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的兩個階段之實修

  菩提心的兩個階段之實修

  菩提心的發展分兩個階段,修“相對的菩提心”與修“究竟的菩提心”。 相對菩提心的修行

  (一)預備階段

  我們所修的任何禅觀都是幫助我們直接體驗佛性的方法。修行這些方法,我們終將抵達能現證佛性實相的地步,但欲達此地步,必須先行禅修,禅修的第一步是學習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持心令其專注一物,繼續不斷。

  要想看清某物,必須先集中目光。要想看清水中之影,我們不可碰水,而應讓水保持平靜。欲見自心之性或宇宙本質,我們必須先學如何處理心,令心安定。開始時,會有很多由雜念引起的障礙和騷擾。若無定心安心之法,我們就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此即爲何要修止觀。在此預備階段所要修的“止觀”是利用自己呼吸的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

  首先我們坐在舒適的墊子上,任念來去,既不阻念生起,也不隨念流轉。在任念來去,置之不理的情形下,我們專注呼吸。先放松身心和呼吸,令其進人自然狀態,這樣經過幾分鍾再開始數息,一、二、叁、四,一直數到二十一爲止。然後祈禱,念禮敬叁寶文和四無量觀。

  (二)修行的主體——施受觀

  修心法中,相對菩提心的修行是以施受觀爲主體。開始時,施受觀的對象是今生在感情上與我們最親密者,然後再把對象擴及一切衆生。

  今生在感情上與我們最親密的人是我們的母親,所以我們先觀想母親站在我們的面前。呼氣時我們要想自己所有之樂及樂因悉施予母,吸氣時我們要想母親所有之苦及苦因全歸于己。如是而修,直到我們覺得能將自己所有之樂都給母親,並能心甘情願承受母親所受之苦爲止,然後就要再進一步,修得更深。此時要獻給母親的是,從現起直到獲得超越苦樂的大解脫爲止,我們將會遇到的每一種樂;而母親的每一種苦,連“我”這個苦根也包括在內,我們都承擔起來。

  一旦我們有了願意爲母奉獻一切的感覺,我們即將此一修法擴及其他對我們重要的人,如朋友、兄弟、姊妹等。然後依次擴及對我們雖不那麼重要,但令我們起好感的朋友和熟人、擴及陌生人、擴及敵人、擴及深惡痛絕的敵人,最後擴及一切衆生。這樣,先從最容易的修法對象著手,逐漸擴及最困難的修法對象。

  此外,當我們在談話或禱告中說“我要利他”時,其意絕不只是幫一下忙就算了。它的意思是你要像藥之于病那樣利益他們;要像道路一樣,無論晴雨,幫助他們去到他們所要去的地方;要像食物一樣,給他們營養;要像橋梁一樣,幫助他們過河等等,爲了幫助他人,我們要什麼都肯做,同時還要像藥、路、食、橋一樣;不期望任何報酬。

  (叁)終結

  在修相對的菩提心這一階段,我們要于日常生活中發展平等心,公平的待人接物。色、聲、香、味、觸等都會影響我們,我們嘗到美味時會産生愉快的感覺,我們摸到軟物時也會産生愉快的感覺,我們五官的感受不是愉快,就是不愉快,或是既非愉快亦非不愉快的中性。通常,有了愉快的感覺,就有貪戀隨之而起。有了不愉快的感覺、厭惡之心,有時甚至嗔恨之心便油然而生。有了中性的感覺,接著來的則是一種無明。我們要先從最容易修的那些五官反應開始,然後逐漸擴及一切。

  談到這裏,再說明一下六道的情形,可以幫助你們了解。身爲人,我們內具所有六道的感覺。我們生活中的快感是天道的感覺,嫉妒是阿修羅道的感覺,欲求快樂是人道的感覺,愚蠢無知是畜生道的感覺,悭吝是餓鬼道的感覺,嗔恨是地獄道的感覺。

  于修行的時間之外,即在世俗的生活之中,所有六道的感覺都會顯現:如對喜歡的生貪求心,對不喜歡的生厭惡心等等。當我們看出一過程發生時,我們要盡力發展平等舍心,先從最容易做到的開始,逐漸增加難度,直到能對任何情況都一視同仁。

  究竟菩提心的修行

  (一)預備階段

  此預備階段與修相對菩提心時的預備修行類似。我們先皈依和發菩提心,然後誦七支祈禱文。所謂七支是普賢十願中的七願:禮敬諸佛、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普皆回向。誦畢,同樣依次修止觀(數息)和施受觀。

  (二)修行的主體

  在此段修行分爲幾個步驟,第一步是觀外相不實。先從我們周遭可見、可覺的事物開始,運用中道和般若波羅蜜所持的見解去領悟,此諸事物皆無獨立實體,致能視其如夢。一旦能視此諸事物如夢,即可推而廣之,將此看法擴及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地球,終至整個的宇宙。

