表現,是完全的無力

  一般人想去認識到我們不斷的自稱“我”正在做這、做那,“我”在此世界中的基本表現,卻是完全的無力,這是件非常有趣的事。由于我們思惟與認知的心被持續地紛擾著,因此我們一點也控製不了。我們對發生的事沒有真正智慧或記憶力。我們是被外在現象、被我們所見的魅惑,及主張“我”正在做、“我”正在控製任何狀況等,所操作的一部機器。

  當我們具有正確的心識,一顆具有機敏、專注的心時,才會開始真正具有力量,才能了解周遭所發生的事。它是生命活著或死亡的要素。我們經營生命的方式似乎像個大笑話,每個人都好像是個虛位的大領導者,一點權力也沒有,甚至不曉得發生了什麼事。我們有個大大的虛名“我”,只是如鹦鹉般的重覆著,“我”想要全世界認識“我”,如機器被人從後搖控而毫無改變,對當下或真正的生命毫無感知。我們的生命正被迷惑、障礙、紛擾、散亂的習氣所遮覆和指揮。

  爲了要改變這種情形,佛教介紹禅定修持的巧妙方法,我們必須要開始去學習和自己坐著,並使真正的自己感到更舒適。禅定的修持並不意謂著要有個禅定于其上的東西,或是某種和我們生活中所發生的完全不同或新的事物爲標的。

  禅修的用意是爲培養健全而理智的習慣

  禅修,簡單的說:意謂著培養一種健全而理智的習慣,使之成爲對我們已發展之不健全、被迷惑、有害習氣的矯正方法。禅定修持能使我們體驗自己念頭與認知,禅定完全是心法,爲了要體驗這點,我們必須重覆地運用其方法,因爲習氣,不論健康的、不健康的,都是藉由反覆薰習而成的。

  總而言之,佛教是宇宙性的,是立基于世界和我們自身的根本實相,無論我們是誰、有哪些問題、或有任何特別的曆史背景,均適于禅修。

  

  

✿ 继续阅读 ▪ 法侶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