  第二步是觀內心非有。先從最簡單的層面開始,先盡力尋求“我”和“我所”的意義。若有人問我:“你是誰?”我們當然會推托自己的姓名告訴他們。但我們若認真的對自身從外到內層層深究直到于心的話,我們絕找不到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可以讓我們指著說:“這是我。”

  然而,我們既肯定有“我”,且又發現“我”不屬有形之物,于是乃向時空中求。可是“我”不在過去,因爲過去已經過去;“我”不在未來,因爲未來尚未到來。那麼是否在現在呢?現在是極其短暫的時間,不是本年、本月、本周、本日,這一小時、這一分鍾,甚至不是這一秒鍾。現在遠較上述各種時間爲短,因爲它必須是最小的時間單位。然而,無論我們所定的時間單位有多小,其中也必含有先後,否則這些單位就不能連在一起構成連續的時間了。

  一個時間單位若含有先後,能分解爲現在、過去、未來,則此時間單位就不是最小的時間單位。憑藉常識或數學,都可作如是的分析,使我們推論出沒有最小的時間單位。若無最小的時間單位,又怎能有那些理應由較小的時間單位複合而成之較大的時間單位呢?如是分析時間與空間,我們即可發現其空無之性。我們雖在時間、空間或現象方面找不到實存者,但心仍在。這樣,我們就發現心是超越時空與現象者,我們的尋求使我們得見佛性,我們必須做到這一點。

  第叁步修法是指示我們如何與宇宙的本質合一,亦即如何與那完全不可思議的所有現象之性合一。我們先學視一切事物如夢幻,此可對治固執世間爲獨立實存者的邪見。然後我們探究一切事物的空性,此可對治我見。這兩種修法都是對治之法,我們必須更進一步從對治之法中解脫出來。

  如果事物如夢,一切皆空,而心仍在那裏有思有覺,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正確的描述心呢?用藏文來說是“sNang SZin. gSai.Ba. gS, a1.SZin. sTong. Pa ” ,意即有我們能明察之相,此明察之相即是空。此空不斷、無礙、遍在。因此,安住于心的本質之道,就是任心自在,讓心安住于其本性,不予增減,不對心念有所期望,也不視心念爲禅觀的障礙。無須抑製心念,也無須助長心念令其膨脹成白日夢。我們只須生活于當下之時。于佛性中,念得解脫。

  觀修究竟菩提心就像觀修大手印一樣。清淨的心境住于如實的層面。于此清淨的心境中,念會生起,打擾我們,但我們把念壓回去就是把心壓回去。我們也許找不到心,其實心不外念,念之于心猶如波之于水。因此,我們不要跟隨著念,也不要抑製念,而要專注現前。

  小乘、大乘和密乘都說初修禅觀者每次修行時間應短,次數應多。當修行功力加深,每次修行時間即可加長。所以開始時我們修十分鍾,休息五分鍾,再修十分鍾,如是修行下去,功力自會加深。

  (叁)終結

  我們若只觀現前,雖爲深觀,但不能産生圓滿的大乘之果,因爲修必須有悲爲助。所以在觀修究竟菩提心之後,我們應依大乘法將觀修之功德回向一切衆生,並發菩薩誓願,就像觀修之前一樣,我們行皈依禮、發菩提心、誦七支祈禱文。

  (四)修行之後

  觀修時所生之覺受,必須在該次修行之後,亦即兩次修行之間繼續保持,保持之道是:

  如幻瑜伽士

  以其解幻智

  對待幻世間

  例如,我們若在修密法時依此准則而行,那就是修所謂的金剛身、金剛語、金剛意,意即在每次觀想佛像之後,我們繼續保持在觀想中的身、語、意,令其于日常生活中依舊現前,對現前的本尊(屬身)、咒語(屬語)和深慧的品性(屬意),深懷如金剛般的信任感。如是延伸修行至日常生活之中,名爲過叁金剛的生活。

  每次修後,無論做什麼,無論是談話、吃飯、享樂或受苦,我們都要盡力保持在修行究竟菩提心時所達到的解悟程度。

  修前項第二要點時,我們的坐姿要正,背要直,依上述之法修完相對菩提心與究竟菩提心的每一階段,盡可能修得清清楚楚。修止觀時,手放膝上,呼吸放松,純任自然。誦皈依、發菩提心和功德回向叁種祈禱文時,合掌當胸,指端略爲分開。在尋“我”的階段,要放松心情去做,不要有痛苦或緊張的感覺。當我們只是坐著任念來去時,我們要視念如水中連串而起之泡,一過即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